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al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我们教给孩子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可见,教师的责任是以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妙情境进行有效预设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已浓”,就是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以这样的情境引入:放暑假了,爸爸妈妈准备带玲玲去公园玩,从七月一日开始,玲玲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请同学们帮玲玲算一算最早要到七月几日玲玲全家才能一起去玩?学生一个个涨红了小脸,思索着这个问题。教师接着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等学好了本课知识,你们就会帮玲玲算了。”这个教学情境设计,为揭示新课“最小公倍数”进行了有效预设,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地学习着新知。课尾,再让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新知得到巩固。
  
  二、巧妙悬念引导有效探索
  
  “思”源于“疑”,疑问能召唤思维,悬念能激发求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有意地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先把一些做好的三角形放在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说明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会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却不是锐角三角形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对问题产生了“疑”,心里产生了悬念。这种悬念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使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三、巧设活动诱发有效操作
  
  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是技术先进有效课堂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得才牢固。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揭示1/2后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跟教师手中的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另一个图形的纸(有圆形、有菱形、正方形等),分别折出这两张不同图形纸的1/2的具体含义。首先,同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求同”,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1/2表示。其次,每个学生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折出的都是这张纸的1/2,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单位“1”,其1/2也不相等。这里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感悟和体验,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过程。
  
  四、巧妙练习促进有效生成
  
  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有效生成。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时,出示这样的问题:“老师去商店买钢笔和日记本,一共用了24元,每支钢笔3元,每本日记本2元,老师买了几本日记本和几支钢笔?”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两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思考“怎样才能全面地考虑出这题的结果?”这时有的学生就想:日记本每本2元,那不管老师买几本日记本的钱都是一个偶数,总钱数也中一个偶数,这样老师买钢笔的总钱数也一定是个偶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每支钢笔3元,那钢笔的支数一定是偶数,24元最多买8支钢笔,那日记本一本也没买,不符合题意,所以钢笔有可能买2、4、6支,那日记本就是9、6、3本。由于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使课堂生成无法预设的精彩。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程,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作为教师,要随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及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有效教学。本文从四个方面:转换观念、重视环节、重视发展、教学实施,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教育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同时要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学法指导,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然而,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被我们直接地感知到,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间接地去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高中数学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一位高中生,不再是简单地去认识、记忆一些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它强调的是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作为一门重要且应用广泛,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一、通过数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揭示展示科学方法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应当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概念、规律,而应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育要“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并提出“初中数学中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的“再创造”教学方法,是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来的。他批评传统的教法“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根据“再创造”的理论和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创设教学情景,将科学发现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