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真淘气(中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13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
  2.在游戏“找小猴”“小猴滑倒”的情境下,尝试有节奏地点同伴;在歌曲结束时,创编小猴滑倒的不同痛苦造型。
  3.在游戏情境中,通过不断体验,知道应该养成不乱扔脏东西的好习惯。
  准备:
  1.幼儿有开展音乐游戏“小熊是谁呀”的经验。
  2.小猴手偶2个,钢琴伴奏。
  3.师幼围坐成圈。
  过程:
  一、用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师:从前,有一只淘气的小猴子。有一天,它吃完西瓜,就把西瓜皮一扔,结果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
  1.感知歌曲,理解歌词。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一遍。
  (评:慢速清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听清歌词。)
  (2)理解歌词。
  A.师:这只小猴吃什么了?(西瓜。)
  师:吃西瓜,然后呢?(乱扔西瓜皮。)
  师:对,它乱扔西瓜皮。结果滑倒了谁呀?(小熊。)
  师:是小熊吗?(是鹿阿姨。)
  师(竖起大拇指):还滑倒了谁?(大熊。)
  师:是熊大……(熊大哥。)
  师:是熊大伯。
  (评:教师采用“提问—填充”的方式,和幼儿共同整理、澄清歌词。)
  B.师:西瓜皮先滑倒了谁?再滑倒了谁呢?(先滑倒的是熊大伯,然后滑倒的是鹿阿姨。)
  师:是这样吗?我们再来听一听。(评:显然,幼儿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教师并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而是要求幼儿通过再次倾听教师的范唱,自己去验证答案的正误。如此设计,益处有三:第一,挑战幼儿的注意力和验证能力;第二,激发幼儿主动倾听的愿望;第三,确保歌词记忆的精确性。)
  2.倾听范唱,观察游戏玩法。
  (1)教师与手偶小猴对话。
  A.教师清唱歌曲一遍。当唱至“滑倒熊大伯,滑倒鹿阿姨”两个乐句时,有意放慢演唱速度。在唱至歌曲的最后一个字“呀”时,出示黄色的小猴手偶,并用夸张的表情指着“小猴”提问:“小猴是谁呀?”幼儿会意,指着“小猴”回应:“小猴就是它!”
  (评:幼儿主动将音乐游戏“小熊是谁呀”中的对话经验予以迁移,并将之转化为新的特定对话。)
  师:哦,原来是这只小猴乱扔了……(众幼:西瓜皮!)
  师:西瓜皮先滑倒了……(众幼:熊大伯!)再滑倒了……?(众幼:鹿阿姨!)
  师:除了这只小猴乱扔西瓜皮,还有其他乱扔西瓜皮的小猴呢!是谁呢?我们再来找一找。
  B.在琴声的轻轻伴奏下,教师第三次范唱歌曲,在唱至最后一个字“呀”时,出示褐色的小猴手偶。
  师:小猴是谁呀?(全体幼儿指着褐色小猴:小猴就是它!)
  (评:教师巧妙地为幼儿提供多次倾听范唱的机会。)
  (2)师幼游戏。
  师:乱扔西瓜皮的还不止这两只小猴,还有呢。不过,它躲在你们中间(手指环绕幼儿一圈)。到底是谁呢?我们把它找出来好不好?
  (评:教师再次设定一个理由,让幼儿自觉自愿地倾听歌曲。)
  师:这次你们要仔细听,还要仔细看!看看我是怎么把乱扔西瓜皮的小猴找到的。
  A.教师在圈中边唱歌边示范“找小猴”:手戴小猴手偶,一拍一下有节奏地轻触小朋友的头(类似于“点兵点将”游戏),唱至最后一个字时,手偶停留在一女孩头上。教师问幼儿:“小猴是谁呀?”全体幼儿指着该女孩说:“小猴就是她!”
  (评:幼儿带着任务倾听教师的演唱,观察教师的行为。)
  师(蹲下,将女孩拥入怀中):我是怎么找到她的?(你是摸摸头,唱歌的。)
  师:哦,我是边唱歌边摸小朋友的头。那你们知道我是唱到哪个字时找到扔西瓜皮的小猴的吗?(众幼:呀!)
  师:你说的“呀”是哪一句中的“呀”?你知道这一句的歌词吗?(幼唱:小猴是谁呀?)
