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中早已有禁止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等方面的规定,但不恰当的教育管理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踪影,师生关系的真实状态并没有理论构想得那么和谐。规训教育犹如一块顽藓,时隐时现。它是怎样运作的?又有什么影响?通过案例的形式重现冲突现场,并针对每一个细节展开分析,将有助于细致地把握冲突事件的整体发展动态,留下反思与讨论的空间。
一、教师规训权力
随着师生冲突的一次又一次发生,教师规训权力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规训权力”原本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阐述其微观权力理论时提出的一种具体的权力操作技术[1]。福柯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中,除了宏观权力的作用外,还存在着渗透于生活各个角落的微观权力。无所不在的微观权力构织成为一张权力网络,具有一些隐蔽性特征,有时不为人们所察觉[2]。通过对军队、监狱、精神病院以及学校中微观权力运作的观察分析,福柯指出了存在于这些场景中的共同的权力策略,如分类、监视、检查、规范化裁决,并进一步将这些共同的权力策略概括为“规训”,有能力实施规训技术的人便拥有了规训权力[3]。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负有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职责,成为规训权力的直接代言人。再加上学校的体制环境和教育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容易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形下使用到规训权力。教师规训权力最显而易见的方式是惩罚,其中体罚尤甚,心罚则相对较为隐晦。除了惩罚之外,检查、裁决等技术也是教师规训权力的常见形式。教师规训权力的运作对师生关系有着微妙的影响,下文以案例的形式具体剖析检查、惩罚、裁决等规训技术在师生冲突场景中的动态运作过程。
二、案例分析
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理论描绘十分美好,但现实中频发的师生冲突事件,却在昭示着师生关系存在问题。以下结合一则案例,具体分析规训权力是如何运作的。
案例:余老师在某中学担任班主任一职,他很不情愿地带领着几个学生去给K老师赔礼道歉。之所以很不情愿,是因为他在一次学生事件中粘连上了“连带责任”。
余老师:“学校有检查学生宿舍的规定,班主任配合学生处不定时抽检。我带的这个班级,男同学比较调皮,有一次在宿舍门上贴了一个纸条,不巧刚好被学生处的K老师查到。K老师后来拿着纸条找到我,我打开一看,‘学生处与狗不得入内’……当时我真的很气愤,毕竟是我带的学生,这样的举动让我感觉下不来台。但是事后想想,这些学生又单纯又幼稚,让人哭笑不得。”
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青少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果说这些中学生年少轻狂、血气方刚,甚至不知深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师作为教育的使者,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
余老师:“K老师是学生处的一位领导,他很恼火地叫我去查查是哪个学生干的。开始男生们都不肯说,一问三不知。后来P同学主动交代是他写的,其他几个同学把纸条贴到了门上。我让那几个学生每人写一份检查交给了K老师。K老师不是很满意,要求他们几个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再作检讨,以示警告。谁也没想到他们周一竟敢不来学校。K老师有责怪我没管好学生的意思,又让我带着学生一起去给学生处道歉。道歉就道歉吧,还能怎样呢!”
