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Ⅰ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hez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Ⅰ型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5例AS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67例;年龄65~92岁[(75.3±8.5)岁]。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均为ASOTLF分型Ⅰ型患者。损伤节段:T6~T10 10例,T11 15例,T12 26例,L1 34例,L2 18例,L3 7例,L4 5例。73例采用PV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组),42例采用非手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组)。治疗前、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评分评估脊柱功能,采用欧洲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生活质量问卷(QUALEFFO)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2±4.6)个月]。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手术组VAS分别为(3.9±0.6)分、(3.3±0.6)分、(2.9±0.3)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的(6.0±0.7)分、(5.0±0.8)分、(4.2±1.0)分(P均<0.05);手术组RMD评分分别为(15.2±0.7)分、(12.6±0.7)分、(10.6±0.7)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的(16.4±0.8)分、(14.6±0.8)分、(12.7±0.6)分(P均<0.05)。治疗后1 d、1个月,手术组QUALEFFO评分分别为(46.0±1.1)分、(41.4±0.8)分,低于非手术组的(50.3±0.8)分、(44.7±1.2)分(P均<0.05)。以上指标其余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手术组骨密度T值为(-3.0±0.9)SD,非手术组为(-2.8±1.1)SD(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27/73),非手术组为33%(14/42)(P>0.05)。

结论

对于ASOTLF分型Ⅰ型骨折,PVP与非手术在抗骨质疏松和并发症发生方面疗效相当,但PVP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应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和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例(37个创面)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9~67岁[35.5(29,45)岁]。小腿及足踝部骨外露面积≥10 cm2(短径≥2 cm)。20例(21个创面)Ⅰ期采用双层型人工真皮
创伤性迟发性双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TDBEHSTS)临床发生率低,但病情凶险。由于起病隐匿,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急性临床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迟发性血肿出血来源为静脉源性,临床表现与血肿体积不成正比,使得病情评估及手术时机方式选择面临困惑。精确病情评估和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密切相关。微创手术对静脉来源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好,已获临床广泛认可。但改良钻孔引流手术对于TDBEHSTS的治疗效果及技巧尚无
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