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将进酒》 赏味“酒文化”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原诗简析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多次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宴饮,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本诗思想内容深刻,艺术表现力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本诗由黄河起兴,诗人感情的发展也像黄河之水奔腾激荡,不易把握。本诗通篇都讲饮酒,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而实际上,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的是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往往以大量数量词进行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
  拓展探究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劝酒诗”很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其中又以李白的《将进酒》最为有名。“酒”几乎成为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也衍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酒文化。“酒”何以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有什么文化内涵,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二。
  美酒里的丰富情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酒的故乡。中国的诗人似乎尤其爱酒,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脍炙人口的诗句。酒与诗,承载着中国诗人千年的灵性与情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即将远行,此时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只好把依依惜别之情、切切关怀之意融进这一杯离别的酒中。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屋外天色已晚,大雪纷飞,但屋内却是温暖如春、美酒飘香,多么温馨惬意,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饮酒邀约,谁不喜欢?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一句“酒入愁肠”道尽相思之人的无限愁思与无奈。
  可见,诗词中的“酒”,已不仅仅是一种酒精饮料,更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喜时,借酒助兴;悲时,借酒浇愁;愤时,更是借酒抒怀。“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三百杯”哪里是酒,分明是诗人溢出心外的豪迈之情啊。“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斗酒十千”,到底是欢谑,还是不甘?“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换来的“美酒”何尝不是诗人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有人认为,李白的《将进酒》借酒恣肆,醉态尽出。这显然是不明诗仙真意了,“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将进酒》虽满篇是“酒”,却又满篇不是“酒”,而是诗人的豪迈之意、悲愤之情啊。这情太浓,太真,太强烈。“非放诞之态不能抒发,非癫狂之时不能尽显”,诗人越恣肆,这情才越真实,越强烈!
  酒作为一种载体,见证了诗人的喜怒哀乐、豪情抱负,最后化作诗的旋律在文学的长河中流转不息。
  美酒里的共享精神
  共享精神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内生于中国文化的。中国自古就有“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的表述,都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共享精神,体现了圣人的“大义”。而“厚酒甘味与君共享”的酒文化正是这一共享精神的体现。在古人眼里,酒的酿造是去糟粕留精华的过程,这酿造出的美酒乃琼浆玉液,当与人共享这精华之物。《诗经》中“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虽隐含哀伤与愁苦,但也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他们共享“家酿”,也分享真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杯莫停”,这豪放的劝酒之辞,劝的是酒,分享的是诗人的极乐之情,更是极悲之愤。为什么要“杯莫停”,因为诗人要在觥筹交错间畅叙满怀的不甘与悲愤,正如诗中所写“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宾主尽欢的宴饮场面,真是一场共享美酒、分享真情的盛宴啊!
  “共饮一杯美酒”表达出的是一种分享、共享精神,本质上体现的是“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希望的不是独占美景,而是共享欢乐。
  美酒里的哲学思想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酒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哲学亲自然、讲感性、重思辨,谈出世或入世,这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论及酒的哲学,最突出的哲学征象,莫过于酒所特具的“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酒,其形似“水”,柔也,昔有“老子观井,上善若水”,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但“酒”,其形虽柔,其性却若火。在中国丰富的酒文化中,“酒”以辩证的方式不断演绎着自身的故事,表现着宇宙的生命法则,亦柔亦刚、亦阴亦阳、一张一弛、一乐一伤。
  古代的文人,不仅爱酒,也爱茶。“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春满壶中留客醉,茶香座上待君来”。古人何以对茶情有独钟,只因茶可静心,“人生如茶,静心以对”。饮一杯香茗,在袅袅的茶香中修养本心,品味人生。这茶与酒,正好形成相对的两级,酒可纵情,茶能清心。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却完美统一在文人身上,正是古代“阴阳互补,动静互根”思想的完美体现。
  美酒虽好,却不可贪杯。小酌怡情,醉饮伤身。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一醉三日方醒。老子告诫他,饮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矣,这样才能得到饮酒真趣。这话可谓是道出了饮酒者的风范。苏轼的“莫以饮酒无度,败乱其德”表现了古人“知止而乐”的人生态度。“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表达“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小小一杯酒,尽显古人的人生智慧。
