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的情报可以使企业避免犯下代价昂贵的错误。目前,全球知名大公司都设有竞争情报部,收集并储存有关市场和竞争者的一切消息,并将获得的情报直接用于公司的发展策略上。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档案里记载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间谍手法。比如,韩国人看似不小心地让领带上沾上美国实验室的液体;日本人在参观车间和实验室时故意让乎帕掉到地上,以获取灰尘的样品;法国间谍扮成空姐,把窃听器安装在飞机的头等舱内;俄国代表团在鞋底贴上胶条,带走美国飞机制造厂里生产战斗机的合金微粒……办公垃圾被“回收”
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公司在内务管理方面十分混乱,例如对废纸检查不太严,这为“信息经纪人”从事被专业人士称之为“垃圾淘金”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废物回收还能提供其他机会, 纽约的私人侦探所——克罗尔同仁咨询公司总经理布里尔说:“我们曾对一家公司正在被回收的材料进行跟踪,结果发现这些材料最后被达到了传送带上,人们在那里对它进行分类,譬如,有人按5荚元1页的价格向他们购买某一公司的全部废纸。”很难确定,“垃圾淘金”活动和从事回收材料收购是否合法。但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不经意间”失密的现象比>匕皆是。在IT产业重地硅谷,盗窃创新成果屡见不鲜,偷窃手段花样翻新,有的公司为刺探对手的秘密,向清洁女工购买垃圾,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在饭店里,经济间谍眨眼之间就能偷走放在接待台上的手提电脑,或进入科研人员刚刚离开的房间,拿走留在桌上的演算纸。公开资料被“截取”
如今公司竞争情报收集的绝大部分材料来源都是公开的,是完全合法的,这些公司的间谍活动专家深入研究对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以发掘隐藏在其动机背后的线索,他们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跟踪其竞争对手的金融案卷,订购卫星照片,以发现厂房扩建情况,并密切注意每天出现的2000种新专利报告和5000份新的研究论文。另一个常用的手法是:派咨询人员到竞争对手工厂所在小镇的消防部门和地方税务所去调查该厂必须提交的蓝图,其他咨询人员则去找竞争对于的供应商、客户和以前的雇员了解情况。甚至报纸的分类广告也受到了关注,这类广告能够提供有关公司所需人员类型的信息,进而推断出该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空中谈话被“偷听”
各种贸易展览会里,常常有商业间谍在徘徊,倾听企业代表与客人的谈话。在机场和航班上,间谍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追踪着公务人员。在美国,往返于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波士顿等高科技城市的一些空中航线被誉为情报金矿。咨询员富尔德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他在乘车从成田机场前往东京市中心的路上,听到两名来自硅谷的经理人讨论他们的商业计划。富尔德回忆道:“当我告诉那两个人自己是一位情报专家,并在刚才听到了他们谈论的整个商业计划时,他们感到震惊。”骨干人才被“面试”
最老练的公司情报人员都懂得,如果没有通晓某一专业技术应用的雇员的帮助,不管是通过合法手段还是非法手段获得的大量资料都是毫无意义的,要找到这些人员,竞争者可通过查看一家公司因特网主页上所提供的重要技术雇员的名单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因特网交谈地址,通过对这一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什么地方,外界人士能够勾画出一张“智力人才图”,然后,情报人员就可以在贸易展览会上以咨询员或招聘者的身份出现,向重要人员套取信息 或雇用他们。一种常见的手法是搞“假面试”。由为甲公司工作的第三方招聘人员向乙公司的雇员套取信息,尽管他们并不真正为这些雇员提供工作。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却是完全合法的。网络信息被“跟踪”网络信息跟踪
早在两年前,微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巨人,其源代码遭到了网上黑客的窃取。这次事故被认为是“行业间谍的可耻行径”。微软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互联网对企业的情报收集价值非凡,却是人们的共识。美国竞争情报协会会长帕特·布莱恩特说:“任何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人,都应对互联网搜寻了如指掌。这是必修课。”1998年8月建立的美国“企业警犬”公司,专门以收集互联网上的商业信息为目的。这家公司对其他公司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轨迹进行跟踪,通过这些“脚印”,他们可以把关于该公司的零碎信息拼成一个不断完善的整体,其中包括它的专利与客户的链接、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以及公司代表的讲话等。求职网站不但提供招聘公司的重要信息,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项目,而且还提供应聘者的信息。通过个人简历,通常能了解应聘者以前的雇主曾经做过哪些项目,甚至能找到以前公司的客户名单。应聘者为了自夸,有时还会把公司项目的预算数子写在简历上。
针对无孔不入的商业间谍,企业的反间谍工作丝毫不能懈怠。企业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对情报进行系统的收集;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措施,防止内部秘密走出公司大门。譬如,为了使工业间谍无机可乘,企业可以利用媒体或互联网上的BBS制造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以迷惑竞争对手。一些保安公司也可以向大型企业提出建议,如慎重挑选合作者,深入调查秘书、司机和保安人员的背景,甚至调查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夫人们提供服务的人。还有一些荚国公司更为警惕,他们要求高级管理人员留意收音机、手表和计算器等电子礼物可能带来的危险,还建议大家注意掉在桌上或附近的墙皮,并永远别让电话、电力公司维修工逗留的时间过长。 (编辑/山佳)
