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靠近,请你说不(六)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n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4月14日,按照预约,我去做第9次治疗。这次治疗的主题还是围绕我的14条“标准”。
  医生问我:“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搞笑?”
  我:“我当时也没想到别的,就是觉得特荒谬。我觉得我是在看一个陌生人,觉得自己陌生—虽然后来想想,这就是我;但那种陌生、荒谬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以前的治疗我可能感到意外,感到有收获,但都是很严肃的,甚至有点压力,可是上次不一样,上次是由衷地感到轻松。”
  医生:“我把你的14条很认真地看了一遍,发现有个特点:1、2、3、4、5都是‘不许’,还有第8条是‘不’;然后6、7,9—14,都是‘必须’。不知道你注意到了吗?”
  我:“没有。”
  医生:“那么你现在来看一下,我想知道你看到这些词有什么感觉?”
  其实对这些字眼,在上次治疗中落笔的时候,我已经隐隐约约有一些特别的感触了。我想了想,对医生说道:“其实上一次我就有个感觉,我觉得我不喜欢这些否定的词语。但是后来觉得,要准确表达的话,只能用‘不许’这个词,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落笔的时候还是那样写了。”
  医生:“你看,一种是‘不许’,一种是‘必须’,这些规则和标准都是非常绝对化的标准,没有任何商量和回旋的余地。我有个困惑,如果在你日常生活中执行时万一做不到,怎么办呢?”
  她又触到了我的痛处。我只好坦白地讲:“其实我从来也没有做到那么好。”
  医生:“所以你那样的痛苦,甚至连自己在20多年的时间里哭过几次,都记得那样清楚。一般人说哭,哭就哭了呗,能算什么;可是你不行,这种事给你的记忆很深刻。”
  我:“您的意思是我在审判我自己,是吗?发现我总是不达标,甚至违反自己的标准,所以才痛苦?”
  医生点点头。然后她接着问道:“你把这14条标准写下来后,有什么评价?”
  我:“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好标准。”
  医生:“既然是个好标准,为什么又觉得搞笑呢?”
  我:“应该说这是一个不现实的标准吧。……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我考了全校第一。那时候别人给自己定标准,都是前五名、前十名、考优秀什么的,但我那次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每科都要考满分。您看也不现实吧,但结果特别好,我考了全校第一。所以,后来我一直有个观念,就是标准要高,如果不定特别高的标准,可能连一般的好也做不到。您说它不现实吗?但结果很现实。”
  医生:“你说的这个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容易激发我们内心的动力,可能会做得更好。一次,两次,我们都有可能实现,但是这么多年来你是不是每次都能实现自己定的高标准呢?”
  我:“绝大多数都没有实现。”
  医生:“说实话,你的高标准让我有些担心。就像有一个葡萄架,搭得很高,人们都在下面跳着去够那些葡萄。你比别人跳得都高,但还是没能摘到。你会有什么感觉?”
  我:“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
  医生:“可是有好多人呢,大家都没有吃到。”
  我:“别人没吃到那是他们的事,但是我不能接受我自己没吃到。我肯定有问题,也许不应该用跳的方式,我应该改成别的办法,去摘到它。”
  医生:“怎样才能把葡萄摘到,先不讨论。我很关心一点,就是摘不到葡萄的那个时刻,你的感受会是什么?”
  我沉默了一会儿,但不是为了揣摩医生的心思,而是因为那种感觉一直在我心里:“……感觉失败。而且我感到困惑,觉得我那么尽力地想办法,换各种方式,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可是结果为什么还是不行?”
  (二)
  在反省和自律方面,我曾经做过非常刻苦的尝试。比如说要求自己勤奋。如果发现总是实现不了,就觉得可能是方法不对,于是有两年我改变了方式,试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要求自己在生活细节上每天必须勤奋,不管多困多累,每天必须洗袜子、把床铺收拾好、个人卫生收拾好、眼里看見的活儿立刻把它处理掉;还有每天正常的工作结束之后,不管有没有想法,不管多累,每天必须做3000字的哲学笔记,每天必须写日记,等等。其中有些习惯到现在还保留着,比如我的衣服,即使是脏衣服,也一定是叠放整齐的,像洗净的衣服那样整整齐齐码在一边。我就这样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想这样总该可以了吧。可结果是,每天能写多少东西,还是老样子,勤奋并没有在工作中体现出效果。再后来,我的内心开始变得越来越急迫,然后就是失败感、自责,还有无能的感觉都来了。那种无能感非常可怕,不是那种感到累的痛苦,而是后来下笔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越使劲就越挤不出来;每天好不容易完成了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可是返回头一看—写得不行,然后只能全部删掉;睡觉前回想一下,就发现今天仍然一无所获。那种挫败、无奈、无助,我不知该怎样形容。
  医生:“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需要调整的是你的目标?”
  我:“您的意思其实我听懂了。可老实讲,我在感情上没法接受。我不敢动它。我把它定得那么坚决,结果还做不好呢,万一降低标准,我不是更没希望了吗?”
