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困难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及相应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和特殊的心理特征,已成为社会和高校学生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教育心理学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对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和系统的分析,这对于今后选择如何引导家庭困难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及诱因; 社会良性引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伴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透明化建设,高校的学生群体构成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而作为内地高校占很大比例的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笔者作为直接从事大学生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结合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力图通过研究、分析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并找到解决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我国高校发展呈现一片高度繁荣的可喜景色,与此同时,高校也通过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勤工俭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形式给予家庭困难大学生以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困难大学生的生存条件,但是随着外界物质条件的改善,很大一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甚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出现自杀和自我伤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引导并给予人性化的关怀,最终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挽救一个个失落的灵魂。
一、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及诱因分析
家庭困难大学生身上往往具有许多优秀素质:
他们的社会适应程度普遍较高,心理更加成熟务实,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他们学习认真,态度积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有责任感,勇于为家庭分忧解难;有强烈的使命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环境。他们节约朴素、品德高尚、谦虚谨慎、以诚待人。
但是,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由于家庭困难大学生在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家庭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所以相当一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多数家庭困难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面对困难在心理上则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但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内心极为敏感。第二,由于过度的自尊,常会使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致使其在情感和认知心理上出现障碍。因此而诱发其他恶性心理,进而导致家庭困难大学生产生嫉妒之情。第三,自卑易导致一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的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造成抑郁心理,从而游离于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第四,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他们会表现出胆小、自卑、忧郁等特征,常常沉溺于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同时,他们对学校、国家、社会也强烈不满,表现出一些反社会性的人格倾向。
家庭困难大学生出现消极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校园非主流文化环境的“诱导”。进入大学后,他们生活的新环境中,除了以学习为主流的文化氛围外,还存在着其他校园非主流文化环境,比如追逐社会时尚等。这会给家庭困难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既希望参与、融入,又担心在无形中会受到嘲笑或是讽刺,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双重人格”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自我认识上的偏颇。在高校,一部分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超前的消费观念容易使支付能力不强的家庭难以承受;还有一部分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通过勤工助学等自救措施实施积极脱贫的意识。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他们既感到自卑,又具有过强的自尊心,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金钱产生偏激态度。
3.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家庭困难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一些家庭困难大学生考上大学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好工作,帮助家庭改变贫困状态,所以他们在就业现实中一旦碰壁,往往会想不开,认为自己前途无望,拖累了家庭。
4.社会偏见或是不良态度的影响。家庭困难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是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家庭困难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家庭困难大学生加剧了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社会作用,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一旦自尊心在金钱和物质方面受到挫伤,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焦虑感,甚至产生“仇富”心理。
二、根据家庭困难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社会良性引导
家庭困难大学生虽说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作为学校基层学生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他们身上那些独特的闪光点,例如他们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独立自立能力较强。因此,学校应该针对家庭苦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社会良性引导。
1. 建立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情绪波动和群体意识趋向。作为学校基层学生工作的实施者,广大辅导与应该建立家庭困难大学生独立的心理档案,做到在工作中多留意他们的精神波动、多考虑一下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多与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做接触,避免让他们感受到孤独。
2. 净化家庭困难大学生生存环境,为家庭困难大学生建立一个良性的外部社会环境。在班级和年级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经常在主题班会和年级聚会上展开一些他们感兴趣和能参与到其中的社会话题,并且在活动中强化良性引导,帮助他们培养明辨十分的能力。
3. 加强家庭困难大学生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引导家庭困难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内部环境。在广大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生存有时是第一要务,很多家庭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不能很好的掌握社会生存能力,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做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4. 开展家庭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社区。在家庭苦难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也能帮助他们迅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中去。
家庭困难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和心理特点,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要更加关心和爱护,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了你真挚的感情,他们才会走出因家庭困难而形成的自我牢笼,才能更好的融入校园、融入社会,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家庭困难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深切地体会到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消除因经济困难带来的精神伤害。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哪里不是春光明媚的家乡。
【参考文献】
[1] 周红旗、王刚.论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自强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第11卷第12期)
[2]黄 丹、汪 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年第2 期(总第110 期)
[3] 陈奇娟.学校社会工作:一种专业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8(1).
[4] 李志. 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 教育探索, 2008. 4
[5] 李子华.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6] 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1).
