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虞稷在《千顷堂书目》的基础上撰成黄虞稷《明史艺文志稿》,而在俞邰志稿的基础上,经由徐乾学裁定而成的徐稿,在此论文中,笔者将对徐乾学的志稿与俞邰志稿及千顷目作一简单比较。
【关键字】徐乾学;明史艺文志稿;差异
经由徐乾学裁定的《明史艺文志稿》,现在已经没有流传,但是内容上应该和俞邰志稿相差不大,现在根据倪灿序后所附的明史艺文志总目,可以看出志稿的分类情况,并且将它和吴校杭抄本的千顷目和俞邰志稿的差异也一起列出来。
1 经部
1、易类,2、书类,3、诗类,4、春秋类;千顷目和志稿都放置在孝经类的前面,这里前移了。5、三礼类,6、礼乐书类,有小注说:凡后代编订之礼及类次乐律书。(千顷目和志稿没有“类”字,小注也是新增加的。)7,孝经类,8,论语类,9、孟子类,有小注说:前代皆入儒家,今特为一类。(此小注千顷目和志稿无),10,经解类,有小注曰:五经四子总解。(千顷目及志稿无,但是在经解类却有四书类,从他的小注上看,徐乾学是把它删除并入经解类中。这项是徐稿所做的最大的变动。11、小学类,有小注说:分训诂,书、数蒙训四种(千顷目和志稿无)由此看来,徐稿此类比千顷堂和志稿更加清晰。
2 史部
1、国史类,有小注:朝廷勒编当代史,按此小注为徐稿所增。2、正史类,3、通史类,有小注:通缉列代之史。按此小注为徐稿所增。4、编年类,5、杂史类。按此类千顷目作别史类,有小注:此处则与志稿相同。6、霸史类,7、史抄类,8、故事类。按千顷目作典故类,志稿则同此,作故事类,又千顷目及志稿均是将地理类置史抄类之后,再接职官,典故;徐稿将地理类移至史部之第十六项,并将故事,职官两类故事倒置。10、职官类,11、时令类,12、食货类,13、仪注类。按千顷目仪注置时令前,徐稿和志稿时放置在这里。14、政刑类,15、传记类,16、地理类,按千顷目和志稿都放置在史抄类后,徐稿则移至到这里、17、谱牒类,接千顷目作谱系类,徐稿和志稿一样,作谱牒类。18、簙録类
3 子部
1、儒家类2、杂家类,有小注,千顷目和志稿同3、农家类4、小说家类(千顷目和志稿都没有“家”字)5、兵书类(千顷目和志稿都作兵家类)6、天文类7历数类8、五行类9、医方类(千顷目和志稿则作医家类)10、杂艺术类(千顷目和志稿都没有“杂”字)11、类书类12、道家类(千顷目先列释家再列道家,徐稿则与志稿相同,先道家后释家,13、释家类
4 集部
1、制诰类,千顷目放置在集部的第二项,这里和志稿时相同的。2、表奏类(千顷堂里放置在第三项,这里和志稿时一样的)3、骚赋类(千顷目放置在第四项里,此处和志稿同)4、别集类(千顷目放置在第一项,此处和志稿同)5、词曲类,有小注说:因文献通考例録。按小注为徐稿所增;这一类千顷目放置在第八项,此处同志稿)6、总集类(千顷目里把它放置在第五项,此处同志稿)7、文史类(千顷堂书目放置到第六项,此处同志稿)8、制举类,下有小注,与千顷目和志稿大致相同。这一类千顷目放置在第七项,此处同志稿)
5 总论
虽然经过徐乾学的裁定,但是当时的明史艺文志仍然保存着俞邰志稿的原样,并且含有宋辽金元四朝补志,徐稿所作的改变,一是删去经部四书类,将它并入经解类中;二是类名下多增加小注;三是更易某些类别之名称及位置。所以就大体来说,可以说徐稿基本上完全承袭俞邰志稿而来,至于条目的数量,虽然已经不可考,然而从徐稿几乎完全承袭俞邰志稿的分类来看,徐稿在条目的数量上,应该不至于和俞邰志稿相差太大。到了王鸿绪入明史馆为总裁后,明史艺文志才开始大大发生改变,与俞邰的志稿也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2]张延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3]钱仪吉.碑传集[M],北京: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
[5]朱彝尊.曝书亭集[M],世界书局出版社,1984.
