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德育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的转换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作为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师;角色转换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冲击了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发挥作用的难度空前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在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的环境: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引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大量信息垃圾泛滥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影响到学生的道德伦理。互联网上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一切都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实效性,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来做好德育工作。
  二、德育工作中教师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一个人由一种社会角色向另一种社会角色的变动或更替。人的一生是扮演不同角色的一生,也是角色转换的一生。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其在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身份、地位,根据个体人格体系的需要,通过人际互动的媒介,对社会期望系统加以主观性释义,并予以动态化体现,形成一整套非个性化的德育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行为表现就是德育中的教育者角色。教师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极高的权威地位,一直扮演的是真理代言人、道德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的变革.从而导致人们德育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德育课程,扮演好德育课程的创造者的角色以及学生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已远远不能适应德育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
  1由权威者变为成长者
  美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米德曾讲过的“后喻文化”,意即长辈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在新的社会、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教师要努力掌握一种符合新的社会文化实际的教育模式,即对话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稳定的道德观感化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品德的自我建构。同时,学生纯真、朴实的个性,拥有的新观念也将影响教师的人格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永远都是一个道德成长者,而不可能是一个道德的权威者。
  2由执行者转为开发者
  德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一项课程改革方案,一套课程标准都要通过教师的理解、设计和具体化才能得以实施。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规定好的课程.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设计者和开发,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才能使课程设计和实施更符合实际和富有成效。教师要成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德育课程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对德育课程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在学生生活中去挖掘,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帮助学生学习做人才是课程的核心,德育课程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综合性的、灵活多样的。
  3由发令者变为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外在的专制者”变成“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在自己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反应,支持学生的想法和愿望.考虑该怎样指导学生.教师要适当放低自己的权威角色,采取适应的方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指导学生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可亲,更愿意倾诉自己的心事.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教师要放低所谓的“权威”和“尊严”.融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去。
  三、结语
  新的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选择的世纪.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就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调整并解决角色之间的冲突。没有教师角色成功的转换.也就很难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沟通,形成自由、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教学主旋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时空。另外教师也要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探究气氛。课堂充满了的活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争辩的形式,寻求真理、提高认识、促进发展。使我们的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吕忠萍. 论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从教师的角度[J]. 广西教育. 2009(12)
  [2] 李云. 德育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2)
  [3] 沈水金. “角色扮演”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3)
其他文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问题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猪规模的扩大,由于引种检疫不严带进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同时也由于疫苗使用不当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原来的一些传染病在致病性和临床表现方面发生了许
去年暑假,我们学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了,在进行了一个多星期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后,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点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地认识。当我拿到新的语文书时,看到那一幅幅充满童话色彩的图画,那优美的语言文字,着实让我兴奋不已,连大人都爱看的书,小孩子也一定会喜欢。可在这同时,我也有些迷茫,怎样去教呢?怎样能把这些知识都让学生消化吸收?毕竟是第一次教新课本,我想这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
摘 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大企业在党内同级监督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响应号召,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党内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文章主要针对国有企业的纪委展开探讨,研究其在履行党内同级监督中的职责,对于其因主客观因素制约仍存在的部分难点进行研究探讨,制订相应改进策略,以克服其执行困难。  关键词:国有企业;纪委;同级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2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把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从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期待尽早有一天能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笔者根据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分享。  【关键词】激发兴趣 驱动教学 合作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
摘 要:互联网的兴起,给高校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高校学生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我们正步入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新媒体展开合作,为新媒体在提升图书馆的互动服务中增加新的因素。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图书馆;互动水平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信息服务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不断涌现,这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改善服务方式。图书馆管理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纸
摘 要:家风家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经过调查,文章作者发现大多数市民或者有明确的家训,或者有不言自明的原则和底线;家风家训的主题比较集中;市民都认可家风家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风家训;主观认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011-02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包括两个目的。一是摸清沈阳市民的家风家训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