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治通胀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胀的平衡点,就在于防止出现滞胀,“美国现在有这个问题,中国没有”
  
  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开幕式上,新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向与会的中外人士,阐述了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发展高层论坛一年一度,本届主题为“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
  在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的政策取向的同时,李克强对中国经济作出这样的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他提出,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抑制不合理需求。同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形势保持下去。
  就在数天前,获得连任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坦陈,由于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较多,“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决策者之难,难在如何在有效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美国经济会走向何方,美元贬值何时见底,即为不可测因素之首。
  “我个人的看法是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3月22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不过,国家经济研究局尚未作出正式决定。他预计可能还需两至四个月,在经济研究局将数据搜集齐备后才有决定。
  对于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结论即属官方认定。但此前,经济学家早已发出衰退预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论坛上表示,“美国这一次的经济衰退可能是比较严重的一次。”美国需要一个非常长时间的恢复和复苏过程。
  斯蒂格利茨还批评美国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规模太小,来得太迟”。
  费尔德斯坦则认为,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降息举措是正确的,但其有效性尚待观察。“美联储的行动并没阻止美国经济减缓的步伐,三个月以来就业率一直下降,零售和工业生产也都在减低。”
  斯蒂格利茨对记者表示,预计明年会有220万美国人因失去住房抵押权而无家可归。“事实上,大概有1400万美国家庭的住房贷款可能会出现重新估值情况,会出现大量违约情形。”
  他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到一年间,次级抵押贷款将进入还款的高峰期,而这对于市场的冲击将不言而喻。
  目前的问题是,美国房屋市场的萧条经金融市场放大,进一步扩散至实体经济,信贷收缩,金融市场动荡,消费者信心受挫,制造业和非农就业数据纷纷创下历史新低。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悲观看法已经拖累美元不断走低。而此时,美联储的持续降息,不仅继续压抑美元汇率,而且加剧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初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通胀压力。
  3月18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议息会议决定降息75个基点,至2.25%,同时再次调低贴现率至2.5%。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第六次降息,累计下调幅度已达300个基点。
  美国经济与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是否“脱钩”(decoupling)一直是经济学家的争论点。
  “期望中国经济与美国‘脱钩’不太现实。” 斯蒂格利茨称,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经济将会放缓,但这对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会是一个有利的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则较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被美国出现的问题所影响”,理由是,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GDP比值不到3%,中国每出口一美元,实际上国内的增加值只有17%,也就是17美分。尽管现在中国某些地区,尤其是依赖对美出口的地区,感到压力很大,但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中国的实际GDP增长可能只会下降0.5%。”刘遵义就此影响作出预测。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论坛上提出,外部需求的减弱,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价格走高的国际因素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正是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和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去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快涨。
  面对持续走软的美元,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元实际上迄今贬值幅度不大,走弱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他分析了美元继续贬值的两大原因:一是美国还有高额的贸易逆差,美元还要继续贬值才能缩小贸易逆差;二是尽管美元最近下跌较快,但与十年前比,贸易加权后实际只贬值了6%-7%。“所以其实没有降低很多。”
  国际农产品贸易巨头嘉吉公司(Cargill Inc.)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国瑞 (Gregory R. Page)认为,目前国际农产品高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其影响因素包括能源价格上涨、生物燃料需求迅速增长、全球主要谷物库存持续下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等,这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支撑。
