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类癌的诊治、分期及预后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癌是一组病理形态类似恶性而生物学行为趋向于良性的肿瘤[1],一般认为起源于黏膜腺体腺管的嗜铬细胞,患病率约为1/10万,其中85%发生于胃肠道,以阑尾、小肠、直肠多见,乳腺、胆道、胰腺偶见[2],发生于结肠者罕见.1888年Lubarsch首先描述了胃肠道类癌,1907年Oberndorfer为强调该肿瘤的良性特征将其命名为"carcinoid",1912年Saltykow首先报道了结肠类癌.结肠类癌占全部类癌的5%~6%,主要分布在右半结肠.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类癌中结肠类癌恶性度最高。

其他文献
阑尾类癌(CTA)是阑尾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黏膜上皮下嗜银细胞(亦称嗜铬细胞、Kultschitzsky细胞),又称嗜银细胞瘤.胃肠道类癌中,也以CTA最多见,占45%~50%.其发病率较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误诊率高;确诊多靠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因此,特别要熟悉CTA的病理特性,对提高术中确诊率和选择合适的术式实属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