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shiyij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作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科学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组织多样探究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各种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他们参与各种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到不同的物体具有自己不同的发声方式,所以他们就会更加关注物体在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寻找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进行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让物体发声的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关注物体发声时产生的共同现象,总结这种现象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和仔细观察发现:物体发声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而且这种“动”是一种快速的往复运动。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告知学生:“这种快速的往复运动,在科学上叫作振动”,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振动的概念。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与拓展,逐步推动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已经获得了“振动是物体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一客观事实,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在这一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进行验证:在物体不产生振动的情况下,还能发出声音吗?经过学生的深入探究,如果物体没有振动,是不会发声的。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表象。
  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总结
  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启蒙家刘默耕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要为儿童的学习认知精心设计所学知识所必需的‘有结构的材料’”。而“有结构的材料”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性重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目的的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要具有探索性与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归纳总结,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磁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虽然磁铁的基本特质是吸铁性,但是并不等于磁铁只能吸铁,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事先准备铁钉、纸片、木块、铜丝、铝丝、硬币等探究材料,课堂上先指导学生认识以上材料的不同特点,然后开始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探究学生发现:磁铁能够吸住铁钉、硬币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描述不同材料的合成元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能吸铁,但并不是只能吸铁。
  三、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如何探究空气占有空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经过学生的努力探究,有的小组设计了“冷热空气演示装置”,利用装置演示充分证明了空气占有空间这一客观事实。这一装置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便于操作等优势作用,不但安全环保,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值得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推广。制作方法如下:利用废金属条或木条制作杠杆平衡支架,在支架两侧距离中轴相等位置用输液软管悬挂两个一样的易拉罐,保留输液软管的控制开关,同时准备一个酒精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点燃酒精灯给一侧的易拉罐加热,此时发现杠杆不再平衡,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直观呈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方案,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获得预期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鼓励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探究科学
  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探究创新,活用教材,充分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秘、利用、改造、保护等行为,引導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现行的科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往往在科学课堂上,才带来准备好的教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在课前和课后观察实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科学一角”,在此放置某一种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如:花草、蚕、蝌蚪、蚯蚓、蜗牛等,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观察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还可以在教室中开辟“种植园地”,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植物进行培植,让学生伴随植物的生长而丰富自己的视野。实际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应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就会让科学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任务”设计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践是否成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在以教学目的为标准的前提下,设计具体且有趣味性的“任务”,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应注意到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任务设计的意义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关键并且基础的教育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情境教学以形象生动且具有情绪色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并且快速有效地完成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考察,与此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以人教版《口算乘法》为例,阐述关于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应用,说明情境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如何创造性地应用情境
绘本阅读会常常让幼儿陶醉在故事世界中,幼儿通过绘本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和情趣,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幼儿体验和感受绘本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受朋友强烈推荐,读了《自杀》这本书。合上之后,才明白它最近为什么很热销。   恰如译者在《译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奇特的小书”。在我看来,原因有三:首先,这本书的名字让人毛骨悚然,倒吸一口凉气;然而当全部看完后,不由自主地会长舒一口气,深深赞叹一声。原来,书中没有任何阅读期待中的血腥画面,相反,却充满着一种别样的安逸、平静、淡然与空灵。   其次,正与译者对这“奇特”的论述——“向来以强大形象
庶民研究传统的底层思考肇始于作为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 在《狱中札记》一书中,葛兰西使用了subaltern一词,该词意指“属下”和“下层”,中文学术世界一般将该词翻译为“庶民”或者“底层”。在全书中,葛兰西虽然没有给“subaltern”一个概念归纳式的理论界定,但却给了后续研究者极大的理论空间,当然这也源于底层阶级本身的复杂性,葛兰西也并不想在思维结
《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第七条学习建议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  各种音像资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课始巧设悬念 抛砖引玉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