  师(竖起大拇指):你的耳朵太厉害了!大家给他鼓鼓掌。
  (评: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的语言十分精准:“我是唱到哪个字时找到扔西瓜皮的小猴的?”倘若将此提问改为:“我是唱到什么地方找到扔西瓜皮的小猴的?”则幼儿很可能会因为问题本身比较模糊,而出现各种似是而非的答案。)
  B.教师示范唱最后一句,唱至最后一个字“呀”时,手偶停留在一“小猴”的头上。
  师:我是唱到什么的时候找到小猴的?(唱“呀”字的时候找到小猴的。)
  (评:教师重点示范“找到小猴”的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幼儿通过聚焦式观察,主动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C.师:还有扔西瓜皮的小猴呢,我们再来找找。
  教师第五次演唱歌曲,并完整示范游戏。
  (评:至此幼儿已经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听了五遍教师的范唱。这一教学设计符合幼儿学习新歌的规律:一首中等难度以上的歌曲至少应倾听四五遍以后,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听觉旋律表象,在紧接下来的学唱中,才能够用这些准确、清晰的听觉表象来监控自己的发音器官,从而获得良好的音准效果。)
  3.学唱歌曲,幼幼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找乱扔西瓜皮的小猴啊?
  师:你们都想啊?那请你们把小手伸出来,先来学学“找小猴”的本领吧。
  (1)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边唱歌边一下一下地做点数动作。
  (评:将游戏的成分自然渗透在歌唱学习活动中,可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2)幼儿和同伴之间开展游戏、学唱歌曲。
  师:觉得自己已经会找小猴的小朋友请举手!   (评:幼儿需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估。)
  A.被请幼儿戴上黄色小猴手偶,大家边唱边游戏。当唱至最后一个字“呀”时,被请幼儿手落在一小朋友(即小猴)的头上。其他小朋友见状马上指着他,并呼喊其名字。
  师:等一等,她还没有问呢。
  师(提醒被请幼儿):你得问什么呀?(小猴是谁呀?)
  众幼(指向“小猴”,同时回应):小猴就是他!
  (评:这是一个在现场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对此,教师进行了即时引导。此问题的出现也使教师明确了下一步的教学指导方向。)
  B.师: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去找小猴的?
  教师邀请两位幼儿各自戴上黄色和褐色的小猴手偶准备“找小猴”。
  (评:看似平常的邀请行为,实则蕴藏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同时邀请两名幼儿,有助于更多幼儿被指认为小猴,也才能让更多幼儿有机会“找小猴”。可见,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良好发展是与教师设计和实施的教学细节分不开的。)
  师(问两位幼儿):待会儿找到“小猴”以后,你们要记得问什么呀?(小熊是谁呀/小猴是谁呀?)
  师:到底是问“小熊是谁呀”还是问“小猴是谁呀”?(小猴是谁呀?)(评:当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让幼儿自己予以澄清,以确保幼儿的学习思路清晰。)
  师(面向其他幼儿):你们要什么时候才能说“小猴就是他”?
  (评:教师再次唤醒幼儿的任务监控意识。)
  幼儿游戏。歌曲结束,找到两个“小猴”。
  C.师:最后被点到的“小猴”就是下一次“找小猴”的人。刚才“找小猴”的小朋友可以坐在他们的位子上,还要记得把你们的手偶交给他们。
  (评:巧妙地确定下一轮“找小猴的人”。)
  (继续游戏2~3遍。)
  (评:至此,大多数幼儿已能跟随教师演唱歌曲了。)
  4.添加“小猴滑倒情节”,继续学唱。
  师:西瓜皮滑倒了熊大伯,滑倒了鹿阿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教师再次示范,在“找小猴”游戏的基础上添加“小猴滑倒”的情节:听音乐旋律做旋转的动作,音乐一结束便摆出痛苦的滑倒造型,口数“5、4、3、2、1”后方可起身。
  (评:“小猴滑倒”的情节是设计者有意为本游戏添加的“味精”,此种含“即兴反应”“自我克制”且富有“创造性反应空间”的“味精”,可进一步提升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幼儿反复玩唱歌曲。)
  师:有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猴滑倒了。)
  师:对呀,小猴乱扔西瓜皮,结果把自己也滑倒了。
  师:刚才我这只小猴先听着音乐滑来滑去,到音乐结束的时候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啊?
  (幼儿模仿教师滑倒的造型动作。)
  师:谁能想出新的滑倒的造型动作?
  两位幼儿示范滑倒造型动作,并坚持至全体幼儿数完5、4、3、2、1。
  (评: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更乐意接受坚持性和自我克制能力的挑战,也更容易获得自我挑战的满足。教师仅邀请两名幼儿示范滑倒动作,而不是让全体幼儿自找空间创编造型动作,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因大面积的自由探索活动而导致幼儿情绪和行为失控。)
  (2)教师邀请一幼儿“找小猴”,并让被找的幼儿扮演“小猴滑倒”。完整游戏一遍。
  三、反思、评价
  师:这个游戏已经玩了很多遍了。现在有个问题需要你们思考:你们觉得自己会唱这首歌了吗?
