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资并购正慢慢成为外资在我国投资的主要方式。然而,外资并购却使许多民族品牌陷入两难的境界,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很多民族品牌希望可以通过外资并购的方式是企业壮大,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许多民族品牌却是在外资并购道路上迷失了自我,非但没有使自身强大,反而使自己走上了消亡。本文立足外资并购对民族品牌的消极影响的现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为民族品牌在外资并购道路上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品牌;并购;外资并购
1.前言
中国从2002年开始就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领域的扩大,外商从合资到独资的发展速度持续增长,外资进入我国的领域更加广泛,规模也随之增大。到目前为止,外商已不满足于直接投资,在控股权、财务权、控制销售权及品牌使用权上提出更明确的控制要求。尤其表现在控股权方面。所以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我国很多的民族品牌在外资并购中被外资品牌取代,最终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2.外资并购对民族品牌的消极影响
自外资并购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之后,不论是外资并购的总额还是被并购的中国企业数目都在不断上涨。
外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呈现上升的态势。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与去年外资并购44起相比,同比增长50.0%;披露金额的41起案例并购金额为68.6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09.2%。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越来越多,很多企业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成了行业的龙头后,却成了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2011年11月7日,百胜集团以持有约93.2%的发行股本将小肥羊彻底“私有化”。
2.1品牌弱化
在并购中,有些外资企业会出巨资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合资公司的运作管理一般是按照股份制机制运行的,若中方的股份低于50%董事会的成员组成将以外资企业为主。这使得公司的管理决策将更大程度的按外方的意愿进行,因而制定出不利于中方品牌的决策。
外资企业在并购后也会通过占用中方原有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品牌排挤中方品牌。国内品牌虽然不够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不够,但其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完善的销售网络,外资并购了国内品牌之后可以获得这个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并购后外资企业还可以获得厂房、员工等原有企业在本土的固有优势。这样,外资品牌可以不用新建厂房,这就减少了外资进入中方市场的成本。同时,外方有了中方销售网络的支持就很容易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就降低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
2.2品牌灭绝
品牌灭绝效应可以看成是品牌弱化的延伸,当品牌被外资并购后,品牌价值下降,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外资公司任其发展不采取任何措施补救,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下,品牌必然退出市场。有的品牌则是在并购时直接被搁置或丢弃,直接从市场上消失。有调查显示,在某沿海城市的合资企业中,有42%的中方商标以有偿转让和许可使用方式的形式进入合资企业,有11%的企业中方商标则不进入合资企业,这些不进入合资企业的商标无疑是被弃用了。
3.外资并购下民族品牌的保护策略
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外资并购逐年增多,我国为了规范外资并购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规范外资并购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在这种大前提下,企业就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使自己可以抵御外资并购带来的消极影响。
3.1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企业想要提升自身应对外资并购影响的能力,首先,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产品的质量是品牌的灵魂,市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加强自身品牌的文化建设。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将品牌做透,没有把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上,也就不能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信任感和荣誉感。企业应该挖掘自身商品的文化特性,并围绕其进行品牌战略策划和品牌运营,注重增强品牌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国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的企业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一般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在这种现状下,外资企业很容易并购我国企业,并在若干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在这种不利的态势下,我国境内企业迫切的需要组成强大的战略联盟来与之相抗衡。国内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在资源方面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而且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另外技术优势的互补同时促进技术的创新,并且能够分散风险。而且,国内企业之间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差异都比较小,更不存在文化背景、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这样的合作较跨国合作也存在稳定性。为了有效的抵御外资大量并购带来的垄断压力,为国内企业谋求有利的发展空间并捍卫我国经济长期安全将抗的发展,境内企业建立有效的战略联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行为方式。
3.3企业在并购中争取控股权
在与外资合作并购中一定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从外资并购我国境内企业的方式也不难看出,取得控股权对一个企业的意义,谁掌握了企业的控股权,谁就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没有控股权,就丧失了在企业中的决策权,一个对自己的品牌没有决策权的企业是不可能保护好自己品牌的。所以,中方企业在并购中不应该为了引进技术就自贬身价做出过多让步,应力争持有合资企业的控股权,为自身品牌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
3.4企业保持自身独立性
由于国内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想要取得合资企业控股权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得不到控股权也要努力保持企业自身的独立性。从外企并购境内企业的方式来看,外企很多时候都会竭尽一切都想要取得控制了中方品牌的渠道和促销,这样使得中方品牌无路发展,最终就使得中方品牌消失在市场之上。同时,国内企业也不要轻易的就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转让给外资企业,应将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娃哈哈在与达能合资时就坚持合资但不合牌,即便遭遇了达能低价强行并购风波,仍然能在市场上保持着饮用水市场“老大”地位。
4.结论
民族品牌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外资并购对民族品牌的消极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我们应认清在引进外资上的不足,通过改善企业自身来应对外资并购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家也应当努力为境内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以适当的扶持与帮助,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雪琦.《外资并购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26).
[2] 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R].北京:清科研究中心,2012.
[3] 陈婧.《外资并购下民族企业品牌的保护》[J].探索与争鸣,2011,(7).
[4] 邓伟.蔡科.《浅谈外资并购我国食品行业的动因——以雀巢集团近两年的系列并购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6).
[5] 苗风华.外资并购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6]《民族品牌如何与外资品牌博弈》[J].现代商业,2011,(31).