[7] 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2006.(3)
[8]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及诱因; 社会良性引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伴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透明化建设,高校的学生群体构成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而作为内地高校占很大比例的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笔者作为直接从事大学生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结合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力图通过研究、分析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并找到解决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我国高校发展呈现一片高度繁荣的可喜景色,与此同时,高校也通过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勤工俭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形式给予家庭困难大学生以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困难大学生的生存条件,但是随着外界物质条件的改善,很大一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甚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出现自杀和自我伤害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引导并给予人性化的关怀,最终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挽救一个个失落的灵魂。
一、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及诱因分析
家庭困难大学生身上往往具有许多优秀素质:
他们的社会适应程度普遍较高,心理更加成熟务实,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他们学习认真,态度积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有责任感,勇于为家庭分忧解难;有强烈的使命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环境。他们节约朴素、品德高尚、谦虚谨慎、以诚待人。
但是,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由于家庭困难大学生在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家庭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所以相当一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多数家庭困难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面对困难在心理上则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但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内心极为敏感。第二,由于过度的自尊,常会使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致使其在情感和认知心理上出现障碍。因此而诱发其他恶性心理,进而导致家庭困难大学生产生嫉妒之情。第三,自卑易导致一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的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造成抑郁心理,从而游离于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第四,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他们会表现出胆小、自卑、忧郁等特征,常常沉溺于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同时,他们对学校、国家、社会也强烈不满,表现出一些反社会性的人格倾向。
家庭困难大学生出现消极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校园非主流文化环境的“诱导”。进入大学后,他们生活的新环境中,除了以学习为主流的文化氛围外,还存在着其他校园非主流文化环境,比如追逐社会时尚等。这会给家庭困难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既希望参与、融入,又担心在无形中会受到嘲笑或是讽刺,自卑与自尊并存的“双重人格”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自我认识上的偏颇。在高校,一部分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超前的消费观念容易使支付能力不强的家庭难以承受;还有一部分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通过勤工助学等自救措施实施积极脱贫的意识。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他们既感到自卑,又具有过强的自尊心,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金钱产生偏激态度。
3.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家庭困难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一些家庭困难大学生考上大学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好工作,帮助家庭改变贫困状态,所以他们在就业现实中一旦碰壁,往往会想不开,认为自己前途无望,拖累了家庭。
4.社会偏见或是不良态度的影响。家庭困难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是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家庭困难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家庭困难大学生加剧了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社会作用,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一旦自尊心在金钱和物质方面受到挫伤,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焦虑感,甚至产生“仇富”心理。
二、根据家庭困难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社会良性引导
家庭困难大学生虽说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作为学校基层学生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他们身上那些独特的闪光点,例如他们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独立自立能力较强。因此,学校应该针对家庭苦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社会良性引导。
1. 建立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情绪波动和群体意识趋向。作为学校基层学生工作的实施者,广大辅导与应该建立家庭困难大学生独立的心理档案,做到在工作中多留意他们的精神波动、多考虑一下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多与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做接触,避免让他们感受到孤独。
2. 净化家庭困难大学生生存环境,为家庭困难大学生建立一个良性的外部社会环境。在班级和年级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经常在主题班会和年级聚会上展开一些他们感兴趣和能参与到其中的社会话题,并且在活动中强化良性引导,帮助他们培养明辨十分的能力。
3. 加强家庭困难大学生社会生存技能的培养,引导家庭困难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内部环境。在广大家庭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生存有时是第一要务,很多家庭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不能很好的掌握社会生存能力,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做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4. 开展家庭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社区。在家庭苦难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也能帮助他们迅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中去。
家庭困难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和心理特点,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要更加关心和爱护,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了你真挚的感情,他们才会走出因家庭困难而形成的自我牢笼,才能更好的融入校园、融入社会,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家庭困难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深切地体会到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消除因经济困难带来的精神伤害。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哪里不是春光明媚的家乡。
【参考文献】
[1] 周红旗、王刚.论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自强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第11卷第12期)
[2]黄 丹、汪 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年第2 期(总第110 期)
[3] 陈奇娟.学校社会工作:一种专业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8(1).
[4] 李志. 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 教育探索, 2008. 4
[5] 李子华.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6] 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1).
[7] 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2006.(3)
[8]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