教育学生未必要纠缠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而是要想方设法以较为恰当的、最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正错误,于“润物细无声”之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K老师:“我连续检查了两个晚上,头一天检查到他们宿舍,十点一刻熄灯就寝,到十一点还有人在讲话。我把两个学生叫到门口站了一会儿。第二天再去就发生了这种事。这些学生坏主意多的是,就是不用在学习上。你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把你当回事。”
表面上看,师生冲突的发生是突然来临的。但事实上,任何冲突事件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蕴含已久的矛盾。累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最终矛盾的种子不可避免地破土而出。冲突事件的出现,充其量只是危机的全面爆发而已。
至于纸条事件,同学们意见很大。据他们说,“贴个纸条而已,原本是闹着玩的,又要写检查又要作检讨,一点言论自由都没有。与其在全校同学面前丢人,那还不如不去学校了呢!……学生处的老师就喜欢去检查宿舍,卫生不干净要批评,睡觉不准时要批评,被子不叠好要批评,就连晚上看看书也要批评……之前还有个同学的手电筒被没收了,就是因为熄灯之后躲在被窝里看书被发现了”。他们早就看不惯那些老师,私底下还议论:“因为多说几句话,就把他们拉到宿舍外面去罚站,那么冷的天,至少有5分钟,还穿那么少。”
而当事人P同学则在“交代材料”上写道:“第二天我们就议论起来,同学们都非常有意见,有人说要写个牌子挂在门上,就像‘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样,别的人也都说好,我就随手写了‘学生处与狗不得入内’几个字,其他几个同学就贴到了门上。”
整个事件因纸条而起,以道歉而终,余波未平。看似简单的一个小风波,却从中折射出不简单的教育意蕴。规训教育在师生冲突的交锋过程中显露无遗。
1.检查给师生冲突埋下隐患
不能绝对地说检查就一定是规训教育,但规训教育的方式之一是检查。至于检查的目的,本来也无可厚非,大概是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保证学生安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之类。但教师把检查当做一种教育管理策略来用,应当特别注意把握好尺度。查得过松,达不到目的,没有效果;查得过严,遭学生反感,适得其反。案例中的学生似乎对学生处的检查不满已久,“卫生不干净要批评,睡觉不准时要批评,被子不叠好要批评,就连晚上看看书也要批评……”太多的批评式检查给学生留下了刻板的印象,以致于他们给学生处的教师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喜欢去检查宿舍。”对于教师而言,显然他们并不一定是出于“喜欢”。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派给他们这样的任务,职责所限,不得不去检查;另一方面,也许强烈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认真检查,不放过任何一次批评教育的机会。于公于私,他们的行为都谈不上什么过错。然而学生却用“喜欢”的字眼形容教师的行为,或许在他们看来,检查简直就是教师的特殊癖好。学生并不认同教师对他们的责任意识,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行为是在对他们负责。学生不但没有把这种检查视为关爱,反而因此在意识上与教师敌对起来。由此看来,学生是真的“不识好人心”,而教师也处在“有苦难言”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师生冲突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2.惩罚让师生冲突浮出水面
惩罚是规训教育的典型特征,惩罚之中并不是缺少关爱,确切地说,是缺少了让学生体会到关爱的因素。这种因素寄托在惩罚的方式与过程之中,它一旦缺失,学生对惩罚的理解便立刻走样。案例中,K老师不恰当的惩罚措施最终成了冲突事件的导火索。在K老师看来,只是叫学生出去“站了一会儿”,轻描淡写,似乎不算过分。但关乎学生自己的事,他们理解得更为严重,“那么冷的天”“至少5分钟”“还穿那么少”,原因却只是“多说了几句话”。细究起来,师生之间存在着理解方面的差异并不奇怪。就学生而言,已有惩罚在先,之前手电筒被没收了,原因是“躲在被窝里看书被发现了”,潜台词是“学习也有错么?”而在教师那里则可能有很多种解释,例如“影响休息怎么办?”“伤害眼睛可不好!”“谁知道你看的什么书!”就K老师而言,言辞之中透露着权力驯化的气息,“你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把你当回事”。似乎不惩罚学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可他并非纯粹为了教育的目的,惩罚的背后或许还潜藏着一些细微的动机。要学生把他“当回事”,是不是在搭着教育的便车寻求成就感、自我价值感或者权力感方面的满足呢?且不论惩罚的目的何在,仅就惩罚的方式而言,已经造就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膜。虽然没有发生任何肢体冲突,但一张“学生处与狗不得入内”的纸条,如同“大字报”一般,彰显了情绪的对立与冲突的存在。
3.裁决使师生关系陷于僵化
“裁决就是行使权力,教师拥有裁决权,学生是被裁决的对象。规范化裁决使权力戴上一个柔和的面罩,渗入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4]。裁决也带有一定的惩罚色彩,不同的是,它以裁断的方式向外界宣示谁对谁错。案例中的裁决暗藏于班主任余老师和学生处K老师的两个要求之中。纸条风波事发后,余老师要求“这几个学生每人写一份检查交给K老师”,这就以班主任的身份判定了学生的错误。而K老师显然不满意于如此简单的判定,于是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再作检讨”。这一决定显然没有考虑到学生人格方面的问题。“国旗下的检讨”对于学生来说必定有一定人格伤害,至少会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心理损失,否则他们怎么会说“与其在全校同学面前丢人,那还不如不去学校”呢?就此而言,裁决非但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反而耽误了学生的正常上课。或许学校的规章制度赋予学生处裁决的权力,又或者K老师认为自己拥有裁决的权力。然而权力并不能裁决一切,有权力就有抵抗。“竟敢不来学校”的举动让国旗下的检讨计划落空,使师生关系陷入僵持阶段。学生在两难的困境中选择了无声的反抗,留给教师的是无尽的思考。教育,哪怕是惩罚式的教育,也应当注意尊重学生最基本的人格与尊严。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他们对别人的关注与重视有着急切需求,教育方式上更要讲究技巧。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要还是学生,就不应当以“游街似的批斗”来公诸于众,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治愈的伤疤,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基于案例的思考
