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空间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491371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把书法作为我的理想,上美院、辞职、远离家乡赴京考研,一路为着心中的理想。为此,不顾父母反对,辞去贵族学校的教职,揣着工作两年的积蓄赴中国美院求学;为此,曾在杭州湿漉漉的黄梅时节,整天整天地坐在潮湿的半地下室出租房临帖,直至膝盖饱受风湿无法直立行走:为此,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弃笔七载,然后又辞职,重拾书法;为此,携儿带女远离家乡,赴京攻读书法研究生……
  其实,我是不愿意写这些过往的,过去的很多事我都淡忘了,有些人有些事竟然像是上辈子的记忆,唯独这份理想一直支撑着一路走来。如今,这份理想倒是像沁入了骨子里似的,竟抹去了表面汹涌澎湃的那部分,沉静的,倒像是生活那样稀松平常了。
  平日里想的最多的,除了孩子就是书法了。曾经说,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书法是我精神的延续。我的生活宗旨是:带好孩子写好字。的确,我的生活这两部分交迭着,一直忙碌得像永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着。
  人们对于陌生的东西往往有着新鲜的感受。初到北京,觉得这个充满着巨大能量的城市犹如一件大袍,而我婴儿般,何时能成长大,足以有强壮的体格穿上这件大袍?居京四载,开车不用导航能在蜘蛛网状的马路自由穿梭,对这个城市最初的悸动渐渐弱化。对一个事物的敏感度变得迟钝,是因为不新鲜了,不是事物不新鲜了,而是自我的惰性安于表面,不再去探究。我承认,对于北京我知之甚少,多少人文典故,多少名胜古迹我都未曾细究,其雍容典雅之美也未曾真正感受,我只是生活在其中,却麻痹了感知的触觉。
  于是,对于书法,我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因此,我也常让自己跳将开来,从另一角度去感知书法。有一个工作室,不需要大,但需要独立,与生活分开,置身其间,收拢生活的触角,展开另一空间的自由状态。我对书法一向是开放的态度,即循着主脉,只要是美的,只要是我需要的,我都接受来,然后慢慢消化。有人从我的书法中去寻找熟悉的固有笔法,遗憾一无所获,有人说我受日本书风影响,但我所书写的汉字里,流淌的是中国的血液。我探寻很多,经典名帖、民间残纸、碑铭砖瓦,甚至古今建筑、文学哲学、民乐摇滚……虽然所涉粗浅,可心的自由自在完全较身体解放得多。我幸福地认为:从事艺术,可以存在于两个空间,甚至更多空间。
  传统是行走的,理想是不移的。固执的我依旧会固执地行走在“自以为是”的学书之路:锤炼内在功,同时不让发现美的触角钝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以不美,但我会练就一双识美的眼睛。这时,我想起了游寿先生老年时满脸皱纹的脸上那穿透世事的深邃眼神。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