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发掘幕后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02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无心的抢救性挖掘,开启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陵墓。关于曹操的众多猜测和未解之谜,或许从此逐一揭开
  
  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安宁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打乱了。
  这些陌生人的目的地是村中的两个蓝色大棚。大棚的正中悬挂着“保护文物”之类的标语。各地蜂拥而来的记者把卫星信号发射器、摄像机、照相机对准着那两个蓝色防雨棚。四周拉起了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入口处有背着微型冲锋枪的武警。
  这块被荷枪实弹把守的地界,两天前刚被当地文物部门对外宣告是曹操的陵墓。
  
  盗墓者发现的曹操墓
  
  2009年12月29日中午12点,有十几名在挖掘现场帮工的村民陆续向外走,七八台相机对准他们猛拍,村民不好意思地笑着躲闪。有小孩子学着大人们的样子,肩上扛着一把小铁锹,迷茫不解地往警戒线里张望。
  从27日开始,西高穴村的村民才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陌生人。那一天,外界通过新闻的发布开始知道,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是曹操的墓地所在。西高穴村属安阳市安丰乡,距安阳市区四十分钟车程。这是一个表面上十分普通的北方农村,路边都是外貌相似的砖房。曹操墓被发现的报道传出之后,当地的村民没事的时候就会聚到正在发掘的墓穴外,互相聊起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曾发现过哪些遗迹。
  “国内对于曹操墓的研究资料非常少,这次的发现等于填补空白。”主持此次挖掘的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有些激动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作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曾经出版过《魏晋南北朝隋帝陵》一书,对于三国时期皇帝陵墓所在地做过考证,书中就初步判断曹操高陵应位于安丰乡西高穴一带。到了1998年4月,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边的空地里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安阳市的文物工作者对石碑进行了拓片,并对石碑记载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发现这是一块公元345年后赵建武年间的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鲁潜墓志首次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
  随着鲁潜墓志古碑被发现,曹操墓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可考古学家还无法确定的是,鲁潜墓志记载的高决桥又在哪里? 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从水路上前往祭奠其父亲,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很近。
  通过实地查勘与考古论证,潘伟斌认为曹操墓葬的区域就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往北方圆不到1000平方米的范围。潘伟斌把这片遍布着庄稼的平地称作曹操陵园区。这片区域距离邺城遗址三十里左右,同时在河南安阳县丰罗镇西门豹祠以西一个地势较高的岗岭上,遍布着沟壑与山脊,这同曹操《终令》的描述也相吻合。
  去年上半年,央视《探索与发现》剧组拍摄专题片《寻找曹操墓》,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应摄制组邀请,按照鲁潜墓志的记载,以鲁潜墓志发现地为基准点,对曹操陵园区可能存在的范围进行了测量。就在考古人员测量出的曹操陵园区范围内,位于西高穴村鲁潜墓志出土地西北约有500米处,有一处隆起的高台地,考古人员在上面发现了大量大型板瓦和宫殿建筑门上的泡钉。
  在2005年,当地村民因窑厂烧砖,从村中西南地取土,挖掘到五米左右时发现了与周围明显不同的土质。这些土质实为现墓地的夯土。河南是文物出土大省,一些有历史传承的村落更是充满各种传说。盗墓者对这些地方觊觎已久。那一次发现的墓地夯土理所当然地引来了盗墓者,并且对此进行多次盗挖。
  一年后,当地出现盗墓的情况被安丰乡书记贾振林得知,随后通知在当地调研的考古队队长潘伟斌。这个墓地距离之前被推测的曹操墓葬区不远的地方,到达现场后,潘伟斌发现了一个现代盗洞。他让村长徐焕朝用绳子绑着把自己放进盗洞,“当时没带照明工具,墓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潘伟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当晚他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七八分钟后就离开了现场。
  事后研究照片时,根据地砖、墓石的大小以及墓室的高度,潘伟斌判断这座古墓应属于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但他“当时根本没往曹操墓的方向想”。
  一直到了去年央视去拍摄时,潘伟斌的判断依然只是认为,此处“这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
  安丰乡政府当时决定将墓穴盗洞回填。“我们一般是就地保护,并没希望挖掘。”潘伟斌说,“如果条件不成熟,挖掘出来担心反而破坏文物。”
  但是回填盗洞并没能阻挡盗墓者。两年间当地破获的盗墓案件就达到4起,抓获20余人。
  保护未果的情况下,潘伟斌开始报请河南省文物局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魏武王常用”成最有力证据
  