在师生冲突中,学生是一个群体。进入群体之中的个体倾向于和群体保持精神统一,从而易产生从众行为。如P同学在检查中写的“别的人也都说好”,一片叫好声之外,恐怕是集体的无意识和冒险主义,或者说是危险意识淡化、思维偏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5]。群体语境中的个人思维短路,造就了“某某与狗不得入内”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模仿。这群学生的举动除了张扬个性与表达不满之外,不经意间已经触及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又该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在寻求宽恕中加深沟通理解
每一次师生冲突的发生,都是对师生关系状态的实践检验,也是对教师冲突应对能力的考验。要消除冲突隐患,首先必须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抑感。压抑感除了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任务压力之外,还包括在应对与教师或学校的关系方面所形成的不良情绪。量的积累若是无人问津,质的变化就在所难免。案例中学生的行为,最直接的目的也只是“表达心声”而已,负性情绪存在已久,教师没有提前介入加以预防,学生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排解。师生关系可以在细心经营中保持和谐,也可以在矛盾堆积中走向破裂。两种境地之间,教师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够降低姿态寻求学生的宽恕,则师生之间能够在交流对话之中加深理解。在冲突发生前,向学生讲明规章制度的真实用意,指出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哪些不便,争取他们的认同与理解。在冲突发生后,坦承自己考虑不周或行为不当之处,点明给学生造成怎样的伤害,取得他们的谅解与接纳。这样,教师在寻求宽恕的同时,既帮助学生缓解了压力,又进行了自我教育;不但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共情能力。
2.在宽恕学生中化解师生冲突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在转变。教学方式上,从教师主导的“填鸭式”到教师引导的“启发式”,再到学生主动去学的“发现式”,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之相应地,育人方式上也应当有所转变。传统的规训教育不再适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生命教育、阳光教育等新的观念活跃起来,展示出对人性和生命的关怀,散发着温暖的育人气息。宽恕教育的出现,将教师与学生一同纳入教育的直接对象,除了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宽恕品质、提升宽恕能力外,还以宽恕作为化解冲突、促进关系的有效策略。教师在宽恕策略中对学生过错的及时谅解,以及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最易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一旦与教师形成认同感的联结,便能够打破彼此之间的隔膜。这不但利于学生清醒认识与检省自己的错误,而且有益于重新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个体间关系的改善,也会惠及群体。教师的宽恕行为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群体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于无形中改善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关系状态。从而最终在真诚的宽恕中化解冲突,并减少冲突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3.在包容异质中处理师生关系
在案例中,学生将纸条事件视为“言论自由”,怪不得班主任余老师说他的学生“又单纯又幼稚”,让他“哭笑不得”,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五味杂陈的感触。学生渴望自由本没有错,或许表达自由的方式尚不够成熟。但他们还处于中学阶段,正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是思维活跃的群体,教育会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与成熟。但教育不应当扼杀灵动的思想,而应当鼓励学生敢讲话、讲真话的精神;不应当“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6],而应当允许学生发出最执拗的低音。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学校与教师应当在践行包容异质的思想上作出努力,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批评监督教师。当然,这并不容易。如何建立一个渠道通畅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如何处理、辨别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保障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适度话语权,都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应当再以千篇一律的批评检查来处理师生关系,“适当地提出建议,恰当地运用赏罚,适时地提出质疑,果断地予以拒绝,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中和冲突或批评的副作用”[7],关键是不能缺少理智的关爱与对不同意见的包容。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41-242.
[2]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29.