  医生:“我觉得咱们有个误会,其实不需要把标准否掉,绝大部分不会变,我们要尝试的调整非常小,只是个别作个调整,比如只是把‘不许’和‘必须’改一下。你觉得呢?”
  我:“可是‘不许’和‘必须’才是核心啊!”
  医生:“我们试一下,好不好?换一个中间一点的词汇,性质不变,只是在程度上稍微宽一点,一个有点调控空间的词汇,可以吗?”
  一个小小的尝试,没理由反对吧。于是,按照她的意思,我把14条又仔细看一遍,然后指给她:“那就第3条和第12条吧。可是我怎么改?”
  医生:“改一个你自己曾经说过的说法。你不是说你认为‘誓言的意义就是一个人从发誓的那一刻开始,他将尽最大努力去那样做’吗?就用这种方式,好不好?”   我很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试一下。
  按照医生的办法,我用笔把这两句话写在了纸上。其中第一个,我把“不许感情用事”改成了“我尽最大努力不感情用事,如果感情用事了,我也能接受”;另一个,把“必须勤奋”改成了“我尽最大努力做到勤奋,如果偶尔不勤奋,我也能接受”。
  写完之后,我拿起来又看了看。忽然发现,脑子里想的,如果将它写在纸上,似乎感受也有些不同了。医生刚刚建议我修改的时候,我在感情上真的很难接受,为了要不要修改,我和医生来来回回谈了将近15分钟。然而当我把它写下来再看时,似乎已经没那么难以接受了,也没有那么不舒服了。
  这一次治疗就这样结束了。我离开医院,像往常一样往车站走,准备回家。但是,当走到一半路程时,我突然改了主意。我没有往回家的方向去,反而转头去了中关村。而且,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治疗结束后立刻把录音重听一遍—这一次我把录音用的mp3装进包里,没再动它。我没想到几分钟前才刚修改的标准,竟然立刻对我起了作用。我转头去中关村,去到汉王和SONY专柜咨询电纸书的价格和性能—我想要买一部电纸书已经很久了,但是左右权衡,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这东西,但客观讲,真的没有必要,所以一直没有去柜台咨询和看货。可是今天,离开医院之后我突然把想法改变了,“偶尔感情用事,我也能接受”,—买一部喜欢但不必要的电纸书,也许可以归入此类吧。
  (三)
  第9次治疗无疑又是一个惊喜。我们没有就此打住,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们更进一步作了一些尝试。第10次治疗中,医生問我能不能再选一条,作一个改变。
  既然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便没有更多犹豫。我看了一遍14条的列表,然后选定了第10条—“必须明确掌握自己的缺点”。
  我拿起笔来,嘴里念叨着:“我尽量地……”
  但是又觉得“尽量地”三个字也不合适,所以我停了一下,最后改为“我希望更多地知道我自己的缺点是哪些,但如果有些被忽略了,我也能接受”。没想到我写完之后,医生在我对面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原来她一直在看着我。
  医生:“你刚才说‘我要尽最大努力’,我还为你捏把汗呢。但是你后面这个表达就很理性,很恰当了。你想,我们每个人能弄清楚、能全面掌握自己的缺点吗?想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有哪些,这个愿望是对的,但这是不能刻意去做的。”
  我:“我懂了。那样做不但搞不清楚有哪些缺点,而且会因为太努力,主观地把一些不是缺点的也当成了缺点,给弄乱了。”
  医生:“对啊!所以,如果‘尽最大努力’是用来查找自己的缺点,这与尽量要勤奋还不一样,这个就太可怕了。”
  下期内容预告
  我:“不好的感受嘛,最近两周倒是有个变化,但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两周,我开始频繁地做噩梦……”
  医生:“我听你讲了这么多,可见你的变化是挺大的。好像说,你以往的生活是一潭水,经过你的调理,它已经平平静静波澜不惊了;可是经过心理治疗,就像扔进一块大石头,把水搅起来了。”
其他文献
安泰是大地母神盖亚之子,他力大无比,盘踞在自己的地盘上,强迫每位路过的外乡人和他决斗。然而,每位决斗者都是无一例外的命运——被他杀死。后来,宙斯的儿子赫拉克里斯也来到了他的地盘,在与他决斗时发现了他的秘密:每次安泰筋疲力尽时,只要双脚踏地就会重新获得无穷的力量。于是,赫拉克里斯紧紧地把他勒在怀里,让他双脚离地,最后战胜了安泰。  安泰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就在于每当他倒下时,总能够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
1907年的一天,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跟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但是,自从卡尔森把这只鸟笼放到客厅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
期刊
“阿姨,下周我就准备去上学了,心里还有點期盼呢。”当文文安静地坐在我面前,微笑着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时,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同两个月前那个愤怒的少年联系起来……  “我就是不去,你能把我怎么样?”远远的,我听到一声怒吼,接着啪的一声,一本书从我的诊室飞了出来。赶紧赶到诊室一看,这是今天来的第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奶奶满满地站了一屋子,个个神情紧张。书包被撕开了,几本书散落在地上,一个孩子怒气冲天地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