  2008年12月12日,对墓地的抢救性挖掘正式开始。当地政府为此给墓地周边的村民每户约1万9千多元的补偿。这对这个年平均收入3千~4千元的村民来讲,不是个小数目。
  “在今年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2009年11月,记者注),我们终于判定这是曹操墓。”潘伟斌吐着烟圈,悠悠地回忆。此前发现的石璧石圭等高等级随葬品,逐渐唤醒了他脑海里关于曹操墓的推断。带有“魏武王常用”字样的铭牌陆续出土,最终成为他判断曹操墓的决定性证据。
  挖掘开始时,考古队按工作惯例对现场进行封闭。因为古墓已经暴露但并未确定墓主身份,考古队的正式进驻并未引起村民太多关注。实际上,这次正式发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工作机会。因工程量较大,考古队雇佣一些村民协助清理现场。
  “有考古队的老师在旁边教,他们看着我们刷土。”参与发掘工作的村民敦新全说。他自己参与发掘同时负责组织其他村民,他的妻子也在发掘现场工作。按照不同分工,有人每天15元钱,也有按照土方量计酬。工作时间早七点至晚七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我亲手挖出一把剑呢。”敦新全比划着说,“一锹下去就挖着了。”村民们主要负责按照考古队划定的界限进行外围清理工作,发现器物后再由考古队员进行专业工作。
  墓室中的样子并非如外界想象的器物整齐,摆放有序。“封门石已经被破坏了。”潘伟斌说,“里边满是积土。墓室已经破坏严重,器物和头骨都是清理过程中逐渐被清理出来的。”
  按照顺序,考古队最初先清理后期浮土,确定墓穴范围后,并进行了航拍,然后从墓道开进,逐层清理积土。先由负责全程摄影、摄像的考古队员在保留原始证据后,其他人再着手挖掘。
  现在的墓地挖掘现场被一圈瓦棱板环绕,上方按照墓地面积搭建了长60米、宽27米的蓝色钢制防雨棚,墓区被塑料布遮盖,并用瓦棱板压住防风。墓区分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考古队在一二号墓内共装了57盏照明灯以便开展工作。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一号墓中仍有工人继续发掘工作,二号墓即已确认为曹操本人的墓地。
  在二号墓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3具遗骸,一位为男性,另两位为女性。经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测定男性遗骸死亡年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本人66岁的去世年龄接近。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推测,其中年龄50岁左右的女性尸骨应为曹操的夫人卞皇后,而另外一具20岁左右的女性尸骨身份,目前无人能够确认。“不知道这个女孩是陪葬还是丛葬,目前还不清楚。”潘伟斌说。这些发现的骸骨除头盖骨外还有指骨等,需要清理后,由人骨鉴定专家判断部位,进行摆放。
  
