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程是学生的全部的生活经验,应该把课内课外看做是一个整体,不能相互脱离。除了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元素的融合,对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达成归宿性回归。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品德教学通过借助课外践行的延伸,加强道德实践训练,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
【关键词】教学时空 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 归宿性回归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德育吹来了回归生活之风。不少教师将教学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课堂,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设计深钻细研,在课堂上也注重了“生活化”元素的融合。然而,这种“生活化”对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仍然缺少了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行为得不到强化,容易形成知行脱节,严重者会使部分学生形成品德的两面性,从而使品德教育归于失败,要充分发挥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一文中的“回归生活”理论认为,课程是学生的全部的生活经验,应该把课内课外看做是一个整体,不能相互脱离。在课堂教学中回归生活这只是第一次的回归,只是为回归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但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真实性,需要有第二次的回归即“归宿性”回归,也就是指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等。第一次回归的载体是课程,第二次回归的载体是儿童的生活。第一次是物化的东西,第二次要转化人的心灵,这是一个人化的过程。
由此得出,“归宿性”回归在“回归生活”理念中显得尤为重要,更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品德教学必须遵循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通过借助课外践行的延伸,加强道德实践训练,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
一从课堂到课外,完成教学时空的回归
法国的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的确,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除去认知教学过程,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能让学生真正去实现自己的行为呢?即使匆忙地让学生进行了行为的实践,这也只不过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情感被激励状态下将认知化为行动的仓促演练,只是在课堂所营造的情境中进行的一种假想的行为方式。下课铃响了,思想品德课也结束了。这样的德育局限于课堂之内,游离于生活之外。
我们应该努力回归德育的社会性与开放性,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汲取更多直接的、鲜活的养料,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长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良好的校风等环境中才能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家庭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也是很好的品德实践场所。在这个活动环境中,我们可以设计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环境保护、崇尚科学、劳动光荣等道德实践的课外延伸。
3.社会大环境就是生活给学生品德课外作业提供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证。走出校门、走出家门才是道德实践最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把课堂的知识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得灵活,学得扎实,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大自然是学生最亲近、最愿意投入的课堂。学生情操的陶冶不仅在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在于有了人类活动的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所以,品德课外作业要投其所好,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从教材到整合,完成教学内容的回归
陶行知先生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品德学科所呈现的教材不只是关注生活,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因此,我们需要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联系的分科学科整合在一起。走出教材,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目的是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的意识,并运用知识综合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品德课老师兼职的性质,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抓住品德课与课外活动、雏鹰争章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教学四年级上的《集体处处有规则》后,我结合最近班级纪律有所松懈的现状,又利用班队课开展“我爱我们的班集体”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班级实际情况一起定个班级公约。我先让学生讨论本班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制订具体条目。由学生共同为班级制订班级公约,人人参与,都有发言权,并且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发扬民主,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讨论、交流、制定公约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制定的规则一定要遵守,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自身行为得到正确引导,感悟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重要性,也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又如教完《大师成才的故事》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热爱学习,不断创新的故事,组织一次故事会。
品德课老师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每年的植树节、四月的爱鸟周、环境日、九月的科普教育周时,可结合黑板报、宣传橱窗、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场合,开展绿色行动,绿化校园,争做环保小卫士,随手关灯省电,珍惜纸张,旧物巧利用等。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又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学校的晨会课、心育课、队活动等等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与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三从单一到多元,完成教学评价的回归
品德教学的合理评价对于小学生品德信念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实施课外延伸时,我们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评价角度的多元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品德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品德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种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的评价才能反应学生真实水平,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学完《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寻找一个为班级服务的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我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将感人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定期总结时评出了岗位星。类似这样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科学、全面地对作业进行评价,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2.评价主体的多元
品德课的课外延伸基本上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展开,涉及到的人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了。因此除了在评价中要做到及时、合理之外,我们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把评价的权利放开。拿出我们的真诚,热情地让学生、家长以及校外辅导员等其他相关的人员多个主体一起参与评价,可以开展师评、自评,互评等方式,做到多元化评价。
如学完了《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后有个课外作业“给家里买一次菜”。这个作业的评价主体就可以是多元的:自己写写“当家的滋味”;父母评议买的菜是否考虑周全,价格是否合理;也可以让菜场的摊主评价孩子们选择商品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公开公平、和谐的评价与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3.评价方式的多元
我们要积极地诱发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道德潜能,努力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更要以真挚的激励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方面可采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自我践履的收获,表彰他们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感悟到过有道德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可采用成果展示学生的课外延伸作品,以此来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也可以将家长、邻里、社会有关人士的“评价卡”加以展示,用这些助人为乐奖、劳动奖、勤奋奖、宣传奖等课外实践标兵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树立努力目标。
品德的本质是生活实践。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必须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检验,在生活中完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道德活动空间”,课堂上一个个品德的理念在这里经过学生的实践后,才能真正促进他们自我发展。这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回归生活。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金穗小学)
