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笔者所从事的是初中教学,在教学前,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情为起点来帮助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理利用字义;促进地理教学
学生进入初中,已经累计了不少的汉字基础,但是地理对于学生来讲还只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此很多的地理名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难以理解,在书写的时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状况,因为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字义来帮助我们的加强教学设计,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1 巧用同音字来解决难题
学生对虽然会很多的同音字,但是很难把他们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情,利用学生已经烂熟于心的一些字来帮助他们理解。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字义也往往与字字的读音有关。比如在教学中碰到“纬线”和“经线”中,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围”字進行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纬”与“围” 声符相同,共有声部“韦”字。“围”在汉语中的意思有环绕,四周拦挡起来;还有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的意思;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胸围”、“腰围”等指的是环绕胸部或者腰部一圈的长度。这与“纬线”的定义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绕地球一圈的线,它的特点形状为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长等相关特点不谋而合。从而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熟知的字或词来解决了这一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重难点以及易错点。
2 利用偏旁(形)来巧解易错字
学生在接触地理名词的时候,通常多是注意读法很少去注意如何去书写,在再次呈现的时候很难正确的回忆。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比如,学生在学习“大洲”和中国地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洲”“州”两字混淆不清,“洲”的偏旁是“氵”与水有关,“洲”本意为水中的陆地,而大洲是被海洋所包围,可以理解为与水有关,而我们通常碰到的江中沙洲(如橘子洲等),因此“洲”有“氵”;而“州” 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在东汉末年,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民国虽废州,但依然有不少地名仍沿用,比如“苏州”、“杭州”等地名。通过对一些偏旁的分析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减少在易错字给他们制造的麻烦。
3 合理把握方位名词促进学生对地图空间思维的掌握
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容易想当然的会认为学生会对这些词进行分析,而往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只是一味的接受,到最后越来越多完全混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比如在学习海陆分布的时候,学生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时候,学生对于它们的相对位置难以把握,但诸如大西洋、北冰洋、南美洲、北美洲含有方位的大洲和大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的提醒学生思考分析他们的相对位置,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
4 利用地理名词进行拆字来促进教学
地理名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黄河”相关内容时,可以拆字进行分析教学,“黄”和“河”两个字,“黄”其实表述了黄河最大的特点是水黄即河流含沙量特别大,而河水“黄”的原因是因为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因此在治理黄河的时,关键就是治“黄”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而“河”说明不仅有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点,同时还具备了大多数河流的一些特点,多发源于海拔比较高的高山或高原,上游地区落差比较大,水流速度快,因此河流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而到了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水流速度减缓,因此泥沙容易堆积,容易形成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但泥沙堆积在河道,与此同时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从学情为起点,大大降低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也加强了学习的逻辑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的兴趣。
在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不能仅要求死记硬背或者是教师只自己负责教,而不尊重学情,不了解学生的已知的知识,也不去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显然难以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也会给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不少的难度,教学效果显然也会大打折扣。利用字义从各方面和各角度,以最简单的汉字或者词语为起点,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学。当然笔者所述的方法也希望我们在教学中逐步能让学生领悟,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关键词】合理利用字义;促进地理教学
学生进入初中,已经累计了不少的汉字基础,但是地理对于学生来讲还只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此很多的地理名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难以理解,在书写的时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状况,因为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字义来帮助我们的加强教学设计,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1 巧用同音字来解决难题
学生对虽然会很多的同音字,但是很难把他们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情,利用学生已经烂熟于心的一些字来帮助他们理解。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字义也往往与字字的读音有关。比如在教学中碰到“纬线”和“经线”中,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围”字進行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纬”与“围” 声符相同,共有声部“韦”字。“围”在汉语中的意思有环绕,四周拦挡起来;还有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的意思;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胸围”、“腰围”等指的是环绕胸部或者腰部一圈的长度。这与“纬线”的定义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绕地球一圈的线,它的特点形状为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长等相关特点不谋而合。从而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熟知的字或词来解决了这一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重难点以及易错点。
2 利用偏旁(形)来巧解易错字
学生在接触地理名词的时候,通常多是注意读法很少去注意如何去书写,在再次呈现的时候很难正确的回忆。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比如,学生在学习“大洲”和中国地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洲”“州”两字混淆不清,“洲”的偏旁是“氵”与水有关,“洲”本意为水中的陆地,而大洲是被海洋所包围,可以理解为与水有关,而我们通常碰到的江中沙洲(如橘子洲等),因此“洲”有“氵”;而“州” 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在东汉末年,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民国虽废州,但依然有不少地名仍沿用,比如“苏州”、“杭州”等地名。通过对一些偏旁的分析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减少在易错字给他们制造的麻烦。
3 合理把握方位名词促进学生对地图空间思维的掌握
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容易想当然的会认为学生会对这些词进行分析,而往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只是一味的接受,到最后越来越多完全混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比如在学习海陆分布的时候,学生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时候,学生对于它们的相对位置难以把握,但诸如大西洋、北冰洋、南美洲、北美洲含有方位的大洲和大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的提醒学生思考分析他们的相对位置,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
4 利用地理名词进行拆字来促进教学
地理名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黄河”相关内容时,可以拆字进行分析教学,“黄”和“河”两个字,“黄”其实表述了黄河最大的特点是水黄即河流含沙量特别大,而河水“黄”的原因是因为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因此在治理黄河的时,关键就是治“黄”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而“河”说明不仅有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点,同时还具备了大多数河流的一些特点,多发源于海拔比较高的高山或高原,上游地区落差比较大,水流速度快,因此河流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而到了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水流速度减缓,因此泥沙容易堆积,容易形成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但泥沙堆积在河道,与此同时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从学情为起点,大大降低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也加强了学习的逻辑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的兴趣。
在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不能仅要求死记硬背或者是教师只自己负责教,而不尊重学情,不了解学生的已知的知识,也不去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显然难以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也会给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不少的难度,教学效果显然也会大打折扣。利用字义从各方面和各角度,以最简单的汉字或者词语为起点,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学。当然笔者所述的方法也希望我们在教学中逐步能让学生领悟,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