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低段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述】
  小学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语言文字,在朗读的时候经常添字、漏字、读破词语,很难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有感情地朗读成为“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那么,在低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破解阅读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呢?我们开始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进行了深入研究。
  【原型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
  片段一:谈话引题
  1.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师:读一读课文题目。
  (生齐读课题)
  2.认读生字“葫”“芦”
  (师出示生字卡片:葫芦)
  师:“葫”“芦”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大家再读一遍“葫芦”这个词。
  (生读)
  3.齐读课题
  师:认读了生词“葫芦”,大家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语调拖拉,“葫芦”读成了“húlú”。)
  师:同学们,“葫芦”这个词中“芦”要读轻声,还有读书的时候不要像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请跟着老师再读
  一遍。
  (学生跟着教师再一次朗读课题。但仍没有节奏韵律之美,“葫芦”一词轻声的朗读凸显不够。)
  片段二: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
  段,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文)
  (师出示本段生字:藤、谢)
  (生认读生字)
  师:文中写到那个人种了一棵葫
  芦,长得怎么样呢?
  (生勾画句子并交流)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读得不够整齐,停顿杂乱无序。)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读得不够整齐,听老师读一遍。
  (生跟读。由于句子长,小分句中間没有自然停顿,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
  师:自己再去试试。
  (生自由读句子后再次齐读)
  师:花谢以后,藤上长出的小葫芦是什么样的呢?那个人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呢?
  (一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吞吞吐吐地说了一遍)
  片段三:感叹句和反问句的朗读
  指导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他是怎么想的?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他认为怎么样呢?
  (生回答不上来,师继续提示:有几个虫子到底怕不怕?)
  生:有几个虫子不怕。
  师:是啊,那个人觉得有几个虫子并不可怕。当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一点儿也不在乎,我们就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感叹句所表现的满不在乎的语气并不强烈,但教师没有再做指导,而是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当邻居劝他治一治叶子上的
  蚜虫时,他是怎么说的?
  生: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我们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叶子上的虫要不要治?
  生:叶子上的虫需要治。
  (生分角色读对话)
  【诊断分析】
  以上是我们深入低段阅读教学听课调研时,对教师指导朗读的真实记录。针对上述三个朗读指导片段,我们进行了仔细剖析。
  教学片段一
  教者旨在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准确认读轻声词“葫芦”,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题”的目的。但是,教师发现学生把“葫芦(húlu)”一词读成了“葫芦(húlú)”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在‘葫芦’这个词中的‘芦’要读轻声”,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也没有用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去学习、仿效朗读。因此,学生再次朗读时,轻声词“芦”的朗读仍没读准,所以,教师的提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学生在朗读课题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唱读现象,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没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题目的韵律美,只是习惯性地让学生跟着老师再读一遍,朗读指导隔靴搔痒,学生的语感难以形成。
  教学片段二
  此片段的教学,教者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识记生字,但方法比较单一,只是简单、机械地教读了两三遍生字,并没让学生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孤立的生字很难形成语感,也不利于学生对生字认读的识记和巩固。对于“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个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教师听到学生的朗读杂乱无序时,没有根据句子较长的特点,将句子分成词组,画出自然停顿,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好停顿
  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而是急于求成,以教师的教读代替了朗读技巧的渗透,结果学生读起来仍很吃力,根本达不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效果。
  教学片段三
  教师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课改理念有所领悟。多读已被广大教师认同,但是读的目标不明确,读的要求不具体,读的指导犹如雾里看花,一片朦胧。片段三中教师抓住了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进行指导。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感叹句和疑问句,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但教师只停留在句子本身,没有通过课文语境带着学生去真正领悟句子的内涵,这也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和反问句所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更无从体会到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   【改进案例】
  片段一:创设情境
其他文献
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过:“我们在有些人面前要欠身相让,说‘您先请’,雨果就属于这类人。”后来,一直到1862年,福楼拜等雨果的《悲惨世界》出版以后才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代表作《萨朗波》。那么福楼拜为什么对雨果会欠身相让呢?有两点:一是雨果著作等身,写出了量大质优的文学作品;二是雨果的人格、人道主义情怀。1862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雨果发表了著名的抗议信。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大声疾呼赦免起义者。他还
批注强调的是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堂上光会说远远不够,还要能写。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写往往能更好地梳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潜心会文,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  一、泛注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杨玉松,北小营中心小学校校长,1990年参加工作,如今入行己有30载。在过去的30年里,不论是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学校掌舵人的一校之长,杨玉松都认真做好每件事,用她的话说:自己的践行教育梦想的方法就是认真走好每一步的教育路。  初入教坛,激情与梦想碰撞  1990年,杨玉松正式踏入教坛,这时候的她,年轻,富有朝气,带着梦想与激情,她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这时期的她,积攒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为她
期末了,班主任们在奋笔疾书,例行填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群里你一言我一语:“我的手要写废了……”“几千个‘优’写得我都不认识这是啥字了!”我看着小姑娘们的叽叽喳喳,突然想起来当年我写“优”也是要写到吐,以至最后都认为这个字是“埋伏”的“伏”。最后是我的父亲解救了我——他找了个和学生素质报告单的小方框一样大小的长棍橡皮,刻了个“优”字章,让我盖章。三下五除二,搞定!  我一直认为我的父亲真是个天才,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动物体型、性格、本领等某一特征方面的变化。  2.能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想象动物特征变化后发生的奇异的事,并用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逆向思维  (一)创设情境,感受动物的神奇变化  1.创设语境:动物王国里,每到星期四都有一个动物大变样。上上上周芝麻大小的蚂蚁变得比树高,上上周勇猛的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在上周就连苗条的豹子
最近十年,无论是在本班上课还是外出上课,我都基本采用“板块式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普遍好评。大家都对“板块式教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是问我怎么想到这种设计思路的。那是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余映潮老师,接触了“板块式教学”,发现了“板块式教学”的奥妙。一、为什么选择“板块式教学”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一种教学思路,是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首创的。余老师说:“‘板块式教学思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与实验稿相比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二是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指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听、辨、对、造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妙的音响。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激发学生读诗、品诗、写诗的兴趣。  3.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象声词、用摹声法写出各种不同的诗。  【教学设计】  一、“诗”维激发  1.口腔操练  (1)出示一组词串,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嘻嘻 哈哈 滴滴  哧溜 叮当 咔嚓  咚咚锵 扑通通 吱咕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读书的乐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主题精读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悄悄地看书。  师:非常好。“窃”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结合这个语境,你认
【教学内容】  乡土儿歌创编(四年级上  学期)  【设计理念】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乡土儿歌教学就是从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炼写作技能,并结合儿童的乡土生活实践,进行快乐的习作,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写作成为儿童快乐的表白和交流,为儿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习作目标】  1.感受家乡水果的丰富,激发儿歌创作之情。  2.初步运用儿歌创编方法,尝试创编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