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述】
小学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语言文字,在朗读的时候经常添字、漏字、读破词语,很难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有感情地朗读成为“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那么,在低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破解阅读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呢?我们开始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进行了深入研究。
【原型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
片段一:谈话引题
1.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师:读一读课文题目。
(生齐读课题)
2.认读生字“葫”“芦”
(师出示生字卡片:葫芦)
师:“葫”“芦”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大家再读一遍“葫芦”这个词。
(生读)
3.齐读课题
师:认读了生词“葫芦”,大家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语调拖拉,“葫芦”读成了“húlú”。)
师:同学们,“葫芦”这个词中“芦”要读轻声,还有读书的时候不要像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请跟着老师再读
一遍。
(学生跟着教师再一次朗读课题。但仍没有节奏韵律之美,“葫芦”一词轻声的朗读凸显不够。)
片段二: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
段,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文)
(师出示本段生字:藤、谢)
(生认读生字)
师:文中写到那个人种了一棵葫
芦,长得怎么样呢?
(生勾画句子并交流)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得不够整齐,停顿杂乱无序。)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读得不够整齐,听老师读一遍。
(生跟读。由于句子长,小分句中間没有自然停顿,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
师:自己再去试试。
(生自由读句子后再次齐读)
师:花谢以后,藤上长出的小葫芦是什么样的呢?那个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呢?
(一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吞吞吐吐地说了一遍)
片段三:感叹句和反问句的朗读
指导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他是怎么想的?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他认为怎么样呢?
(生回答不上来,师继续提示:有几个虫子到底怕不怕?)
生:有几个虫子不怕。
师:是啊,那个人觉得有几个虫子并不可怕。当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一点儿也不在乎,我们就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感叹句所表现的满不在乎的语气并不强烈,但教师没有再做指导,而是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当邻居劝他治一治叶子上的
蚜虫时,他是怎么说的?
生: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我们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叶子上的虫要不要治?
生:叶子上的虫需要治。
(生分角色读对话)
【诊断分析】
以上是我们深入低段阅读教学听课调研时,对教师指导朗读的真实记录。针对上述三个朗读指导片段,我们进行了仔细剖析。
教学片段一
教者旨在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准确认读轻声词“葫芦”,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题”的目的。但是,教师发现学生把“葫芦(húlu)”一词读成了“葫芦(húlú)”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在‘葫芦’这个词中的‘芦’要读轻声”,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也没有用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去学习、仿效朗读。因此,学生再次朗读时,轻声词“芦”的朗读仍没读准,所以,教师的提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学生在朗读课题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唱读现象,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没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题目的韵律美,只是习惯性地让学生跟着老师再读一遍,朗读指导隔靴搔痒,学生的语感难以形成。
教学片段二
此片段的教学,教者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识记生字,但方法比较单一,只是简单、机械地教读了两三遍生字,并没让学生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孤立的生字很难形成语感,也不利于学生对生字认读的识记和巩固。对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个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教师听到学生的朗读杂乱无序时,没有根据句子较长的特点,将句子分成词组,画出自然停顿,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好停顿
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而是急于求成,以教师的教读代替了朗读技巧的渗透,结果学生读起来仍很吃力,根本达不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效果。
教学片段三
教师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课改理念有所领悟。多读已被广大教师认同,但是读的目标不明确,读的要求不具体,读的指导犹如雾里看花,一片朦胧。片段三中教师抓住了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进行指导。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感叹句和疑问句,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但教师只停留在句子本身,没有通过课文语境带着学生去真正领悟句子的内涵,这也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和反问句所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更无从体会到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 【改进案例】
片段一:创设情境
小学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语言文字,在朗读的时候经常添字、漏字、读破词语,很难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有感情地朗读成为“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那么,在低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破解阅读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呢?我们开始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进行了深入研究。
【原型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
片段一:谈话引题
1.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师:读一读课文题目。
(生齐读课题)
2.认读生字“葫”“芦”
(师出示生字卡片:葫芦)
师:“葫”“芦”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大家再读一遍“葫芦”这个词。
(生读)
3.齐读课题
师:认读了生词“葫芦”,大家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语调拖拉,“葫芦”读成了“húlú”。)
师:同学们,“葫芦”这个词中“芦”要读轻声,还有读书的时候不要像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请跟着老师再读
一遍。
(学生跟着教师再一次朗读课题。但仍没有节奏韵律之美,“葫芦”一词轻声的朗读凸显不够。)
片段二: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
段,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文)
(师出示本段生字:藤、谢)
(生认读生字)
师:文中写到那个人种了一棵葫
芦,长得怎么样呢?
(生勾画句子并交流)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得不够整齐,停顿杂乱无序。)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读得不够整齐,听老师读一遍。
(生跟读。由于句子长,小分句中間没有自然停顿,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
师:自己再去试试。
(生自由读句子后再次齐读)
师:花谢以后,藤上长出的小葫芦是什么样的呢?那个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呢?
(一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吞吞吐吐地说了一遍)
片段三:感叹句和反问句的朗读
指导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他是怎么想的?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他认为怎么样呢?
(生回答不上来,师继续提示:有几个虫子到底怕不怕?)
生:有几个虫子不怕。
师:是啊,那个人觉得有几个虫子并不可怕。当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一点儿也不在乎,我们就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感叹句所表现的满不在乎的语气并不强烈,但教师没有再做指导,而是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当邻居劝他治一治叶子上的
蚜虫时,他是怎么说的?
生: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我们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叶子上的虫要不要治?
生:叶子上的虫需要治。
(生分角色读对话)
【诊断分析】
以上是我们深入低段阅读教学听课调研时,对教师指导朗读的真实记录。针对上述三个朗读指导片段,我们进行了仔细剖析。
教学片段一
教者旨在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准确认读轻声词“葫芦”,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题”的目的。但是,教师发现学生把“葫芦(húlu)”一词读成了“葫芦(húlú)”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在‘葫芦’这个词中的‘芦’要读轻声”,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也没有用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去学习、仿效朗读。因此,学生再次朗读时,轻声词“芦”的朗读仍没读准,所以,教师的提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学生在朗读课题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唱读现象,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没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题目的韵律美,只是习惯性地让学生跟着老师再读一遍,朗读指导隔靴搔痒,学生的语感难以形成。
教学片段二
此片段的教学,教者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识记生字,但方法比较单一,只是简单、机械地教读了两三遍生字,并没让学生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孤立的生字很难形成语感,也不利于学生对生字认读的识记和巩固。对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个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教师听到学生的朗读杂乱无序时,没有根据句子较长的特点,将句子分成词组,画出自然停顿,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好停顿
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而是急于求成,以教师的教读代替了朗读技巧的渗透,结果学生读起来仍很吃力,根本达不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效果。
教学片段三
教师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课改理念有所领悟。多读已被广大教师认同,但是读的目标不明确,读的要求不具体,读的指导犹如雾里看花,一片朦胧。片段三中教师抓住了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进行指导。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感叹句和疑问句,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但教师只停留在句子本身,没有通过课文语境带着学生去真正领悟句子的内涵,这也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和反问句所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更无从体会到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 【改进案例】
片段一: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