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每年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喜欢能用生活中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这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我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回归生活的本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熟悉的、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笔者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之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和同学们进行谈话。“同学们,你们课间都玩些什么?”学生回答,“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等。接着我就将课间拍摄的班上学生活动的照片呈现出来,孩子们看了非常兴奋。这时,我就问:“看着照片,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在进行练习时,我除了设计一些纯粹的计算题以外,还设计了类似这样的习题:小明和小军都是喜欢阅读的一对好朋友,小明家历史类的书有12本,军事类的书有9本,文学类的书有28本。小军家历史类的书有8本,军事类的书有11本,文学类的书有22本。小明和小军共有这三类书多少本?将纯粹的计算题转化成跟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情境问题,使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再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我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问学生:司马光砸缸救人和我们平时救人有什么不一样吗?强调司马光其实是将人离开水转化成水离开人,这是生活中的转化策略。数学上也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故事导入,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新知识有种亲切感,从而很快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我在班上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哪些同学将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的,大约存款有多少?然后请这些有存款的同学将存折带来,根据存折上的信息,再利用所学的有关利息的知识,算算到期后能得多少利息。 有个学生存了2000元,年利率3.5%,时间 1年 ,我请全班同学计算到期后一共能取得多少钱。学生算得很快,利用所学的公式,很快计算出了结果。之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有2000元的压岁钱,你准备怎样存?为什么这样存?”学生反馈,有的说:“我准备存5年,因为拿的利息多。”有的说:“500元存活期,1500元存定期3年。因为500元可以随时取出来用。”有的说:“我把2000元存定期1年,1年后如果不需要用,就再存定期1年。”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还激发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计算自己家庭作业的正确率,全班的出勤率,考试的优秀率等。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是一种模拟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①回家搜集圆柱形和圆锥形的包装盒,测量相应数据,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容积和体积;②想一想,如果要在圆柱的四周围一圈包装纸的话,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③用一张长是62.8厘米,宽是31.4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制作出怎样的圆柱?把图画下来。
学生的作业完成得很出色,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计算公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解决了问题,这就是将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地融合,进一步延展和升华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使其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独特的教育资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互交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之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和同学们进行谈话。“同学们,你们课间都玩些什么?”学生回答,“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等。接着我就将课间拍摄的班上学生活动的照片呈现出来,孩子们看了非常兴奋。这时,我就问:“看着照片,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在进行练习时,我除了设计一些纯粹的计算题以外,还设计了类似这样的习题:小明和小军都是喜欢阅读的一对好朋友,小明家历史类的书有12本,军事类的书有9本,文学类的书有28本。小军家历史类的书有8本,军事类的书有11本,文学类的书有22本。小明和小军共有这三类书多少本?将纯粹的计算题转化成跟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情境问题,使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再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我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问学生:司马光砸缸救人和我们平时救人有什么不一样吗?强调司马光其实是将人离开水转化成水离开人,这是生活中的转化策略。数学上也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故事导入,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新知识有种亲切感,从而很快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我在班上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哪些同学将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的,大约存款有多少?然后请这些有存款的同学将存折带来,根据存折上的信息,再利用所学的有关利息的知识,算算到期后能得多少利息。 有个学生存了2000元,年利率3.5%,时间 1年 ,我请全班同学计算到期后一共能取得多少钱。学生算得很快,利用所学的公式,很快计算出了结果。之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有2000元的压岁钱,你准备怎样存?为什么这样存?”学生反馈,有的说:“我准备存5年,因为拿的利息多。”有的说:“500元存活期,1500元存定期3年。因为500元可以随时取出来用。”有的说:“我把2000元存定期1年,1年后如果不需要用,就再存定期1年。”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还激发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让学生计算自己家庭作业的正确率,全班的出勤率,考试的优秀率等。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是一种模拟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①回家搜集圆柱形和圆锥形的包装盒,测量相应数据,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容积和体积;②想一想,如果要在圆柱的四周围一圈包装纸的话,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③用一张长是62.8厘米,宽是31.4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制作出怎样的圆柱?把图画下来。
学生的作业完成得很出色,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计算公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解决了问题,这就是将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地融合,进一步延展和升华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使其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独特的教育资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互交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