  陵墓发现将解曹操众多谜团
  
  在此后,考古专家共挖掘出文物超过200件,除常见金银漆器外,有59件石牌铭刻有随葬物品的名称,其中八件圭型石牌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刀”等铭文。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有质疑者认为此处墓地极可能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但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看来,“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后人杜撰(有考证显示,曹操疑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曹操疑冢是后来人想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盗他的墓,我想这是后来的演绎。”他说。
  河南省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首先,这处墓地规模巨大,且未发现封土,符合文献中对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记载。第二,墓穴地点与史料记载以及11年前出土的后赵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铭文相符。加之发现有“魏武王”字样,以及相符的骸骨年龄,遂确认为曹操高陵。
  史上流传曹操倡导薄葬,而此墓地四壁无壁画,被认为是对薄葬的印证。但在考古队长潘伟斌看来,壁画并不一定代表着墓葬的高规格。潘伟斌说,“曹操墓里有非常复杂的帐幔,都是五彩的丝织品,他就没必要再画壁画了,也不可能再画壁画了。”
  潘伟斌认为墓道的长短与墓深是反映墓穴规格高低的重要指标。此次发掘的墓道近10米宽、40米长。比曾经发现的北齐皇帝墓宽近一倍,长度超出10米。而且15米的墓深十分罕见。铺地青砖长95厘米,宽90厘米,也远大于过去发掘的一般帝王陵墓里面30多厘米见方的墓砖。西高穴村村长徐焕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被发现的曹操墓周围,因为当地人认为“风水不好”,是唯一村内没有置坟地的地段。
  发掘文物中,除常见兵刃、礼器和珠宝外,还有镜台与书案。在潘伟斌看来,这些对于还原曹操个人真实生活与性格都颇有帮助。“一般墓葬是不随葬书案,也不随葬床,因为有棺材。但是他的书案和床都有,这些很有特色。”潘伟斌说,“可以知道他不但是武将而且也是文人。”
  现在,所有出土文物已经从墓穴现场清出,存放在仓库中。当地文物部门希望发掘的器物都能就地开发、就地展示。考古队副队长任成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具骨骼都不完整,除了头骨,还有肢骨等一些骨骼,需要人骨鉴定专家后期去逐件判断部位,摆放、整理,才能进入复原过程。
  而这处墓穴的发掘似乎只是一个开始。当地考古队已对墓地周边进行了调研。“作为一座皇帝陵墓,它周边应该有一些地面建筑,虽上部被破坏,但根基还在,经过调查发现我们是能找到的。”潘伟斌相信,对于“陵墓的外围还有没有随葬墓?他死时明确规定要在他的墓前留出足够的空间,做文武大臣陪葬用,他的陪葬大臣有没有?有多少个?都是谁?”这些一旦调查清楚了,关于曹操的疑团,世人对他本人还认识不到的地方,就都可以解决了。★
  (实习生王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婚前把感情玩得像冲浪婚后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的欣欣一直是闺蜜中的导航仪和指路标,理论不止一套。  开导失恋的闺蜜:“男人都是洋葱,你剥得泪流满面,发现他们其实是没有心的。”  给不知该找“爱我的”还是“我爱的”女友参谋:“挑男人没别的,就是要疼你。”  忠告沉迷网恋的少妇:“别迷恋他,他连传说都不是!”  对婚姻出了问题的妇女建议:“去好好挑几身性感内衣吧!”  所以,听到欣欣婚变的消息,大家就
流利的中文,丰富的外交经验,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杨苏棣给很多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在台湾度过的少年时光,也让这位美国人的外交生涯,与台湾发生过紧密的联系。  5年前,履任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的杨苏棣,因其强硬姿态成为岛内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来,这位美国国务院的台湾通再次走进舆论的中心,同样与其台北任职有关。  近日,维基解密网站披露了大量美国在台协会的外交电文,因涉及台诸多政治人物,解密
会议延期一天,疲惫充斥会场。在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决议表决会之后,哥本哈根会议向世人端出的,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What happened? America happened.”印度环境和林业国务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停下脚步,说完这四个词,径直走进哥本哈根协议表决会场。  就在拉梅什说这句话之前,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凌晨1时许,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结束了他近一小时的电视讲话
从民众拥戴的“民族英雄”和“反西方强权政治斗士”,到现在四处逃亡的“人民公敌”“独裁腐败”的代名词,42年,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政权的蜕变,已足够长    在2011年8月22日这个四面楚歌的时刻,隐匿在某个角落的穆阿迈尔·卡扎菲,不知是否会想起1969年9月1日那个意气风发的夜晚。  当时年仅27岁的卡扎菲,还没有被称为“上校”,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上尉通讯连长。他领导着一个由利比亚青年军官组成的
只要郑小瑛做指挥,歌剧表演也可以是堂课。  “大家好,我是郑小瑛,演出开始的时候,请大家安静。”开场前,她面向观众,向台下做简单解释或者交代。  过去30年,郑小瑛几乎每场演出都要亲自做一番解说,关于剧情、演员、旋律,甚至最基础的礼仪。  11月21日晚,歌剧《土楼》在龙岩市新盖的剧院里上演。这个曾经因革命根据地闻名的城市位于福建西部山区。郑小瑛的祖籍是龙岩永定县,她被主办方盛情请来,为这个城市历
一位杂志主编,相信阅读需要分享;一位在读博士,在群体中品读经典的甘醇;一位自由职业者,在网络上发出“书评人英雄帖”……他们是热爱读书的普通人,也是分享阅读的实践者。  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体验,然而,它更需要被组织与被激励。如学者熊培云所说,“历史的波澜壮阔,无不源于日常的积累与生长”,公民自发的阅读集合,是书香社会的民间救赎力量。分享阅读,不是一种姿态,而应是一种常态。    读书会上的经典   
济公与犀利哥    似乎一夜之间,犀利哥那张目光犀利的玉照就传遍了网络世界。然而,网络上的事儿,来得快去得也快。要不了几个月,相信“犀利哥”就会和“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一样成为过去时了。  假如“犀利哥”早出生八百多年,或许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名人。  公元1148年,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天台永宁村出生了一位男婴,名叫李修元。若干年后,这位李先生出名了,他在江湖上的名号叫“济公”,名气超过了同年
10月17日,第十九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主办的“2011全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开幕。联合国副秘书长、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女士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上午论坛开幕式之后,海伦·克拉克女士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着重提到城市农民工问题,“那些到大城市来、在相当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居住简陋,法律权利难以得到实现,社会保障缺失。”她认为,“国家财富应该推动全民发展
少年戴维的烦恼  青 丝    上网多年,结识了不少网友。就像心理学家所说,人都是有窥私欲的,时日一久,彼此熟悉之后,不管对方是男是女,都会在私下里揣想电脑另一端的人,是怎样的一副面容。于是,顺理成章地,大家就互发照片。有网友看到我的样子后,连呼意外,因为在他的想象当中,我是9梳中分头、穿长衫、充溢着小资趣味的“五四”书生形象。按他的话说,“颇类乎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着一袭棉袍的王心刚,或者《
名下没有任何实业的卢俊卿,从普通公务员,最后成为世界杰出华商之“领袖”,重要手段之一是众多“世界”“国际”级组织的主席,以及与海内外政要的“合影”,从某种程度来讲,因“合影”成名成家,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若把所有头衔印在一张名片上,对于卢俊卿恐怕有些困难。  这位以“服务华商,造福中华”为己任的企业家不知是否还记得清自己所有的职务与名号,从杂志社长到“中国美丽经济第一人”,从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