[3]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0、150、158.
[4]田国秀.论学校规训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作为分析视角[J].中国教师,2008(17).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1.
[6]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4-28.
[7]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10.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责任编辑:李奇志)
一、教师规训权力
随着师生冲突的一次又一次发生,教师规训权力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规训权力”原本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阐述其微观权力理论时提出的一种具体的权力操作技术[1]。福柯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中,除了宏观权力的作用外,还存在着渗透于生活各个角落的微观权力。无所不在的微观权力构织成为一张权力网络,具有一些隐蔽性特征,有时不为人们所察觉[2]。通过对军队、监狱、精神病院以及学校中微观权力运作的观察分析,福柯指出了存在于这些场景中的共同的权力策略,如分类、监视、检查、规范化裁决,并进一步将这些共同的权力策略概括为“规训”,有能力实施规训技术的人便拥有了规训权力[3]。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负有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职责,成为规训权力的直接代言人。再加上学校的体制环境和教育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容易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形下使用到规训权力。教师规训权力最显而易见的方式是惩罚,其中体罚尤甚,心罚则相对较为隐晦。除了惩罚之外,检查、裁决等技术也是教师规训权力的常见形式。教师规训权力的运作对师生关系有着微妙的影响,下文以案例的形式具体剖析检查、惩罚、裁决等规训技术在师生冲突场景中的动态运作过程。
二、案例分析
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理论描绘十分美好,但现实中频发的师生冲突事件,却在昭示着师生关系存在问题。以下结合一则案例,具体分析规训权力是如何运作的。
案例:余老师在某中学担任班主任一职,他很不情愿地带领着几个学生去给K老师赔礼道歉。之所以很不情愿,是因为他在一次学生事件中粘连上了“连带责任”。
余老师:“学校有检查学生宿舍的规定,班主任配合学生处不定时抽检。我带的这个班级,男同学比较调皮,有一次在宿舍门上贴了一个纸条,不巧刚好被学生处的K老师查到。K老师后来拿着纸条找到我,我打开一看,‘学生处与狗不得入内’……当时我真的很气愤,毕竟是我带的学生,这样的举动让我感觉下不来台。但是事后想想,这些学生又单纯又幼稚,让人哭笑不得。”
教育过程中不能忽略青少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果说这些中学生年少轻狂、血气方刚,甚至不知深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师作为教育的使者,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
余老师:“K老师是学生处的一位领导,他很恼火地叫我去查查是哪个学生干的。开始男生们都不肯说,一问三不知。后来P同学主动交代是他写的,其他几个同学把纸条贴到了门上。我让那几个学生每人写一份检查交给了K老师。K老师不是很满意,要求他们几个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再作检讨,以示警告。谁也没想到他们周一竟敢不来学校。K老师有责怪我没管好学生的意思,又让我带着学生一起去给学生处道歉。道歉就道歉吧,还能怎样呢!”
教育学生未必要纠缠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而是要想方设法以较为恰当的、最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正错误,于“润物细无声”之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K老师:“我连续检查了两个晚上,头一天检查到他们宿舍,十点一刻熄灯就寝,到十一点还有人在讲话。我把两个学生叫到门口站了一会儿。第二天再去就发生了这种事。这些学生坏主意多的是,就是不用在学习上。你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把你当回事。”
表面上看,师生冲突的发生是突然来临的。但事实上,任何冲突事件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蕴含已久的矛盾。累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最终矛盾的种子不可避免地破土而出。冲突事件的出现,充其量只是危机的全面爆发而已。
至于纸条事件,同学们意见很大。据他们说,“贴个纸条而已,原本是闹着玩的,又要写检查又要作检讨,一点言论自由都没有。与其在全校同学面前丢人,那还不如不去学校了呢!……学生处的老师就喜欢去检查宿舍,卫生不干净要批评,睡觉不准时要批评,被子不叠好要批评,就连晚上看看书也要批评……之前还有个同学的手电筒被没收了,就是因为熄灯之后躲在被窝里看书被发现了”。他们早就看不惯那些老师,私底下还议论:“因为多说几句话,就把他们拉到宿舍外面去罚站,那么冷的天,至少有5分钟,还穿那么少。”
而当事人P同学则在“交代材料”上写道:“第二天我们就议论起来,同学们都非常有意见,有人说要写个牌子挂在门上,就像‘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样,别的人也都说好,我就随手写了‘学生处与狗不得入内’几个字,其他几个同学就贴到了门上。”
整个事件因纸条而起,以道歉而终,余波未平。看似简单的一个小风波,却从中折射出不简单的教育意蕴。规训教育在师生冲突的交锋过程中显露无遗。
