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提到历史课,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久而久之,历史课被认为是毫无趣味的课,学生也渐渐对历史课堂感到厌倦,而实际上,历史课也可以有“诗情画意”。
【关键词】诗情画意;激发兴趣;启发联想;突出重点;情感教育
一提到历史课,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历史课被认为毫无趣味的课,学生也渐渐对历史课堂感到厌倦。而实际上,历史课也可以有“诗情画意”,让枯噪无味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一、诗——利用诗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诗歌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喜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社会现实、世事变迁,可以说,不同时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历史的再现,诗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演变史。而且古代诗歌句子整齐、讲求押韵,富有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初中生对此种句子特别钟爱。优美的语句,充满想象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沉浸在美的课堂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处世态度;“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宏伟气势;“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局面。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水调歌头·游泳》,從七律《长征》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些至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原始的、最具说服力的素材。教师如能把这些诗歌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的引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应用能力。但诗歌的选择要根据教学所需,适合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可牵强附会。
二、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教材中总结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蕴涵着许多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在情感教育方面较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努力挖掘这些元素,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的领悟,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讲到中国古代伟大的成就时,语气应当是无比自豪的,语调应当是高亢有力的,使学生不由地暗自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聪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在讲到近代史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衰落、任人宰割的历史时,教师的心情是压抑的,语调是低沉的,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的耻辱,增加民族的责任感。同时,历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还我河山”的岳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是情感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画——利用简约的图,突出重点,让复杂的内容条理化
图示法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对知识的叙述有一定的体系,框架结构比较明确,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图示化,用图来表达某一事件或某一章节的内容,表示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这种方式既简约又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丝绸之路”路线图 、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图等。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法总结每节课的知识提纲。尤其是复习课,为了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间的关系,教师要打乱章节,用图展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或纵向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如:复习“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就可以通过制作表格(包括相关战争名称、战争双方、签订的条约名称、内容、影响等),使内容简单明了,并体现出“一步步”这一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意——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初中生已对一些事件或人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勇于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不管是对还是错,是浅显还是深刻,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教学中的重难点、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等,通过课堂讨论或历史小论文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历史课堂也可以有诗情画意,这是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有力手段,是培养新时代健康有用人才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
【关键词】诗情画意;激发兴趣;启发联想;突出重点;情感教育
一提到历史课,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历史课被认为毫无趣味的课,学生也渐渐对历史课堂感到厌倦。而实际上,历史课也可以有“诗情画意”,让枯噪无味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一、诗——利用诗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诗歌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喜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社会现实、世事变迁,可以说,不同时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历史的再现,诗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演变史。而且古代诗歌句子整齐、讲求押韵,富有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初中生对此种句子特别钟爱。优美的语句,充满想象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沉浸在美的课堂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处世态度;“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宏伟气势;“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局面。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到《水调歌头·游泳》,從七律《长征》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些至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原始的、最具说服力的素材。教师如能把这些诗歌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的引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应用能力。但诗歌的选择要根据教学所需,适合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可牵强附会。
二、情——运用史实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教材中总结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蕴涵着许多可挖掘的情感教育元素,在情感教育方面较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努力挖掘这些元素,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的领悟,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讲到中国古代伟大的成就时,语气应当是无比自豪的,语调应当是高亢有力的,使学生不由地暗自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聪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在讲到近代史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衰落、任人宰割的历史时,教师的心情是压抑的,语调是低沉的,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的耻辱,增加民族的责任感。同时,历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还我河山”的岳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是情感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从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画——利用简约的图,突出重点,让复杂的内容条理化
图示法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对知识的叙述有一定的体系,框架结构比较明确,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图示化,用图来表达某一事件或某一章节的内容,表示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这种方式既简约又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丝绸之路”路线图 、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图等。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法总结每节课的知识提纲。尤其是复习课,为了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间的关系,教师要打乱章节,用图展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或纵向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如:复习“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就可以通过制作表格(包括相关战争名称、战争双方、签订的条约名称、内容、影响等),使内容简单明了,并体现出“一步步”这一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意——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初中生已对一些事件或人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勇于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不管是对还是错,是浅显还是深刻,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教学中的重难点、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等,通过课堂讨论或历史小论文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历史课堂也可以有诗情画意,这是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有力手段,是培养新时代健康有用人才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