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龄以上婴幼儿白内障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值得探索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工晶状体(IOL)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婴幼儿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矫正,但婴幼儿特别是1岁以下婴儿期行IOL植入术仍存在争议。最近国际权威研究对此进行了大样本、多中心、对照性临床观察,中、远期结果显示婴幼儿期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IOL植入可达到与无晶状体眼接触镜矫正同等或者更好的视力预后。对于7月龄以上婴幼儿,IOL一期植入手术较为安全,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率低。相较于角膜接触镜配戴的不便利、难配合、感染风险、高昂费用和增加二期植入手术,在选择好适应证和掌握手术技术的情况下,7月龄以上婴幼儿白内障IOL一期植入值得探索。(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87-491)

其他文献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PCO不论按照临床表现还是病理机制均可分为纤维型和再生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预防PCO的技术为术中机械性晶状体前后囊膜抛光,但是否有效预防PCO一直存在分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晶状体前囊膜抛光对纤维型PCO有抑制作用或没有作用,而对再生型PCO很可能有促进作用。因此,是否行晶状体前囊膜抛光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而定。(中
白内障是引起儿童可治性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儿童在解剖、生理、行为、发育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白内障围手术期较成人面临更多风险,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和管理。本文针对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术前检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术后视功能重建4个方面,论述并指出从儿童白内障围手术期各个环节入手,加强把控,综合管理,是提高临床儿童白内障治疗水平的关键。(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81-486)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诊断中包含"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2432例患者479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单纯RP 2364例4679只眼(97.2%,2364/2432),RP合并青光眼68例115只眼(2.80%,68/2432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16岁孪生兄弟,弟弟左眼视力下降6个月,哥哥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2例患者身高均为2.05 m,瘦高体型,蜘蛛状指(趾);均双眼晶状体脱位,双眼豹纹状眼底;双眼生物学参数,包括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角膜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角膜总散光度数、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等均较为一致。孪生兄弟临床诊断均为马方综合征和双眼晶状体半脱位,临床较为少见。弟弟因左眼视网膜劈裂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视网膜基本复位。哥哥予以
摘 要:目的 探讨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对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缓解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山东省枣庄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哮喘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止咳平喘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情况和肺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1
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活动,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材料和玩法.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缺乏规则意识,常常会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