责任编辑:余 华
【关键词】教学时空 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 归宿性回归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德育吹来了回归生活之风。不少教师将教学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课堂,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设计深钻细研,在课堂上也注重了“生活化”元素的融合。然而,这种“生活化”对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仍然缺少了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行为得不到强化,容易形成知行脱节,严重者会使部分学生形成品德的两面性,从而使品德教育归于失败,要充分发挥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一文中的“回归生活”理论认为,课程是学生的全部的生活经验,应该把课内课外看做是一个整体,不能相互脱离。在课堂教学中回归生活这只是第一次的回归,只是为回归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但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真实性,需要有第二次的回归即“归宿性”回归,也就是指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等。第一次回归的载体是课程,第二次回归的载体是儿童的生活。第一次是物化的东西,第二次要转化人的心灵,这是一个人化的过程。
由此得出,“归宿性”回归在“回归生活”理念中显得尤为重要,更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品德教学必须遵循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通过借助课外践行的延伸,加强道德实践训练,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
一从课堂到课外,完成教学时空的回归
法国的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的确,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除去认知教学过程,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能让学生真正去实现自己的行为呢?即使匆忙地让学生进行了行为的实践,这也只不过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情感被激励状态下将认知化为行动的仓促演练,只是在课堂所营造的情境中进行的一种假想的行为方式。下课铃响了,思想品德课也结束了。这样的德育局限于课堂之内,游离于生活之外。
我们应该努力回归德育的社会性与开放性,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汲取更多直接的、鲜活的养料,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长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良好的校风等环境中才能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家庭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也是很好的品德实践场所。在这个活动环境中,我们可以设计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环境保护、崇尚科学、劳动光荣等道德实践的课外延伸。
3.社会大环境就是生活给学生品德课外作业提供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证。走出校门、走出家门才是道德实践最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把课堂的知识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得灵活,学得扎实,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大自然是学生最亲近、最愿意投入的课堂。学生情操的陶冶不仅在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在于有了人类活动的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所以,品德课外作业要投其所好,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从教材到整合,完成教学内容的回归
陶行知先生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品德学科所呈现的教材不只是关注生活,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因此,我们需要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联系的分科学科整合在一起。走出教材,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目的是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的意识,并运用知识综合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品德课老师兼职的性质,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抓住品德课与课外活动、雏鹰争章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教学四年级上的《集体处处有规则》后,我结合最近班级纪律有所松懈的现状,又利用班队课开展“我爱我们的班集体”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班级实际情况一起定个班级公约。我先让学生讨论本班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制订具体条目。由学生共同为班级制订班级公约,人人参与,都有发言权,并且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发扬民主,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讨论、交流、制定公约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制定的规则一定要遵守,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自身行为得到正确引导,感悟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重要性,也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又如教完《大师成才的故事》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热爱学习,不断创新的故事,组织一次故事会。
品德课老师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每年的植树节、四月的爱鸟周、环境日、九月的科普教育周时,可结合黑板报、宣传橱窗、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场合,开展绿色行动,绿化校园,争做环保小卫士,随手关灯省电,珍惜纸张,旧物巧利用等。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又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学校的晨会课、心育课、队活动等等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与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三从单一到多元,完成教学评价的回归
品德教学的合理评价对于小学生品德信念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实施课外延伸时,我们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评价角度的多元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品德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品德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种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的评价才能反应学生真实水平,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学完《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寻找一个为班级服务的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我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将感人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定期总结时评出了岗位星。类似这样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变化。科学、全面地对作业进行评价,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2.评价主体的多元
品德课的课外延伸基本上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展开,涉及到的人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了。因此除了在评价中要做到及时、合理之外,我们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把评价的权利放开。拿出我们的真诚,热情地让学生、家长以及校外辅导员等其他相关的人员多个主体一起参与评价,可以开展师评、自评,互评等方式,做到多元化评价。
如学完了《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后有个课外作业“给家里买一次菜”。这个作业的评价主体就可以是多元的:自己写写“当家的滋味”;父母评议买的菜是否考虑周全,价格是否合理;也可以让菜场的摊主评价孩子们选择商品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公开公平、和谐的评价与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3.评价方式的多元
我们要积极地诱发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道德潜能,努力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更要以真挚的激励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方面可采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自我践履的收获,表彰他们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感悟到过有道德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可采用成果展示学生的课外延伸作品,以此来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也可以将家长、邻里、社会有关人士的“评价卡”加以展示,用这些助人为乐奖、劳动奖、勤奋奖、宣传奖等课外实践标兵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树立努力目标。
品德的本质是生活实践。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必须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检验,在生活中完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道德活动空间”,课堂上一个个品德的理念在这里经过学生的实践后,才能真正促进他们自我发展。这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回归生活。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金穗小学)
责任编辑: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