  曾有学者认为,品赏中国酒文化,最早可以从庄子溯源。因为庄子追求的境界一是真性情,二是真自由。这种境界,对大多数诗人来说,大概只有在酣畅痛饮后才能得到吧。诗人在清醒时,要受“礼”的约束,受现实的束缚。只有在半醉半醒之间,他们才能尽抒胸中块垒。庄子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平凡之人,哪能做到?只有借助酒力,诗人才能超脱自我,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万物为一”。
其他文献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时节,人们会踏青,扫墓,纪念那些故去的亲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今年的清明,分外凝重。上午10:00整,举国上下,停止一切活动,降半旗致哀,表达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之情。  回想2020年1月至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太多太多。全国人民齐心抗疫,传统佳节倏忽过。面对日益肆虐的病毒,总有一批“负重前行的逆行者”挡在我们前面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gě) 寥廓(liáo) 颠簸(bō) 安土重迁(zhòng)  B. 蛰居(zhé) 恪守(gè) 酾酒(shī) 还酹江月(lèi)  C. 煮茗(míng) 犄角(jī) 宫绦(tā
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碰到了哪些难题?  欢迎发邮件“我要提问 具体问题”到ztyuwenke@qq.com,并留下你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你將在两周内收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果被杂志收录,你还将收到稿费哦!  引号,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有时也用来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等。从概念出发,结合常考错误类型,可知,用法重点在直接引用时,辨析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关系,明确与其他标点
导语  无论是“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的殷切希望,是“分食”到“合餐”饮食习惯的演变,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还是声名鹊起、风靡中外的国产动漫……都带有鲜明的传统印记。如今,它们在新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素材一  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
2013年,科幻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在全球卷起了一场科幻浪潮。众所周知,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优秀影片,但出人意料的是,《自然》杂志于显著位置发表了《地心引力》的影评,称它“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影片”。这篇影评让许多对《自然》杂志顶礼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们惊呼:《自然》上竟会刊登影评?  《自然》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在科学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自然》杂
夜幕将至,夕阳在幢幢高楼之间缓缓下沉,将房屋的影子拉长,再拉长,最终拖着疲惫的身躯,消失在地平线中,一并带走了交错斑驳的光与影。一轮圆月如期而至,安静的世界在冷冷白光的映衬下更多了几分落寞。  今日是元宵节,没有鞭炮,没有花灯,没有灯火阑珊的热闹街景,没有熙熙攘攘上街游逛的人群,有的只是漫漫长夜,还有身边的彼此。  我站在阳台,靠着窗,看着楼底忽明忽灭的路灯,等着家人归来,保安室的广播里循环播着“
2021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是对2021年夏季高考的一次适应性考试,更是新高考的一次最直接、最权威的模拟考试。这里我们把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年八省联考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拎出来做个比较,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参考。  从表面来看,三套试卷考查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体裁有明显差异:全国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散文;八省联考卷《国文教
前几天,家里的生活用品都用完了。我戴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穿上厚厚的衣服,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门口,有一个全身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在给顾客量体温,超市里面的营业员戴着口罩耐心地为顾客服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普通人,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仍旧坚持在岗位上。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同样层层包裹的白衣天使们,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奋战在一线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近十年来,“空巢青年”成了和“空巢老人”一样备受关注的群体。  某杂志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于工作需要,主动享受独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认为空巢期是执着奋斗和认识自我的理想阶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则将“空巢”当作摆脱种种束缚的良机,过着封闭自我、逃避社会的孤独生活。该杂志社就此话题开辟了“时代
它们在你方寸几里的距离里,快要越走越远了。你还抓得回吗?  他站在吊脚楼上,推开漆迹斑驳的雕花木窗,眼睛越过窗沿伸出的木樨叶片,望向远方隐隐迢迢的山峦。满眼是初放芽的绿,一眼要滴进他的心里。  只剩半月就是清明了,还是这么安静,只有风声,柔和婉转得像幼年哼过的小调,声声动情,句句戳心。  那时候,若是那时候,怎么会是这般光景?他的眼睛突然涩起来。  若是那时候,哪里还静得下来?采茶的人大概早已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