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作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科学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组织多样探究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各种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他们参与各种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到不同的物体具有自己不同的发声方式,所以他们就会更加关注物体在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寻找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进行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让物体发声的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关注物体发声时产生的共同现象,总结这种现象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和仔细观察发现:物体发声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而且这种“动”是一种快速的往复运动。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告知学生:“这种快速的往复运动,在科学上叫作振动”,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振动的概念。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与拓展,逐步推动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已经获得了“振动是物体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一客观事实,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在这一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进行验证:在物体不产生振动的情况下,还能发出声音吗?经过学生的深入探究,如果物体没有振动,是不会发声的。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表象。
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总结
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启蒙家刘默耕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要为儿童的学习认知精心设计所学知识所必需的‘有结构的材料’”。而“有结构的材料”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性重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目的的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要具有探索性与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归纳总结,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磁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虽然磁铁的基本特质是吸铁性,但是并不等于磁铁只能吸铁,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事先准备铁钉、纸片、木块、铜丝、铝丝、硬币等探究材料,课堂上先指导学生认识以上材料的不同特点,然后开始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探究学生发现:磁铁能够吸住铁钉、硬币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描述不同材料的合成元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能吸铁,但并不是只能吸铁。
三、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如何探究空气占有空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经过学生的努力探究,有的小组设计了“冷热空气演示装置”,利用装置演示充分证明了空气占有空间这一客观事实。这一装置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便于操作等优势作用,不但安全环保,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值得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推广。制作方法如下:利用废金属条或木条制作杠杆平衡支架,在支架两侧距离中轴相等位置用输液软管悬挂两个一样的易拉罐,保留输液软管的控制开关,同时准备一个酒精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点燃酒精灯给一侧的易拉罐加热,此时发现杠杆不再平衡,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直观呈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方案,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获得预期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鼓励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探究科学
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探究创新,活用教材,充分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秘、利用、改造、保护等行为,引導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现行的科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往往在科学课堂上,才带来准备好的教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在课前和课后观察实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科学一角”,在此放置某一种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如:花草、蚕、蝌蚪、蚯蚓、蜗牛等,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观察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还可以在教室中开辟“种植园地”,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植物进行培植,让学生伴随植物的生长而丰富自己的视野。实际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应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就会让科学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组织多样探究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各种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他们参与各种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到不同的物体具有自己不同的发声方式,所以他们就会更加关注物体在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寻找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进行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让物体发声的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关注物体发声时产生的共同现象,总结这种现象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和仔细观察发现:物体发声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而且这种“动”是一种快速的往复运动。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告知学生:“这种快速的往复运动,在科学上叫作振动”,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振动的概念。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化与拓展,逐步推动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已经获得了“振动是物体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一客观事实,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在这一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进行验证:在物体不产生振动的情况下,还能发出声音吗?经过学生的深入探究,如果物体没有振动,是不会发声的。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表象。
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总结
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启蒙家刘默耕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要为儿童的学习认知精心设计所学知识所必需的‘有结构的材料’”。而“有结构的材料”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素材进行选择性重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目的的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要具有探索性与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归纳总结,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磁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虽然磁铁的基本特质是吸铁性,但是并不等于磁铁只能吸铁,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事先准备铁钉、纸片、木块、铜丝、铝丝、硬币等探究材料,课堂上先指导学生认识以上材料的不同特点,然后开始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探究学生发现:磁铁能够吸住铁钉、硬币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描述不同材料的合成元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能吸铁,但并不是只能吸铁。
三、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如何探究空气占有空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经过学生的努力探究,有的小组设计了“冷热空气演示装置”,利用装置演示充分证明了空气占有空间这一客观事实。这一装置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便于操作等优势作用,不但安全环保,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值得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推广。制作方法如下:利用废金属条或木条制作杠杆平衡支架,在支架两侧距离中轴相等位置用输液软管悬挂两个一样的易拉罐,保留输液软管的控制开关,同时准备一个酒精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点燃酒精灯给一侧的易拉罐加热,此时发现杠杆不再平衡,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直观呈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方案,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获得预期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鼓励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探究科学
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探究创新,活用教材,充分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秘、利用、改造、保护等行为,引導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现行的科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往往在科学课堂上,才带来准备好的教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在课前和课后观察实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科学一角”,在此放置某一种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如:花草、蚕、蝌蚪、蚯蚓、蜗牛等,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观察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还可以在教室中开辟“种植园地”,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植物进行培植,让学生伴随植物的生长而丰富自己的视野。实际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应用,我们相信,只要教师不断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就会让科学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