  彭国瑞透露,目前有超过41个国家立法,通过行政命令、税收优惠、补助金和其他方式促进生物燃料的使用。而美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玉米生产的乙醇产量将达150亿加仑。以此类推,这意味着40%的美国玉米产量会用来生产乙醇,而目前这一份额为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与农业的周期波动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到国际市场的传导。“大豆和植物油的市场已经完全国际化。所以全球的农产品价格正在整体上攀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也不例外。”
  韩俊认为,目前中国每年消费的谷物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以上。因此,从保证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历来强调要保持比较高的谷物自给率。
  “如果中国放开对玉米加工业的限制,中国有能力进口大量玉米,但是从哪买这么多玉米呢?这样对国际谷物市场会产生巨大的冲击。”韩俊如此表示。
  彭国瑞也认为,目前中国“食物还是燃料”之争中,仍是坚定支持“食物”的。为应对迅速攀升的玉米需求,政府在近年减少玉米的出口。
  但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受出口政策限制,部分粮食品种国内外价格出现巨大价差。“国际市场小麦显著上升,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小麦价格是中国的两倍。相当于降低农民的积极性,也为下一步粮食突然进行涨价,埋下了不确定因素。”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表示了这种担忧。
  
  综合治通胀
  中国正像大多新兴市场国家一样面临通胀高压。今年前两个月,中国CPI连创11年来新高,2月增幅达8.7%。政府试图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与抑制通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
  在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多数专家学者均认同,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问题更多受到输入型因素的影响。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演讲时称,“中国目前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主要是由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动的。”它是全球经济形势造成的,而非中国的内部政策。他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并不会对现在的通胀情况会有特别大的效果。“中国不能再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来治理通胀,而需要一个不同政策工具的组合。”
  对于中国应对通胀的有效政策组合,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提出,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还是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他表示,相信中国政府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会让人民币汇率比过去几年更快升值。
  斯蒂格利茨称,现在确实应加快人民币汇率调整。“因为它可能会进一步消除或者是减缓通胀压力。”他并补充,要关注信贷的有效分配问题。对于信贷的控制和限制,应关注究竟是谁获得了银行的信贷。他认为,现在人们过多关注不同措施对于信贷分配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而忽略了整体信贷供给本身。
  而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中美两国利率政策的相反走向,可能加剧海外热钱或游资进入中国。斯蒂格利茨建议,如果还要有加息的行动,须采取额外的措施限制外资流入,比如对资本征税。
  刘遵义认为,中国通胀的来源主要是农产品,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宏观调控没关系,因此紧缩货币政策不会把农产品价格降下来。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适当增加农产品进口,政府亦需要增加一些库存。现在的农产品供应出现短缺,是因为决定生产时的价格太低。
  “防止通胀和防止经济过热基本上是没有冲突的。”刘遵义教授向《财经》记者表示,经济增长和防止通胀的平衡点,就在于防止出现滞胀。“美国现在有这个问题,中国没有。”
其他文献
不应该让“人民币升值中国损失论”这种错误的理论来影响甚至左右人民币汇率政策    随着人民币汇率“破7”,有种观点即“人民币升值中国损失论”开始流行。人民币升值,中国有没有损失?美国能不能逃债?弄清楚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它涉及到能否正确认识和制定中国的汇率政策这一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中国损失论”的“损失”仅是理论损失,现实中并不具备造成损失的条件,至少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以行政手段低成本圈地造林的传统模式,如何应对林权觉醒与“林纸一体化”改革需求     在公众印象中,数年前因环保、债务问题而备受指摘的林纸业巨头——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金光(中国)或金光〕,似乎沉寂已久。只有身处业内的人才知道,这家企业至今仍在风雨中摇摆。    最近,海南省昌江县林业局陷入了一场麻烦:4月5日,海尾镇南罗村的一片桉树林突起大火,150亩桉树被毁。经反复核查,排除了清
在缺乏抵抗恶的力量时,人文主义是脆弱防线,突破了,剩下的就是善的滑铁卢    1975年,帕索里尼在拍摄完《萨罗,或所多玛的120天》后不久,遭不明袭击死亡。这位一度痴迷兰波诗歌的怪杰,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实现了创作向黑暗的逆转。“性本恶”是帕索里尼晚期电影中审视生命的基本信条,对“恶”的揭示系统化,史诗化,有目的,有预谋,摧毁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对人的终级看法。从1969年拍摄《猪圈》,其后一部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