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完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comput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却很少有教师能清楚地回答出来。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中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的教学,许多教师就是按教材中的设计那样,先告诉学生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再让学生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于是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只有数学方式的思考。学生也许可以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但是对一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到底占有多大的空间却不甚了解,也就是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如何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的教学来谈一谈。
  【案例呈现】
  师:大家想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生:想。
  师 (发给学生许多1平方厘米的学具,并告诉学生,这样大的平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你们感觉这1平方厘米是大还是小呀?
  生:小。
  师:好的,那么我们来测量一下,看看你们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测量)
  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师:对,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生2:手指甲、纽扣、脚趾甲……
  师:在我们脑海中,对1平方厘米有没有印象了呀?
  生:有。
  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1平方分米到底有多大。
  师(出示粉笔盒):这个粉笔盒每一个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我请同学上来测量一下这个粉笔盒每一条边的长度。
  生3:每一条边差不多都是1分米。
  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这个粉笔盒每一条边的长度大约都是1分米,就可以说这个粉笔盒的每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表述呢?
  生4: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那1平方厘米呢?
  生5: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呢?
  生6:我家吃饭的碗口、魔方……
  师:那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7:我认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因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而边长1分米也可以看成是10厘米,所以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也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反思】教材中面积单位的内容非常简单,甚至还有一些机械与死板,给许多教师有一种没什么可讲的印象,总认为只要学生记住单位之间的换算就可以了。而本教学案例却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想了解1平方厘米有多大的愿望,再出示1平方厘米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了解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得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走好这样的三步。
  一、在观察中体验空间观念
  观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来引导学生观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表象。就像案例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学生对各种面积是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物体的观察,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知道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到底有多大,为形成空间观念建立感性认识。
  二、在操作中感悟空间观念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的根源和思维的起点,它也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步骤。学生通过操作,就可以清晰地形成空间观念。就像案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学生通过操作,迅速知道1平方厘米的大小就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而1平方分米的大小就是边长是1分米正方形面积,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把眼睛、手、大脑等肢体协调起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丰富了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在想象中完善空间观念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是空间观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空间观念教学不可或缺的隐形线索。我们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时,要把想象伴随在每一个环节中,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是无限的,学生通过想象就可以更加完善其空间观念。就像案例中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回忆生活中一些面积为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的物体,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观念。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彻底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则与算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通过分析学生在运用分配律进行计算时常出现的错误,采用提高巩固和拓展延伸等措施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20-03  數学课程标准指
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和养成反思的习惯与态度,可以为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数学机智。现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谈一些培养反思能力的方法。  一、摸索“实用”的学习方法:尝试 反思  学习方法具有多样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不断思索方法的优劣,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达到方法的高效和实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尊重和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断捕捉课堂上的生成,并以此重组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主体 生成 高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交流的舞台,从而让学生在积累思辨经验、操作经验、表达经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合作;思考;探索;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3
[摘 要]每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蕴含着数学思想,教师要用心发掘,创造机会,挖掘数学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时,要做到精准切入、精细引申、精妙递进,引领学生的认识从表面逐渐走向深刻,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思想。只有不断经历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不断深化、不断加强。  [关键词]线段;数学思想;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EEPO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由云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孟照彬教授创立,其最根本的理念是“效率优先,过程优化”。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优化过程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呢?我在积极尝试EEPO有效教育的三年时间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大家分享一下调控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设疑引问,以问激思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
[摘 要]复习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效的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避免遗忘。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知识记忆不准确、遗忘率高、应用能力差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把握方向,梳理复习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复习 方法 数学 优化 运算定律 运算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基”之一。在數学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有许多。结合教学实践,从引导学生反思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基本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88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体现学科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数学学科抽象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大众语言”,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理定理,启动学生学习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65  所谓“符号语言”,是指诠释学科
[摘 要]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反复“打磨”。通过三次试教,探讨了三种导入的方式对应的三次“打磨”的过程,“打磨”一堂好课的过程,既是一次次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经历和超越的过程。  [关键词]分数;打磨;导入;试教;感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0-01  一位青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