  师:你们可以先想一想。觉得已经会唱的小朋友可以站在中间,待会儿唱给大家听。觉得还不会唱的小朋友,可以坐在座位上,听听别人的演唱。
  (评:教师让幼儿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不仅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反思评价意识和能力,而且能为幼儿长远的有效学习奠定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基础。)
  四、表演唱
  1.四个幼儿在圈内表演唱。
  师:唱得还不错,就是声音还轻了一点。谁能将声音唱得稍微响一点,而且能把歌词唱得更清楚?
  2.教师邀请举手的小朋友上来演唱,同时对“观众”提出要求:坐在座位上的小朋友注意听,听听他们是不是真的已经会唱了。
  (评:教师给幼儿提供同伴间评价的机会。)
  3.师:最后一遍我们大家一起来唱吧。
  全体幼儿演唱歌曲一遍,结束活动。
  (评: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发现:首先,幼儿是在自然游戏状态下边玩耍边学会演唱歌曲的;其次,幼儿的学习从低层级逐渐上升到较高层级,循序渐进;第三,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幼儿能否准确歌唱,更重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让幼儿从学习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体验,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第四,该活动是依据“故事——欣赏歌曲——‘味精’(人际交流或适宜挑战等)——反思——表演唱”这一“傻瓜式歌唱教学流程”来设计与实施的,此种程序较之传统的“复习已学歌曲或练声——欣赏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创编动作——幼儿表演唱”的教学流程,可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其他文献
第一眼看到丁丁时,我们就感觉到他与众不同。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脑袋,空洞的笑容,奇怪的举止,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智障孩子。  那天例行体检,幼儿园买了一台测量身高体重的仪器。不知为何,丁丁似乎很怕这台新仪器,任我们费尽口舌。他也绝不往前跨一步,这时的丁丁似乎力大无比,像一条鱼倔强地挣扎着,大声尖叫着,折腾了半天也不肯站到仪器上。以后,丁丁经常拒绝参加活动。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愿做,我们只好由着他站在
编者按:1999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结合多年的办园经验和办园特色,开始了生存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十多年来,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历经生存课程的理念初创、完善——生存课程的实践模式探索——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三个研究阶段。现阶段,他们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初步确定了教师最需要提升的五项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反思能力、发展意识、协同意识、人文精神,并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本研究
学前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自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来,认定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两者并行不悖。  将“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  问题放在何处  上世纪80年代,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DAP)的声明,在“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上曾招来学界和幼教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质疑。  
在我区科学教研组的观摩研讨活动中,大班科学活动“我的银杏树叶”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是深秋时节幼儿对飘落的银杏树叶的自然观察活动,从教师的现场组织来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银杏树叶的基本特征。(2)通过细致观察感知某一片银杏树叶的典型特征,并通过绘画进行记录,制作“小树叶身份证”。(3)玩“小树叶捉迷藏”的游戏,根据同伴的记录单寻找对应的银杏树叶。(4)欣赏故
我们经常纠结于游戏中是“孩子快乐就好”,还是“以能力发展为先”。教师出于“责任感”往往更强调后者,但我认为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能力的发展正是建立在游戏所能带给孩子的愉悦感的基础上的。  真正属于孩子的游戏有这样一些特征:(1)自成目的性,即游戏中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就如案例中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搭什么、搭多大、怎么搭,他们不是因为教师强调要坚持而坚持,也不是为了“提高自身建构水平”而积极投入,他们仅仅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
从事幼教工作十余载,《幼儿教育》杂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她是我的良师。封面设计成了可供我布置环境的参考,活动方案充实了我的日常教育活动,政策法规的宣传让我及时了解到了幼教的最新动态。专家特稿让我“聆听”了一次又一次生动的讲座。每次捧着刚到的《幼儿教育》杂志,我总是爱不释手,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闻着油墨香,我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她亦是我的益友。捧读杂志,如与友人交流,那种沟通真实、温暖。一
让孩子有事可做 周勤英  “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整天就知道闹。”“有些孩子好像有多动症似的精力特旺盛,真拿他们没办法。”听着新老师的抱怨,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有同感。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让孩子有事可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记得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里有个叫成成的孩子,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有事发生,一会儿把自然角的豆苗掐断了。一会儿把图书角的图书撕坏了,一会儿又去抢同伴的玩具了。
我们围绕“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发展”专题组织研讨,33位教师参与发言与交流。教师们的讨论始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怎样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怎样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从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方面来看,教师们已经逐步在行动中树立了一个理念——一切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的发展。教师在下面三个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追问环境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幼儿园的门检刷卡机。如果说先进的门检刷卡机如红杏一枝出墙来,成为幼儿园门口第一道亮丽的信息化风景,那么,随着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设施设备正被不断应用到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本期将介绍当前幼儿园园内常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一、门检刷卡机的数据利用与功能延伸  如上期文章所述,新一代门检刷卡机同时也可以成为幼儿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