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百分之八九十之多。相对而言这些学生家庭教育比较缺乏,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基础也不够扎实,客观上造成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差异较大,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往往顾此失彼,势必产生“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一弊病,应依据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习作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因材施教,给予不同要求
教师通过考查将学生按习作水平分为甲、乙、丙三组,并提出不同要求。要求甲组学生的习作,做到中心明确,形象生动;要求乙组学生的习作,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要求丙组学生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意思明白。这样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和要求匹配,各组学生都能在习作过程中得到有的放矢的练习,使其各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如:习作“我爱花”。要求丙组学生将爱花的行为表现(种花、浇花、护花等)写清楚;要求乙组学生能按一定顺序详细地将爱花的行为表现写具体,还要能表达出喜爱之情;要求甲组学生广开思路、展开联想,深化主题,将爱花的行为表现写生动。
指导应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时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内容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对丙组学生重在指导如何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做到文从字顺;对乙组学生重在指导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甲组学生重在指导如何做到选材新,表现角度新,形成自己的习作个性。对乙组和丙组学生虽然降低了要求,但教师指导针对他们的实际,安排的练习重点正是自己写作的难点,受益大。另外,整节指导课对写作知识也有理性上的分析,为今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如:习作“我的弟弟”时,指导丙组学生用一件事来说明弟弟的某一个特点;指导乙组学生如何抓住弟弟的主要特点进行详细描写,而对于弟弟的一般特点只作简单交待,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指导甲组学生如何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弟弟的特点。
习作能力不同,批改不同
教师对甲组学生要求高、难度大,但习作一般还是较好。丙组学生虽然降低要求,但习作往往还是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批改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根据学生习作实际和能力高低、分类批改。
具体要求是:①只批不改。对甲组学生的习作只批不改。教师只用符号标出要修改的地方,或用简单的眉批提示修改的方法和思路,至于具体怎样改,则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因为这部分学生习作能力较强,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②半批半改。对乙组学生的习作半批半改。在习作中注明表示各种毛病的批改符号,再加上具体的批语说明怎样改。目的在于让这部分学生既懂得是什么毛病,又懂的怎样修改,而后让学生沿着老师的导向去修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和思维的能力,又提高了认识水平。③少批多改。对于丙组学生的习作尽量少批多改,甚至不批只改或面批面改。要手把手地教学生改,有计划地给予点拨,让这部分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所收获。
对每一组的同学都给予表扬
讲评课是上一节习作课的总结,又是下一节习作课的开始。要以学生习作为依据,以鼓励学生为主,尤其是对差生的点滴成功之笔,更是要报以浓圈密点,激励他们上进。
教学时,对丙组学生着重从如何遣词造句进行讲评,使文章语句通顺,意思明白。对乙组学生一般从如何组句或成段进行讲评,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成为一篇较好的文章。对甲组学生从如何布局谋篇等习作技巧进行讲评,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这样安排符合学生习作实际,又在一节课里使学生学到从字词到篇章的系统知识。
讲评课上,教师往往朗读或张贴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丙组学生的自尊心。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应采用分级表扬的方法。选丙组学生习作中的优美词句,乙组学生习作中的优秀片段,甲组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篇章,都给予充分肯定。
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习作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语言积累就无法表达具体生动,没有生活积累就无法获得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积累也应分层次,要求丙组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从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优美词句。要求乙组学生欣赏他人优秀习作,思考借鉴别人习作是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等,从中学习一些习作技巧,积累一些方法。要求甲组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生活积累,把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根据实际,区别教学。全体学生每次习作都有点滴收获,天长日久滴水穿石,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因材施教,给予不同要求
教师通过考查将学生按习作水平分为甲、乙、丙三组,并提出不同要求。要求甲组学生的习作,做到中心明确,形象生动;要求乙组学生的习作,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要求丙组学生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意思明白。这样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和要求匹配,各组学生都能在习作过程中得到有的放矢的练习,使其各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如:习作“我爱花”。要求丙组学生将爱花的行为表现(种花、浇花、护花等)写清楚;要求乙组学生能按一定顺序详细地将爱花的行为表现写具体,还要能表达出喜爱之情;要求甲组学生广开思路、展开联想,深化主题,将爱花的行为表现写生动。
指导应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时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内容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对丙组学生重在指导如何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做到文从字顺;对乙组学生重在指导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对甲组学生重在指导如何做到选材新,表现角度新,形成自己的习作个性。对乙组和丙组学生虽然降低了要求,但教师指导针对他们的实际,安排的练习重点正是自己写作的难点,受益大。另外,整节指导课对写作知识也有理性上的分析,为今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如:习作“我的弟弟”时,指导丙组学生用一件事来说明弟弟的某一个特点;指导乙组学生如何抓住弟弟的主要特点进行详细描写,而对于弟弟的一般特点只作简单交待,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指导甲组学生如何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弟弟的特点。
习作能力不同,批改不同
教师对甲组学生要求高、难度大,但习作一般还是较好。丙组学生虽然降低要求,但习作往往还是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批改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根据学生习作实际和能力高低、分类批改。
具体要求是:①只批不改。对甲组学生的习作只批不改。教师只用符号标出要修改的地方,或用简单的眉批提示修改的方法和思路,至于具体怎样改,则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因为这部分学生习作能力较强,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②半批半改。对乙组学生的习作半批半改。在习作中注明表示各种毛病的批改符号,再加上具体的批语说明怎样改。目的在于让这部分学生既懂得是什么毛病,又懂的怎样修改,而后让学生沿着老师的导向去修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和思维的能力,又提高了认识水平。③少批多改。对于丙组学生的习作尽量少批多改,甚至不批只改或面批面改。要手把手地教学生改,有计划地给予点拨,让这部分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所收获。
对每一组的同学都给予表扬
讲评课是上一节习作课的总结,又是下一节习作课的开始。要以学生习作为依据,以鼓励学生为主,尤其是对差生的点滴成功之笔,更是要报以浓圈密点,激励他们上进。
教学时,对丙组学生着重从如何遣词造句进行讲评,使文章语句通顺,意思明白。对乙组学生一般从如何组句或成段进行讲评,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成为一篇较好的文章。对甲组学生从如何布局谋篇等习作技巧进行讲评,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这样安排符合学生习作实际,又在一节课里使学生学到从字词到篇章的系统知识。
讲评课上,教师往往朗读或张贴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丙组学生的自尊心。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应采用分级表扬的方法。选丙组学生习作中的优美词句,乙组学生习作中的优秀片段,甲组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篇章,都给予充分肯定。
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习作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语言积累就无法表达具体生动,没有生活积累就无法获得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积累也应分层次,要求丙组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从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优美词句。要求乙组学生欣赏他人优秀习作,思考借鉴别人习作是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点题等,从中学习一些习作技巧,积累一些方法。要求甲组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生活积累,把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根据实际,区别教学。全体学生每次习作都有点滴收获,天长日久滴水穿石,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