1.检查给师生冲突埋下隐患
不能绝对地说检查就一定是规训教育,但规训教育的方式之一是检查。至于检查的目的,本来也无可厚非,大概是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保证学生安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之类。但教师把检查当做一种教育管理策略来用,应当特别注意把握好尺度。查得过松,达不到目的,没有效果;查得过严,遭学生反感,适得其反。案例中的学生似乎对学生处的检查不满已久,“卫生不干净要批评,睡觉不准时要批评,被子不叠好要批评,就连晚上看看书也要批评……”太多的批评式检查给学生留下了刻板的印象,以致于他们给学生处的教师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喜欢去检查宿舍。”对于教师而言,显然他们并不一定是出于“喜欢”。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派给他们这样的任务,职责所限,不得不去检查;另一方面,也许强烈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认真检查,不放过任何一次批评教育的机会。于公于私,他们的行为都谈不上什么过错。然而学生却用“喜欢”的字眼形容教师的行为,或许在他们看来,检查简直就是教师的特殊癖好。学生并不认同教师对他们的责任意识,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行为是在对他们负责。学生不但没有把这种检查视为关爱,反而因此在意识上与教师敌对起来。由此看来,学生是真的“不识好人心”,而教师也处在“有苦难言”的尴尬境地。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师生冲突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2.惩罚让师生冲突浮出水面
惩罚是规训教育的典型特征,惩罚之中并不是缺少关爱,确切地说,是缺少了让学生体会到关爱的因素。这种因素寄托在惩罚的方式与过程之中,它一旦缺失,学生对惩罚的理解便立刻走样。案例中,K老师不恰当的惩罚措施最终成了冲突事件的导火索。在K老师看来,只是叫学生出去“站了一会儿”,轻描淡写,似乎不算过分。但关乎学生自己的事,他们理解得更为严重,“那么冷的天”“至少5分钟”“还穿那么少”,原因却只是“多说了几句话”。细究起来,师生之间存在着理解方面的差异并不奇怪。就学生而言,已有惩罚在先,之前手电筒被没收了,原因是“躲在被窝里看书被发现了”,潜台词是“学习也有错么?”而在教师那里则可能有很多种解释,例如“影响休息怎么办?”“伤害眼睛可不好!”“谁知道你看的什么书!”就K老师而言,言辞之中透露着权力驯化的气息,“你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把你当回事”。似乎不惩罚学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可他并非纯粹为了教育的目的,惩罚的背后或许还潜藏着一些细微的动机。要学生把他“当回事”,是不是在搭着教育的便车寻求成就感、自我价值感或者权力感方面的满足呢?且不论惩罚的目的何在,仅就惩罚的方式而言,已经造就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膜。虽然没有发生任何肢体冲突,但一张“学生处与狗不得入内”的纸条,如同“大字报”一般,彰显了情绪的对立与冲突的存在。
3.裁决使师生关系陷于僵化
“裁决就是行使权力,教师拥有裁决权,学生是被裁决的对象。规范化裁决使权力戴上一个柔和的面罩,渗入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4]。裁决也带有一定的惩罚色彩,不同的是,它以裁断的方式向外界宣示谁对谁错。案例中的裁决暗藏于班主任余老师和学生处K老师的两个要求之中。纸条风波事发后,余老师要求“这几个学生每人写一份检查交给K老师”,这就以班主任的身份判定了学生的错误。而K老师显然不满意于如此简单的判定,于是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再作检讨”。这一决定显然没有考虑到学生人格方面的问题。“国旗下的检讨”对于学生来说必定有一定人格伤害,至少会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心理损失,否则他们怎么会说“与其在全校同学面前丢人,那还不如不去学校”呢?就此而言,裁决非但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反而耽误了学生的正常上课。或许学校的规章制度赋予学生处裁决的权力,又或者K老师认为自己拥有裁决的权力。然而权力并不能裁决一切,有权力就有抵抗。“竟敢不来学校”的举动让国旗下的检讨计划落空,使师生关系陷入僵持阶段。学生在两难的困境中选择了无声的反抗,留给教师的是无尽的思考。教育,哪怕是惩罚式的教育,也应当注意尊重学生最基本的人格与尊严。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他们对别人的关注与重视有着急切需求,教育方式上更要讲究技巧。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要还是学生,就不应当以“游街似的批斗”来公诸于众,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治愈的伤疤,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基于案例的思考
在师生冲突中,学生是一个群体。进入群体之中的个体倾向于和群体保持精神统一,从而易产生从众行为。如P同学在检查中写的“别的人也都说好”,一片叫好声之外,恐怕是集体的无意识和冒险主义,或者说是危险意识淡化、思维偏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5]。群体语境中的个人思维短路,造就了“某某与狗不得入内”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模仿。这群学生的举动除了张扬个性与表达不满之外,不经意间已经触及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又该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在寻求宽恕中加深沟通理解