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公司在内务管理方面十分混乱,例如对废纸检查不太严,这为“信息经纪人”从事被专业人士称之为“垃圾淘金”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废物回收还能提供其他机会, 纽约的私人侦探所——克罗尔同仁咨询公司总经理布里尔说:“我们曾对一家公司正在被回收的材料进行跟踪,结果发现这些材料最后被达到了传送带上,人们在那里对它进行分类,譬如,有人按5荚元1页的价格向他们购买某一公司的全部废纸。”很难确定,“垃圾淘金”活动和从事回收材料收购是否合法。但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在“不经意间”失密的现象比>匕皆是。在IT产业重地硅谷,盗窃创新成果屡见不鲜,偷窃手段花样翻新,有的公司为刺探对手的秘密,向清洁女工购买垃圾,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在饭店里,经济间谍眨眼之间就能偷走放在接待台上的手提电脑,或进入科研人员刚刚离开的房间,拿走留在桌上的演算纸。公开资料被“截取”
如今公司竞争情报收集的绝大部分材料来源都是公开的,是完全合法的,这些公司的间谍活动专家深入研究对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以发掘隐藏在其动机背后的线索,他们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跟踪其竞争对手的金融案卷,订购卫星照片,以发现厂房扩建情况,并密切注意每天出现的2000种新专利报告和5000份新的研究论文。另一个常用的手法是:派咨询人员到竞争对手工厂所在小镇的消防部门和地方税务所去调查该厂必须提交的蓝图,其他咨询人员则去找竞争对于的供应商、客户和以前的雇员了解情况。甚至报纸的分类广告也受到了关注,这类广告能够提供有关公司所需人员类型的信息,进而推断出该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空中谈话被“偷听”
各种贸易展览会里,常常有商业间谍在徘徊,倾听企业代表与客人的谈话。在机场和航班上,间谍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追踪着公务人员。在美国,往返于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波士顿等高科技城市的一些空中航线被誉为情报金矿。咨询员富尔德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他在乘车从成田机场前往东京市中心的路上,听到两名来自硅谷的经理人讨论他们的商业计划。富尔德回忆道:“当我告诉那两个人自己是一位情报专家,并在刚才听到了他们谈论的整个商业计划时,他们感到震惊。”骨干人才被“面试”
最老练的公司情报人员都懂得,如果没有通晓某一专业技术应用的雇员的帮助,不管是通过合法手段还是非法手段获得的大量资料都是毫无意义的,要找到这些人员,竞争者可通过查看一家公司因特网主页上所提供的重要技术雇员的名单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因特网交谈地址,通过对这一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什么地方,外界人士能够勾画出一张“智力人才图”,然后,情报人员就可以在贸易展览会上以咨询员或招聘者的身份出现,向重要人员套取信息 或雇用他们。一种常见的手法是搞“假面试”。由为甲公司工作的第三方招聘人员向乙公司的雇员套取信息,尽管他们并不真正为这些雇员提供工作。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却是完全合法的。网络信息被“跟踪”网络信息跟踪
早在两年前,微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巨人,其源代码遭到了网上黑客的窃取。这次事故被认为是“行业间谍的可耻行径”。微软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互联网对企业的情报收集价值非凡,却是人们的共识。美国竞争情报协会会长帕特·布莱恩特说:“任何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人,都应对互联网搜寻了如指掌。这是必修课。”1998年8月建立的美国“企业警犬”公司,专门以收集互联网上的商业信息为目的。这家公司对其他公司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轨迹进行跟踪,通过这些“脚印”,他们可以把关于该公司的零碎信息拼成一个不断完善的整体,其中包括它的专利与客户的链接、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以及公司代表的讲话等。求职网站不但提供招聘公司的重要信息,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项目,而且还提供应聘者的信息。通过个人简历,通常能了解应聘者以前的雇主曾经做过哪些项目,甚至能找到以前公司的客户名单。应聘者为了自夸,有时还会把公司项目的预算数子写在简历上。
针对无孔不入的商业间谍,企业的反间谍工作丝毫不能懈怠。企业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对情报进行系统的收集;另一方面要加强保护措施,防止内部秘密走出公司大门。譬如,为了使工业间谍无机可乘,企业可以利用媒体或互联网上的BBS制造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以迷惑竞争对手。一些保安公司也可以向大型企业提出建议,如慎重挑选合作者,深入调查秘书、司机和保安人员的背景,甚至调查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夫人们提供服务的人。还有一些荚国公司更为警惕,他们要求高级管理人员留意收音机、手表和计算器等电子礼物可能带来的危险,还建议大家注意掉在桌上或附近的墙皮,并永远别让电话、电力公司维修工逗留的时间过长。 (编辑/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