[6]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影印
[7]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9]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关键字】徐乾学;明史艺文志稿;差异
经由徐乾学裁定的《明史艺文志稿》,现在已经没有流传,但是内容上应该和俞邰志稿相差不大,现在根据倪灿序后所附的明史艺文志总目,可以看出志稿的分类情况,并且将它和吴校杭抄本的千顷目和俞邰志稿的差异也一起列出来。
1 经部
1、易类,2、书类,3、诗类,4、春秋类;千顷目和志稿都放置在孝经类的前面,这里前移了。5、三礼类,6、礼乐书类,有小注说:凡后代编订之礼及类次乐律书。(千顷目和志稿没有“类”字,小注也是新增加的。)7,孝经类,8,论语类,9、孟子类,有小注说:前代皆入儒家,今特为一类。(此小注千顷目和志稿无),10,经解类,有小注曰:五经四子总解。(千顷目及志稿无,但是在经解类却有四书类,从他的小注上看,徐乾学是把它删除并入经解类中。这项是徐稿所做的最大的变动。11、小学类,有小注说:分训诂,书、数蒙训四种(千顷目和志稿无)由此看来,徐稿此类比千顷堂和志稿更加清晰。
2 史部
1、国史类,有小注:朝廷勒编当代史,按此小注为徐稿所增。2、正史类,3、通史类,有小注:通缉列代之史。按此小注为徐稿所增。4、编年类,5、杂史类。按此类千顷目作别史类,有小注:此处则与志稿相同。6、霸史类,7、史抄类,8、故事类。按千顷目作典故类,志稿则同此,作故事类,又千顷目及志稿均是将地理类置史抄类之后,再接职官,典故;徐稿将地理类移至史部之第十六项,并将故事,职官两类故事倒置。10、职官类,11、时令类,12、食货类,13、仪注类。按千顷目仪注置时令前,徐稿和志稿时放置在这里。14、政刑类,15、传记类,16、地理类,按千顷目和志稿都放置在史抄类后,徐稿则移至到这里、17、谱牒类,接千顷目作谱系类,徐稿和志稿一样,作谱牒类。18、簙録类
3 子部
1、儒家类2、杂家类,有小注,千顷目和志稿同3、农家类4、小说家类(千顷目和志稿都没有“家”字)5、兵书类(千顷目和志稿都作兵家类)6、天文类7历数类8、五行类9、医方类(千顷目和志稿则作医家类)10、杂艺术类(千顷目和志稿都没有“杂”字)11、类书类12、道家类(千顷目先列释家再列道家,徐稿则与志稿相同,先道家后释家,13、释家类
4 集部
1、制诰类,千顷目放置在集部的第二项,这里和志稿时相同的。2、表奏类(千顷堂里放置在第三项,这里和志稿时一样的)3、骚赋类(千顷目放置在第四项里,此处和志稿同)4、别集类(千顷目放置在第一项,此处和志稿同)5、词曲类,有小注说:因文献通考例録。按小注为徐稿所增;这一类千顷目放置在第八项,此处同志稿)6、总集类(千顷目里把它放置在第五项,此处同志稿)7、文史类(千顷堂书目放置到第六项,此处同志稿)8、制举类,下有小注,与千顷目和志稿大致相同。这一类千顷目放置在第七项,此处同志稿)
5 总论
虽然经过徐乾学的裁定,但是当时的明史艺文志仍然保存着俞邰志稿的原样,并且含有宋辽金元四朝补志,徐稿所作的改变,一是删去经部四书类,将它并入经解类中;二是类名下多增加小注;三是更易某些类别之名称及位置。所以就大体来说,可以说徐稿基本上完全承袭俞邰志稿而来,至于条目的数量,虽然已经不可考,然而从徐稿几乎完全承袭俞邰志稿的分类来看,徐稿在条目的数量上,应该不至于和俞邰志稿相差太大。到了王鸿绪入明史馆为总裁后,明史艺文志才开始大大发生改变,与俞邰的志稿也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2]张延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3]钱仪吉.碑传集[M],北京: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
[5]朱彝尊.曝书亭集[M],世界书局出版社,1984.
[6]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影印
[7]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9]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