每一次师生冲突的发生,都是对师生关系状态的实践检验,也是对教师冲突应对能力的考验。要消除冲突隐患,首先必须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抑感。压抑感除了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的任务压力之外,还包括在应对与教师或学校的关系方面所形成的不良情绪。量的积累若是无人问津,质的变化就在所难免。案例中学生的行为,最直接的目的也只是“表达心声”而已,负性情绪存在已久,教师没有提前介入加以预防,学生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排解。师生关系可以在细心经营中保持和谐,也可以在矛盾堆积中走向破裂。两种境地之间,教师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够降低姿态寻求学生的宽恕,则师生之间能够在交流对话之中加深理解。在冲突发生前,向学生讲明规章制度的真实用意,指出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哪些不便,争取他们的认同与理解。在冲突发生后,坦承自己考虑不周或行为不当之处,点明给学生造成怎样的伤害,取得他们的谅解与接纳。这样,教师在寻求宽恕的同时,既帮助学生缓解了压力,又进行了自我教育;不但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共情能力。
2.在宽恕学生中化解师生冲突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在转变。教学方式上,从教师主导的“填鸭式”到教师引导的“启发式”,再到学生主动去学的“发现式”,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之相应地,育人方式上也应当有所转变。传统的规训教育不再适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生命教育、阳光教育等新的观念活跃起来,展示出对人性和生命的关怀,散发着温暖的育人气息。宽恕教育的出现,将教师与学生一同纳入教育的直接对象,除了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宽恕品质、提升宽恕能力外,还以宽恕作为化解冲突、促进关系的有效策略。教师在宽恕策略中对学生过错的及时谅解,以及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最易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一旦与教师形成认同感的联结,便能够打破彼此之间的隔膜。这不但利于学生清醒认识与检省自己的错误,而且有益于重新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个体间关系的改善,也会惠及群体。教师的宽恕行为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群体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于无形中改善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关系状态。从而最终在真诚的宽恕中化解冲突,并减少冲突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3.在包容异质中处理师生关系
在案例中,学生将纸条事件视为“言论自由”,怪不得班主任余老师说他的学生“又单纯又幼稚”,让他“哭笑不得”,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五味杂陈的感触。学生渴望自由本没有错,或许表达自由的方式尚不够成熟。但他们还处于中学阶段,正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是思维活跃的群体,教育会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与成熟。但教育不应当扼杀灵动的思想,而应当鼓励学生敢讲话、讲真话的精神;不应当“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6],而应当允许学生发出最执拗的低音。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学校与教师应当在践行包容异质的思想上作出努力,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批评监督教师。当然,这并不容易。如何建立一个渠道通畅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如何处理、辨别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保障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适度话语权,都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不应当再以千篇一律的批评检查来处理师生关系,“适当地提出建议,恰当地运用赏罚,适时地提出质疑,果断地予以拒绝,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中和冲突或批评的副作用”[7],关键是不能缺少理智的关爱与对不同意见的包容。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41-242.
[2]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29.
[3]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0、150、158.
[4]田国秀.论学校规训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作为分析视角[J].中国教师,2008(17).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1.
[6]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4-28.
[7]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10.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