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越多越没用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爸妈喜欢说道理,但在育儿这件事上,道理有点微妙:我们需要讲道理,但又不能够只讲道理,否则就很容易掉进“坑”里。
  坑一:被道理吃掉的父母们
  朋友的妻子是老师,从小就告诉孩子许许多多的道理,比如食不言寝不语,早睡早起身体好,看到人要有礼貌,不吃垃圾食品,看完书要收起来,看电视时间不要太长,和小朋友玩时不许骂粗话……
  有一个晚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生气了,才多大的小家伙啊,跳着脚,用妈妈教的各种理论,说了妈妈一个多小时。“而且还不带重复的。”朋友跟我学,我听得叹为观止。
  这些本来都不成问题,毕竟父母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关键在于,妈妈给出道理时,自己就躲在道理的后面;孩子其实需要的是妈妈,不需要道理。
  比如当孩子被打了,哭着回来找妈妈时,没找到妈妈,只找到了道理——妈妈说,小朋友要相亲相爱。
  难道孩子不想相亲相爱么?亲爱的,这时候孩子想找到的是你,不是一个道理,孩子受挫的,有可能就是“为什么没人对他相亲相爱,而是抠、咬、打、挠”。
  没有父母不心疼孩子。可是,因为长期的理论教育,知识分子型的父母往往相信理论超过了相信人本身。
  比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玩了一个晚上,特别累了。房间此时和孩子一样累:到处是玩具、书本,打开一半的零食,吃过的西瓜皮。这时候心中一个道理就主宰了妈妈:从小让孩子养成爱收拾的好习惯非常重要。然后就开始了斗智斗勇:妈妈先热身一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历史典故,然后用身体语言、口头语言让孩子深深地明白妈妈的态度:累怕什么?遵守道理你才是好孩子,道理才是王道。
  所以,才有个天才宝贝对我说:“我妈妈特别讲道理,她快被道理吃掉了,然后天天用道理来咬我。”
  坑二:抱着道理,就是上帝
  新手妈妈们学习各种知识,这是好事,却常常败在对道理粗浅的理解和教条化的使用。
  有一阵学界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概念没问题,也适合在“把孩子的需要看成一切”的我国使用;然后,另有名专家李雪写了篇“及时被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也流传甚广。于是,道理和道理打架了,结果变成无论满足不满足孩子,都成了理论的规定:要满足孩子啊,因为怎么样怎么样;别及时满足啊,因为怎么样怎么样。
  我仿佛看见一种潜在心态作怪:父母自以为是孩子的上帝——我决定,我给予,你顺应。事实上,父母只是孩子此生的陪伴者,因为他年幼,所以需要父母,这不代表着你就能决定“满足他”或者“不满足他”。
  一个妈妈给孩子吃了唯一的一块榴莲,然后说,你看,妈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当时我目瞪口呆,果然,孩子一副很吃不下的样子,换成我,我也吃不下。
  养育孩子,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逢。孩子有什么需要,当下父母能够支持的,那么给出支持,这是父母的本份,也应该是心甘情愿、自然而然的事;当满足不了时,也应实实在在地理解他的渴望,然后坦然地告诉他,妈妈很愿意,只是目前还没有条件,但同时,你值得,你配。为什么要抱了条道理,就不给,还得意地觉得自己育儿有方?
  坑三:道理只在口头上
  家长明明已经很赶时间了,但专家说应该给孩子选择,家长就满脸焦急地给了孩子一个“选择”:宝贝,你是在这玩一会,还是和妈妈走。孩子觉得很奇怪,妈妈都这么急了,是真的给我选,还是假的给我选啊?
  假如正在兴头上,孩子绝大多数是会选择继续玩一会的,但这时,家长又会上一堆不能在这玩的理由。于是孩子明白了,其实就是不让玩吧。然后,以后孩子真的可以选择时,他会不相信自己的权利和能力。
  这个很要命。家长如果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真实的沟通,孩子能慢慢学着接受你的拒绝。可是你若表面让他选,内在已经定好了,这就是虚伪的示范。这类在外人面前宣传自己民主的家长,多数是因为他们自己知道民主是好事,自己过去就不曾被民主地教育过,深知专制的害处。这种对民主的推崇,在心理学里,是典型的反向形成,而孩子也会彷徨得里外不是人。
  坑四:那些只给孩子使用的道理
  许多父母培养孩子,特别看重自己做不到的地方。比如,不爱收拾的父母,往往把培养孩子的收拾能力看得特别重;花钱无度的父母,往往特别想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萨提亚说过:你给不出自己没有的。父母的身教与言传的相悖,给孩子造成了混乱感。我就是不爱收拾的父母,过去孩子把书随手放在一边时,我就不由自主催她收拾。女儿有一次说的话让我醒了过来:妈妈,为什么你让我这样做,自己却不这样做呢?这太不公平了。我回想了一下,果然发现自己常常在看书半途有事时,随手把书扔在一边。
  那次我老老实实地说,对不起,你一说,我也觉得这样很不公平,妈妈因为自己没做好,所以特别怕你也做不好,就强迫你了。以后,你监督我好么?
