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却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应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比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时,我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拓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个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保护人类共有家园”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设定联想切入点,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被破坏,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带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异想天开,但却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结晶,并表达出对环境保护沉甸甸的责任感。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其他文献
日本等"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在国会的通过,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转变.其目的旨在逐步确立战时体制,借机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和扩充军事实力,从而为最终修改"和平宪法"和成为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建筑得以施工建设的前提,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场地的的岩土状态以及相关的岩土参数,这些数据信息是进行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料,只有通过勘察得到全面科学的数据,才能保证后续设计以及施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勘察技术是近年来根据实际需要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勘察方式,这种勘察方式可以对建设工地的岩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勘察,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勘察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工程建筑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大幅度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但在房屋的建设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房屋渗漏问题就是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房屋渗漏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影响了房屋建设的工程质量。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积极的采取防渗漏技术,避免出现渗漏问题。文本主要通过对渗漏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使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
与使用多年的旧教材相比,配套新课标的历史新教材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屯了专题体系和模块教学.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的很大的提升,因此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建筑工程中,机电安装是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这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冻土区道路翻浆的原因是路基上下融化速度不同;土质、水分、温度、行车荷载、路面构造等是影响道路翻浆的主要因素,翻浆是他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
期刊
长期以来,在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时,总是停留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有多大上,因此,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课堂环境,比如像小学阶段所要求的学生听课要求:两眼要目视黑板,两手背在后面,一动不动,被喻为规范,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止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成就了“满堂灌”的教学环境。再如对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课堂意外突发事件,教师往往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而做出强制性或伤害学生情感的不良举动,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孩子的自尊
银行rn从信息化投资规模来看,今后两年银行信息化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会太高,基本保持在15到20%之间,预计2004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为445亿元人民币.rn
某电厂330MW机组锅炉末级过热器发生爆管,通过外观检查、内窥镜检查、射线拍片、理化检验等手段,分析末级过热器爆管为管子长时过热与短时过热综合作用导致.建议机组检修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