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改应倡导什么样的课堂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即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也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就“教什么”这一问题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但在内容上是基本统一的。所以“怎么教”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课堂应当是什么样的课堂呢?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在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教育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诱因比比皆是。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成效是他们人生建树的基石。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虚设,而是自主个体在发挥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并深入挖掘有效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育人先育心,只有从心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他们才能真正的自主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密切关注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行为。
  其次,教师少讲、精讲,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实施主体课堂的前提。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靠的不是灌输,而是靠学生自身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理解和体验之上的重新建构。课堂不仅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同时也需要生生间的交流。谁能留出时间、开放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动手、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谁就为实施高效课堂创造了前提条件。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究,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第三,相信学生,放开双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积极参与,就会有所收获。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呢?首先要相信学生。被信任和认同是学生最渴望的心理状态,会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其次,教师要放开双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寻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在课堂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达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有效的启发、点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讲求预设,更讲求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既是疑难知识的讲授者,也是思维和方法的启迪者。教师必须预先精心预设课堂,预先精心备课。教师只有做到精心备课,精心预设,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自如驾驭课堂。课堂中的生成,有教学资源的生成,有教学过程的生成,有知识和方法的生成,而生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然后找准时机,加以启发、点拨,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在智慧与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方法,从而创造课堂,超越课堂。
  继承传统优秀教育思想,返璞归真
  合作学习在新课改条件下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实施新课标的精髓之一。合作探究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独立精神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提升,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需要的趋势。但课堂毕竟十分宝贵,所以不是每节课都要有统一的模式,不是每一节都要硬性把学生放在一块才能进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审视的是合作交流是否合理、是否有序;在合作交流前,学生是否有深入的独立思考,并从中找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是否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看法。否则,一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合作交流的旁观者。合作交流仅仅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合作交流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时,我们不能丢失传统的独立思考、专注思考和深入思考。让学生学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教学中,过分追求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忽视方法之间的贯通及内容的优化,往往会使课堂偏离方向,甚至走向背离。光“放”不“收”不行,任由学生的思绪像放飞的野马一样驰骋遨游,虽可活跃气氛,但是最终脱离文本,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光“收”不“放”也不行,一味地死盯课本,照本宣科,会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正确理解课堂开放,防止课堂失控,时时注意调控和驾驭课堂,做到能放能收,活而不乱。
  不断批判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方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变化的实际,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新课程改革反对“注入式”课堂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但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还要制定共同讨论、争辩、活动的规则,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不强求“标准”,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敢于创新,又相互尊重,平等交流讨论,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的开展。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及能力培养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是一名教师应当具有的科学态度。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呢?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从个体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激发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其次,开展课堂互动交流活动,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让学生的各种个性潜能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得到开发,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发展。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而是教后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学生的问题也许很幼稚或没有经过深思不能自圆其说。这时教师必须有耐心,必须有包容的态度,并不断激励学生思考。给予学生真情关爱,为他们营造积极进取、和谐快乐的平台,让课堂保持融洽沟通的气氛。由疑而思,由思而不断穷根究底,释疑求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搭建平台,不断激励,适时赞赏。让学生学会不断质疑,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课堂,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课堂,通过调动他们全部的心智和情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之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其次,要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以激发起动机和兴趣。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闪光点”,要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锻炼其顽强的意志,形成坚强的性格,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弊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