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田野调查”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斯老师快60岁了,美国人,在北京某著名大学教英文。报酬虽少,但她教得很认真。今天不说她教英文的事,只讲讲她的一个爱好。
  这个爱好是艾老师来北京之后才有的——过马路。和不少欧美同乡一样,刚到北京那会儿,过马路对艾老师来说也是一件难事。她经常在路口踌躇不已,看着身边的人往来穿梭,却找不到行动的时机。即使鼓足勇气踏上了斑马线,心里也是惊慌失措的,时刻担心被右转弯的汽车和神出鬼没的自行车撞到,因此步履总是有些蹒跚,随时做好了逃命的准备。
  艾老师毕竟是个学者,遇到了难题,想的都是调查研究。所以,她开始了城市里的田野调查。她站在路口,观察芸芸众生车来车往,耐心总结规律,有时还用手机拍照摄像,回到家里继续参悟,半个月便有小成。
  “这里的十字路口太神奇了。”艾老师的一双大眼睛光芒四射,“你们看,这里经常人车混行,汽车不时危险驾驶,规则对行人无用,自行车转向毫无预兆,而且,这一切还是在人车流量很大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我观察的这些日子里,一起交通事故也没有发生过。”
  艾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有的时候,两辆车看上去谁也不减速,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但是,就在车祸发生之前,他们都慢下来,互相躲过去了;有的时候,汽车和自行车眼看也要撞上了,但他们也像有约定似的,总有一方让过另一方。无数次,我感觉悲剧就要发生了,但总会在最后一刻化解危机。貌似混乱,但他们就像存在着某种默契,掌握着微妙的进退边际。那种感觉,用中文来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艾老师坚信,这种感性的、混沌的、模糊的、神秘的、微妙的、张扬又克制的默契,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就像她所熟悉的李小龙说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找到了感觉的艾老师爱上了过马路,在她看来,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如果不会过马路,要比没去过长城更遗憾。长城重在形式感,而过马路才是深入了精神。
  “这是一种生存哲学,跟西方是非常不同的。”艾老师总在这个时候进入上课状态,“西方社会遵循规则,而这里则充满了博弈,长时间的博弈产生了独特的生存哲学,让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不断的对抗和妥协中尽快通过路口到达目的地,当然,看上去要冒一些风险……”
  艾老师现在回国后,和中国朋友们以电子邮件隔空问候。她常抱怨德州的十字路口很无聊,毫无哲学可言,令她常回忆起那些在北京马路边度过的激动人心的日子。夕阳西下,滚滚红尘,车水马龙,那些日子,如果记得戴上一副口罩,真是堪称完美。
其他文献
渴望 2008年3月20日,海地太子港一名赤身裸体的男子在一个还未枯竭的公共水龙头前取水。
前一阵子,有杂文家对官员名片、文件上的括弧颇有微词,说此类“相当于正科”“相当于副处”“享受软席卧铺待遇”的注释是我们特有的“现代国粹”,“不仅在封建社会没有,而在当代其他国家里也从未耳闻”。外国的事,咱们孤陋寡闻;而殊不知,正因为“封建社会”没有“括弧”,却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譬如“太子洗马”这个官职,现在的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本《陈情表》一文里,作者李密说自己“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这个
好像已经不能阻止很多事情在中国发生了。   —诸如暴力拆迁、“官二代”世袭、“美女官员上面有人”、业主“抗议降房价”、宠物狗爱好者“拦车救狗”、企业制造“有毒牛奶”甚至不屑于道歉,不一而足。   所有这些表演,无论主角是官是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讲道理,为一已之利、之偏好而无所顾忌,甚至具有某种无赖心态。   这些演员似乎不想问一问:在涉及他人的权益、生活时,自己已经越出了“私人领域”的行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