[7] 李占廷.王洋.《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7).
[8] 张成勇.跨国并购置反垄断法律问题探析——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说起[D].山东: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民族品牌;并购;外资并购
1.前言
中国从2002年开始就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领域的扩大,外商从合资到独资的发展速度持续增长,外资进入我国的领域更加广泛,规模也随之增大。到目前为止,外商已不满足于直接投资,在控股权、财务权、控制销售权及品牌使用权上提出更明确的控制要求。尤其表现在控股权方面。所以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我国很多的民族品牌在外资并购中被外资品牌取代,最终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2.外资并购对民族品牌的消极影响
自外资并购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之后,不论是外资并购的总额还是被并购的中国企业数目都在不断上涨。
外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呈现上升的态势。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与去年外资并购44起相比,同比增长50.0%;披露金额的41起案例并购金额为68.6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09.2%。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越来越多,很多企业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成了行业的龙头后,却成了外国资本的囊中之物。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2011年11月7日,百胜集团以持有约93.2%的发行股本将小肥羊彻底“私有化”。
2.1品牌弱化
在并购中,有些外资企业会出巨资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合资公司的运作管理一般是按照股份制机制运行的,若中方的股份低于50%董事会的成员组成将以外资企业为主。这使得公司的管理决策将更大程度的按外方的意愿进行,因而制定出不利于中方品牌的决策。
外资企业在并购后也会通过占用中方原有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品牌排挤中方品牌。国内品牌虽然不够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不够,但其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完善的销售网络,外资并购了国内品牌之后可以获得这个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并购后外资企业还可以获得厂房、员工等原有企业在本土的固有优势。这样,外资品牌可以不用新建厂房,这就减少了外资进入中方市场的成本。同时,外方有了中方销售网络的支持就很容易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就降低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
2.2品牌灭绝
品牌灭绝效应可以看成是品牌弱化的延伸,当品牌被外资并购后,品牌价值下降,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外资公司任其发展不采取任何措施补救,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下,品牌必然退出市场。有的品牌则是在并购时直接被搁置或丢弃,直接从市场上消失。有调查显示,在某沿海城市的合资企业中,有42%的中方商标以有偿转让和许可使用方式的形式进入合资企业,有11%的企业中方商标则不进入合资企业,这些不进入合资企业的商标无疑是被弃用了。
3.外资并购下民族品牌的保护策略
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外资并购逐年增多,我国为了规范外资并购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规范外资并购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在这种大前提下,企业就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使自己可以抵御外资并购带来的消极影响。
3.1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企业想要提升自身应对外资并购影响的能力,首先,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产品的质量是品牌的灵魂,市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加强自身品牌的文化建设。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将品牌做透,没有把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上,也就不能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信任感和荣誉感。企业应该挖掘自身商品的文化特性,并围绕其进行品牌战略策划和品牌运营,注重增强品牌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国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的企业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一般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在这种现状下,外资企业很容易并购我国企业,并在若干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在这种不利的态势下,我国境内企业迫切的需要组成强大的战略联盟来与之相抗衡。国内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在资源方面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而且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另外技术优势的互补同时促进技术的创新,并且能够分散风险。而且,国内企业之间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差异都比较小,更不存在文化背景、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这样的合作较跨国合作也存在稳定性。为了有效的抵御外资大量并购带来的垄断压力,为国内企业谋求有利的发展空间并捍卫我国经济长期安全将抗的发展,境内企业建立有效的战略联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行为方式。
3.3企业在并购中争取控股权
在与外资合作并购中一定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从外资并购我国境内企业的方式也不难看出,取得控股权对一个企业的意义,谁掌握了企业的控股权,谁就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没有控股权,就丧失了在企业中的决策权,一个对自己的品牌没有决策权的企业是不可能保护好自己品牌的。所以,中方企业在并购中不应该为了引进技术就自贬身价做出过多让步,应力争持有合资企业的控股权,为自身品牌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
3.4企业保持自身独立性
由于国内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想要取得合资企业控股权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得不到控股权也要努力保持企业自身的独立性。从外企并购境内企业的方式来看,外企很多时候都会竭尽一切都想要取得控制了中方品牌的渠道和促销,这样使得中方品牌无路发展,最终就使得中方品牌消失在市场之上。同时,国内企业也不要轻易的就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转让给外资企业,应将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娃哈哈在与达能合资时就坚持合资但不合牌,即便遭遇了达能低价强行并购风波,仍然能在市场上保持着饮用水市场“老大”地位。
4.结论
民族品牌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外资并购对民族品牌的消极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我们应认清在引进外资上的不足,通过改善企业自身来应对外资并购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家也应当努力为境内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以适当的扶持与帮助,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雪琦.《外资并购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26).
[2] 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R].北京:清科研究中心,2012.
[3] 陈婧.《外资并购下民族企业品牌的保护》[J].探索与争鸣,2011,(7).
[4] 邓伟.蔡科.《浅谈外资并购我国食品行业的动因——以雀巢集团近两年的系列并购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1,(6).
[5] 苗风华.外资并购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6]《民族品牌如何与外资品牌博弈》[J].现代商业,2011,(31).
[7] 李占廷.王洋.《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7).
[8] 张成勇.跨国并购置反垄断法律问题探析——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说起[D].山东: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