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我们教给孩子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可见,教师的责任是以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妙情境进行有效预设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就是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以这样的情境引入:放暑假了,爸爸妈妈准备带玲玲去公园玩,从七月一日开始,玲玲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请同学们帮玲玲算一算最早要到七月几日玲玲全家才能一起去玩?学生一个个涨红了小脸,思索着这个问题。教师接着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等学好了本课知识,你们就会帮玲玲算了。”这个教学情境设计,为揭示新课“最小公倍数”进行了有效预设,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地学习着新知。课尾,再让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新知得到巩固。
二、巧妙悬念引导有效探索
“思”源于“疑”,疑问能召唤思维,悬念能激发求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地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先把一些做好的三角形放在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说明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会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却不是锐角三角形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对问题产生了“疑”,心里产生了悬念。这种悬念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使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三、巧设活动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是技术先进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得才牢固。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揭示1/2后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跟教师手中的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另一个图形的纸(有圆形、有菱形、正方形等),分别折出这两张不同图形纸的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求同”,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其次,每个学生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折出的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单位“1”,其1/2也不相等。这里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感悟和体验,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过程。
四、巧妙练习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有效生成。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时,出示这样的问题:“老师去商店买钢笔和日记本,一共用了24元,每支钢笔3元,每本日记本2元,老师买了几本日记本和几支钢笔?”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两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思考“怎样才能全面地考虑出这题的结果?”这时有的学生就想:日记本每本2元,那不管老师买几本日记本的钱都是一个偶数,总钱数也中一个偶数,这样老师买钢笔的总钱数也一定是个偶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每支钢笔3元,那钢笔的支数一定是偶数,24元最多买8支钢笔,那日记本一本也没买,不符合题意,所以钢笔有可能买2、4、6支,那日记本就是9、6、3本。由于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使课堂生成无法预设的精彩。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程,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作为教师,要随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及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妙情境进行有效预设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就是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以这样的情境引入:放暑假了,爸爸妈妈准备带玲玲去公园玩,从七月一日开始,玲玲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请同学们帮玲玲算一算最早要到七月几日玲玲全家才能一起去玩?学生一个个涨红了小脸,思索着这个问题。教师接着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等学好了本课知识,你们就会帮玲玲算了。”这个教学情境设计,为揭示新课“最小公倍数”进行了有效预设,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地学习着新知。课尾,再让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新知得到巩固。
二、巧妙悬念引导有效探索
“思”源于“疑”,疑问能召唤思维,悬念能激发求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地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先把一些做好的三角形放在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说明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会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却不是锐角三角形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对问题产生了“疑”,心里产生了悬念。这种悬念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使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三、巧设活动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是技术先进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得才牢固。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揭示1/2后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跟教师手中的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另一个图形的纸(有圆形、有菱形、正方形等),分别折出这两张不同图形纸的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求同”,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其次,每个学生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折出的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单位“1”,其1/2也不相等。这里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感悟和体验,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过程。
四、巧妙练习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有效生成。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时,出示这样的问题:“老师去商店买钢笔和日记本,一共用了24元,每支钢笔3元,每本日记本2元,老师买了几本日记本和几支钢笔?”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两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思考“怎样才能全面地考虑出这题的结果?”这时有的学生就想:日记本每本2元,那不管老师买几本日记本的钱都是一个偶数,总钱数也中一个偶数,这样老师买钢笔的总钱数也一定是个偶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每支钢笔3元,那钢笔的支数一定是偶数,24元最多买8支钢笔,那日记本一本也没买,不符合题意,所以钢笔有可能买2、4、6支,那日记本就是9、6、3本。由于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使课堂生成无法预设的精彩。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程,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作为教师,要随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及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