  最后,我还真的在她的监督下,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世上的父母都想为孩子好,可是,这些大道理硌着我们的脚步,顶着我们姿势,砥厉着我们的心,挡着我们的感受,阻断着亲子间爱的流动。
  让道理走开吧,低下头,蹲下我们的身子,听听孩子的想法吧。这些孩子比成年人,特别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更加靠近生活的本真,更为贴近真理的存在。
其他文献
台湾青年陈致元创作的《阿迪和茱莉》,不仅有国人罕见的风趣故事,还有奇异的文图编排方式。  这是两个小动物的成长故事,小狮子阿迪跟着爸爸学习怎样“安静地走路、凶狠地吼叫”,目的就是要抓住草原上的兔子;小兔子茱莉跟着爸爸学习“跑得快、跳得高、听力好”,为的就是吃草的时候不被狮子抓住吃了。  一开场,阿迪骑着小木马转悠,茱莉坐在餐椅上把饭吃得到处都是。然后,我们看到两家的儿童房几乎是一样。爸爸们不仅给阿
秋天来了,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我们可以拾一些叶子、树枝,将它们做成美丽的玫瑰花,把秋意带回家!秋天来了,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我们可以拾一些叶子、树枝,将它们做成美丽的玫瑰花,把秋意带回家!  准备工具:枫叶(枫叶用得越多,做出来的花朵越大)、绿色胶带、树枝  1、取一片小叶子,将中间部分对着叶茎向下折(不要太用力折,防止叶子断裂)。  2、左右两边的叶子也同样向下折,然后卷
孩子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生怕孩子不能很好地处理矛盾,或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总喜欢在孩子们的“小天地”里当家作主,横加干预。其实,家长们不知道,各式各样的小矛盾,正是孩子提升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不信,我班孩子之间就有精彩的一幕,有助于家长从中悟出一点点道理——  美工活动时,有孩子报告,罗杨煜把王海鹏的水彩笔盒子弄坏了。我一看,王海鹏捧着分了家的盒子向我走来,眼
儿童的小肌肉动作,是指手部活动,主要包括眼手协调、手指屈伸和指尖动作等局部活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岁的豆豆,每次在手工活动中表现都很糟糕。大人只知责备他,却不知这情有可原:因为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好,豆豆无法顺利完成,体验不到手工活动的乐趣,所以才搞破坏。  更无辜的是,豆豆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好,错很可能不在他自己,而恰恰是父母在其小肌肉发展的重要时期,无意疏
三岁的女儿在日本入园两个多月时,幼儿园组织了一次家长参观活动,让家长初步了解孩子在园内的日常生活情况,同时,这个活动也是班里各位家长互相认识的难得机会。  那天的活动安排,首先是参观小朋友们的英语课,然后再到主题活动,内容是唱歌和跟妈妈一起做手工。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老师突然走到讲台上和大家说:“在结束之前,某某君的妈妈想和大家说几句话,占用大家一些时间,请家长们和小朋友都一起来听一下好吗?”  这
从前,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孩子,有次当他想喝牛奶时,失手将奶瓶打翻,牛奶洒满了一地。母亲闻声赶来,看了看地上的牛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打趣说:“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牛奶水坑呢!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会儿?”尽管很愕然,但葛雷的确被妈妈的提议打动了,也这么做了。几分钟后,母亲接着说:“很有趣吧?你知道,虽然玩起来快乐,但这带给妈妈的麻烦却是加倍的,所以你应该和妈妈一起把它打扫干净。”葛雷依然沉浸在兴奋的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片丛林,原本我只是想带女儿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却没想到收获竟意外地多,女儿更是一再要求去丛林里探险。  找到叶黄素精灵  “什么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叶子会变黄变红呢?”学古诗的女儿好奇地问。单纯解释树叶的变化规律吧,她未必会懂,我索性这样告诉她:“爸爸小的时候,在树下不仔细观察秋天的树叶,一片黄色的树叶精灵不高兴了,从树上飘落下来砸在爸爸的头上,爸爸就变得不聪明了,看到黄
儿童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他们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也高于成人,缺乏维生素D不仅容易引起佝偻病,也可能加重哮喘病。  华盛顿有研究表明,哮喘儿童体内的维生素D明显少于正常儿童,专家认为,维生素D水平低增加哮喘的严重性,治疗时需要更多的激素,同时,维生素水平低会导致激素效能降低。  人体可通过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但在晒太阳需要尽量裸露皮肤;也可以通过鱼和牛奶补充维生素D。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D也不是多多
手,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联系世界、感知生活最直接的肢体。成长中的孩子正处在对身边事物进行探索、学习的状态中,需要高度运用到手的灵巧性。但个别家长因为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动手机会,限制了孩子对环境的独立探索和对基本生活技能的锻炼、掌握。以下是一些家长在生活中、教育中的疏忽或误区,对比一下,您是否也有一些不当之处?  放大镜:开饭了,孩子兴冲冲地跑向饭桌,吵着要自己盛饭。妈妈连忙夺下他
“蔬菜和妈妈有什么关系?”  “除了妈妈会煮菜以外,蔬菜还能拼出一个妈妈哦!”  小米在咕噜熊故事屋上了一期绘本美术课,其中有一节,就是让孩子们用蔬菜DIY出心目中的妈妈。  上课伊始,老师就给小朋友们读了《我妈妈》这本经典绘本。屏幕上一出现这本书,小米同学就立刻大叫:“我家里也有这本书!”  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妈妈都是最好的:我妈妈是一个棒极了的厨师;她是一个伟大的化妆师;她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