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神话不再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月11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战鹰翱翔捍卫海空安宁》的文章中提到,2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我军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附近发现不明目标,东海舰队派出数架战机进入防空识别区巡逻。报道虽未公布不明目标的相关信息,但外媒纷纷猜测,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的不明目标可能是美军F-22“猛禽”隐身战机。自诩难以追踪的美国最先进隐身战机F-22,真的已经“神话”不再了吗?
  不断被拔高的“猛禽”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F-22性能的“神话”就层出不穷。例如F-22刚试飞不久,美方就宣称其战斗力相当于F-15的3倍。随着演习、模拟对抗测试的不断深入,这一数字也不断增加。2006年6月,在F-22服役后参与的首次军演中,美军宣称F-22在一个星期内就击落144架模拟敌机,自己则无一损失,实现了144:0的悬殊交换比。
  也许是认识到过于离谱的数据缺乏可信度,此后10年里,美军虽然仍不断强化F-22可以碾压现役所有飞机这一概念,但相关数字却再也没有那么具体而夸张过。2009年,美国兰德公司曾在一份评估报告中称,F-22和苏-27的交换比为27:1,后来,有美军高官进一步宣称,F-22和苏-27的交换比可达30:1。尽管美国给出的交换比依旧悬殊,但已不像之前144:0那么夸张。平心而论,F-22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其中最令美军得意的包括突出的隐身性能。F-22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0.01平方米。在美军组织的演习中,F-22曾多次在没被对手发现的情况下完成攻击。正因如此,美军对F-22寄予厚望,给它安排了一个“踹门者”的角色,即在大规模空袭前F-22首先利用隐身性能突防,以破坏对手的关键防空节点。
  逐渐褪去的“无敌光环”
  尽管美军把F-22宣传得近乎无敌,但事实却很快戳破了虚华的假象。2009年2月,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开放日上,细心的参观者意外发现,一架“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座舱下方的战果区涂有F-22标志。在被问及此事时,飞行员承认那是一架货真价实的F-22,是在对抗演习中被空空导弹“击落”。
  同样是2009年,在北约的一次演习中“阵风”与F-22进行了近距离亚声速条件下的格斗演练,从公布的视频看,“阵风”的机炮瞄准线多次持续压住F-22,如果是实战,这就意味着F-22将被击落。而“阵风”本身只是一种“三代半”战机,在诸多性能上与F-22有着明显差距,这证明只要战术得当,近距格斗中也同样有击落F-22的机会。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在“阵风”对抗F-22的视频中,F-22的表现非常灵活,以至于“阵风”想实现稳定跟踪和锁定都极其困难。据事后披露的信息,在该次演习中,虽然“阵风”确实有过模拟击落F-22的纪录,但F-22获胜的次数却更多。
  如果说此前两个击落F-22的例子多少都有些“瑕疵”的话,那么2012年6月德国空军的“台风”与F-22的对抗更能说明问题。这次军演中,“台风”表现出优异的机动性能及敏捷性。德国空军在承认F-22技术优势的同时,认为“台风”的加速性更好,爬升更快;而F-22在用推力转向强行拉弯时,有掉高现象。尽管F-22击落“台风”的次数更多,但“台风”击落F-22次数也不少,从双方的交换比看,F-22远没有宣传的那样“完美”。那么,逐渐褪去“无敌光环”的F-22,到底有哪些弱点被利用了呢?
  “一招鲜”不再“吃遍天”
  首先看机动性。F-22的超机动性,首先得益于其超强的发动机和矢量推力喷口,这两点保证了F-22在极端飞行状态下仍能保持足够的机动能量,从而完成更高难度、更可控的机动动作。但同时F-22为了实现隐身性能,从设计之初就确立了俯仰方向的推力转向,而在横侧推力方面则只能由喷流舵面来控制,这样做虽然在技术上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与飞控系统的交联就相对复杂,为减少风险只能简化控制模式。在俯仰操控方面,飞控系统与发动机完全交联控制,而在横侧操控方面发动机只起到辅助作用,这就大大限制了F-22水平超机动性能。
  再看F-22引以为傲的隐身性能。从物理常识上看,任何一种飞机都不可能对所有波段的雷达隐身。我们一般所说的“隐身飞机”,主要是针对火控雷达常用的厘米波段隐身,对于波长更长的米波雷达,其隐身效果则要大打折扣。这一点早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就已得到证明,当时的F-117正是因为被老式的米波雷达发现,才惨遭击落。此外,由于雷达波既可能从各个方向入射,也可能向各个方向反射。因此,即使是最先进的隐身飞机,也不可能在各个方向上都达到同样的隐形效果,这就让多基地雷达和被动雷达有了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根据雷达工作理论,雷达发现飞机的距离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的四分之一次方成比例。也就是说,如果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降低90%,雷达对它的发现距离只降低44%;即使雷达反射面积降低99%,雷达对其发现距离仍有原来的32%。如果说机载雷达由于尺寸和重量限制,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距离有限的话,地面雷达完全可以采用增大功率、靠前部署等多种方式提高对隐形飞机的探测距离。
  “神话”破灭
  早在F-22服役前,世界各大国就已认识到应对第四代战机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并展开了诸多针对性研究。20多年来,尽管美国一直对F-22的各项技术参数严格保密,但通过对该机在历次航展和演习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装备,应对F-22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如上文提到的米波雷达、被动雷达、多基地雷达等具备反隐身效果雷达设备,早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中就曾展示过。其中,中国首创的超宽带米波、数字有源相控阵反隐身雷达JY-26,不仅能探测数百千米隐身目标,而且精度很高。而JY-27A对空警戒引导雷达,是一种全新设计的米波段三坐标远程对空监视雷达,采用二维数字有源相控阵体制,同样具有很强的反隐身性能,且探测距离远、精度高。此外,航展上还曾展出过JY-50外辐射源雷达,它可以利用民用调频广播的信号实现探测,是低频、双基雷达体制,可以多站组网,拥有不错的反隐身性能。
  美国对F-22最终将走下“神坛”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更是在2月19日发表文章宣称:中国雷达可以追踪美国的F-22“猛禽”隐身战机。文中指出“物理规律决定了,一架战斗机大小的隐形飞机必须经过优化才能躲过较高频波段侦测。因此,在较低频率波段运作的雷达(例如民用的空中交通管制雷达),几乎肯定能探测并追踪战斗机大小的隐身飞机”。有专家认为,将高速数据链和低频相控阵雷达结合,便可实现武器应用级别的追踪精度。同时,如果有足够大的导弹弹头,雷达分辨率并不一定非得十分精确。只要导弹能在飞机附近爆炸,其杀伤范围就足以覆盖F-22。
其他文献
4月24日,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和2016“江苏全民阅读日”到来之际,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全民阅读办在书香公园——南京玄武湖公园举行2016年“少儿报刊阅读季”活动江苏启动仪式,举办以“阅读的春天、春天的阅读”为主题的大型少儿报刊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当天,由《科学大众》《东方娃娃》《七彩语文》等22家少儿报刊倡议发起的“江苏少儿报刊阅读推广联盟”正式宣告成立。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周琪、省委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乱点鸳鸯是不对的,然而在发明创造领域,来个“乱点鸳鸯”未尝不可,可以激发创意。“乱点鸳鸯”是一种发明创造技法,即配对组合法。  如何对物品进行配对组合吗?我们以新式家具的创意开发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列举我们能想到的所有家具和电器,如床、沙发、桌子、衣柜、台灯、电视、收录机、书架、镜子等,然后两个为一对自由组合,强制联想,探索组合后的物品是否能演变为新产品。  在成对列举和强制
马丁·梵更斯有种“怪病”,自打出娘胎就对地图和图标有浓厚的兴趣。  从不懂事起,只要看到这两种东西就目光锁定,明亮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观察研究每个细微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执笔,涂涂鸦鸦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上小学时,他已经能够自己详细地画出世界地图。中学时,他闭着眼都能准确无误地描绘出地图上的每个犄角旮旯。  渐渐地,他不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使得他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上面“锦上添花”,不是添一些
杨家老四是我们大院的农艺家。不知道受谁的影响,他特别爱鼓弄花花草草。他爸爸是开火车的司机,一辈子就爱拉胡琴。他家一共六个孩子,个个受他爸爸的影响,都喜欢鼓捣个乐器。唯独老四,不喜欢乐器,偏偏喜欢种花养草,属于他家的另类。那时候,学校里多讲米丘林,苏联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杨家老四崇拜米丘林,买了张米丘林的大头像,贴在学校他宿舍的床头。  杨家老四上高中以后,一直住校。但是,不管多忙,每周末必定得回家一
果果姐:  您好!犹豫了好久,还是决定给您写信。  我要说的是我的妈妈。她对我很好,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报了兴趣班,培养我多方面的才艺,现在我经常代表班里参加各种比赛。  可是,妈妈对我要求实在太严格了,大事小事都要干涉,甚至我看什么书、中午在学校吃什么、跟谁在交朋友这些事她都要一一过问。有时周末她在公司加班,还经常打电话回家“查岗”。妈妈还偷看我的日记本,无论我藏在哪里,她都能找到。虽然我的日
1973年4月,周恩来在大寨村视察  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重视的工作。周恩来担任总理27年,始终心系百姓,关心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脱贫工作。1951年,他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来京参加国庆节观礼的战斗英雄代表和老根据地代表联欢会上讲话,提出了“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的观点。他还强调,“如果忘了,就是忘本”。2018年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
奥巴马的“百日新政”中,动辄数千亿的开支项目固然吸引眼球,但其实,他的 “岩上之屋”理念则最具前瞻性。    奥巴马最近肯定对猪很“感冒”。上周恰逢他执政百日,本想总结政绩、展望未来,不想突然闹出个“猪流感”(现在准确地改称甲型H1N1流感),害得他不得不临时变更议题,将如何防治新流感作为“执政百日”记者会的第一要务。  目前的流感,不过是奥巴马“百日新政”的插曲。但经不起摔打的陶猪储蓄罐,则肯定
升格支点  首尾呼应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即文章前后讲一个意思,开头与结尾所讲内容保持一致。就像几个同学站成一列,排头的同学叫一声,队尾的同学答一句,整个队伍形成了一条漂亮的直线。  同学们觉得首尾呼应有什么作用呢?对了,它可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突出,行文更加圆和,给人一种有始有终的感觉,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首尾呼应又有哪些要求呢?初初认为,写文章要注意开头呼
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天文科普专家、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奠基人李元先生于2016年7月6日晚10点30分逝世。星空的守望者已然回归了梦乡。  李元先生对天文的那份深深的热爱与痴迷,不是任何的说教、命令、动员而来的,而是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让他透过望远镜仰望星空的一刹那的感动决定的。这份感动让他铭记一生,在研究天文、普及天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元先生1925年生于太原,1948年考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从事
当我还是矮个短发的时候,前排的倪小杉就有了亭亭玉立的身姿和一头飞扬的长发。她经常在大夏天穿一件白底桃红的连衣裙,扎一束高高的马尾辫。  她每天踩着铃声跑进教室,在一片讶异的目光中回头问我,嗨,第几页?她急促的喘息和明亮的眼神,时常让少年时候的我莫名不安。有时,我呆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她便会一遍又一遍地回过头来问我,第几页?问你呢,到底第几页?  事情的结局总是让人出乎意料,还未等我回过神来告诉她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