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组织教学的理论,因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是一种教学理论实施的典型,并可通过符号、图表、提要等方式简化和显示复杂的教学过程。模式教学综合考虑了从理论构想到应用技术的整套策略和方法,是教学的一般原理与教学实践提炼出来的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完整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优越性也是感性和理性、现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音乐教学的模式教学与研究,体现在整修音乐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钻研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及课外辅导等。本文重点探究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模式,多角度、多视点地对模式进行透视。
一、模式的块结构
每个教学模式都是由相关独立的基础模块构成的。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模块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联系性和完整性,能体现出本身的功能,具有相当的质量内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石。例如在教学歌曲《西风的话》一课时,我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深入、感受体验—拓展深化、评价表达”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在三个独立的模块中,分别安排了较为完整的训练要素及训练内容。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有设问导入、趣味发声、换字视唱等。在“逐步深入、感受体验”中安排了歌曲学习与表演。在第三个模块“拓展深化、评价表达”中安排了相关艺术活动表现、反馈小结等内容。
2.色彩性与对比性。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大纲指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往往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用对比法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安排在一节课中进行欣赏教学,把欢快情绪的音乐同忧伤情绪的音乐进行比较;速度快的同速度慢的音乐进行比较;力度强的同力度弱的音乐进行比较,学生通过两种不同性质音乐的比较,加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体验了音乐的情绪色彩,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可调性和变化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各种教学模式将由过去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排斥向优势互补发展。随着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我们应善用多种模式,实行优势互补,而不只用自己创造的一两种模式。在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中,各模块蕴涵的内容、方法、训练,因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对象不同,应适时调整、补充、筛选,以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二、模式的互联主线走向
由于教学模式中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其内在的联系,在钻研教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各个模块的互联主线走向。
1.以情感为主线。例如:在情境教学三段式“激趣导入—激情赏析—激励表达”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充满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挖掘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促使他们愉快地感知和欣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会积极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情感的连接主线,充分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促进情智的发展和高尚情感的形成。
2.以能力为主线。例如:单一内容的音乐欣赏课,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为核心。通过“初听辨听—分段赏析—综合赏析”等模块实施,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单一内容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时应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这就需要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系,不能听的是某个主题,相关练习却同主题旋律无关,活动表演又用另外的音乐,比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一些教师使用大量图片录像渲染了中华民族摇篮——长江的凝重,中间用诗文、填图、绘画等方法侧重于拓展长江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环保教育的大讨论,重“长江”轻“歌”,造成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孤立的。“听、说、动、唱、奏、表”等都应围绕能力这条主线进行,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从而在一节课中真正有所收获。
3.以音乐要素为主线。例如在高中《喜洋洋》欣赏教学的新授课中,我采用“铺垫—感知—二度创作—变化表现”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乐曲教学的知识点,通过各种教学渠道的渗透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铺垫”这一模块中,通过三个熟悉音乐片段听辨音乐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乐曲。在“感知”阶段,用生动有趣的范唱,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了解,受到情绪的感染,利用趣味视唱、对比音乐要素等多种手段初步解决乐曲欣赏的难点,并为扫清教学中有关障碍做好铺垫。在“二度创作”及“变化表现”阶段,基于掌握乐曲这一目标开展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乐曲结构,为乐曲片段填歌词,演唱自己的歌,按照乐曲结构用打舌、歌声、哼鸣等多种方式组合再现全曲的系列创作表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三、构建新型模式,突出主体性和创造性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把培养创新精神写入前言中,并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进一步体现。大纲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在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模块与互联主线走向,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交叉。各个模块在主线的连接作用下,从低到高,呈螺旋式上升,构成多维的、立体的造型,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形成流动的、非常和谐的立体画面。
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实践、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重点,以突出主体性和创新性为宗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应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发问,质疑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让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和谐地发展。
音乐教学的模式教学与研究,体现在整修音乐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钻研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及课外辅导等。本文重点探究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模式,多角度、多视点地对模式进行透视。
一、模式的块结构
每个教学模式都是由相关独立的基础模块构成的。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模块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联系性和完整性,能体现出本身的功能,具有相当的质量内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石。例如在教学歌曲《西风的话》一课时,我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深入、感受体验—拓展深化、评价表达”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在三个独立的模块中,分别安排了较为完整的训练要素及训练内容。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有设问导入、趣味发声、换字视唱等。在“逐步深入、感受体验”中安排了歌曲学习与表演。在第三个模块“拓展深化、评价表达”中安排了相关艺术活动表现、反馈小结等内容。
2.色彩性与对比性。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大纲指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往往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用对比法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安排在一节课中进行欣赏教学,把欢快情绪的音乐同忧伤情绪的音乐进行比较;速度快的同速度慢的音乐进行比较;力度强的同力度弱的音乐进行比较,学生通过两种不同性质音乐的比较,加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体验了音乐的情绪色彩,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可调性和变化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各种教学模式将由过去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排斥向优势互补发展。随着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我们应善用多种模式,实行优势互补,而不只用自己创造的一两种模式。在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中,各模块蕴涵的内容、方法、训练,因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对象不同,应适时调整、补充、筛选,以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二、模式的互联主线走向
由于教学模式中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其内在的联系,在钻研教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各个模块的互联主线走向。
1.以情感为主线。例如:在情境教学三段式“激趣导入—激情赏析—激励表达”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充满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挖掘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促使他们愉快地感知和欣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会积极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情感的连接主线,充分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促进情智的发展和高尚情感的形成。
2.以能力为主线。例如:单一内容的音乐欣赏课,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为核心。通过“初听辨听—分段赏析—综合赏析”等模块实施,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单一内容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时应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这就需要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系,不能听的是某个主题,相关练习却同主题旋律无关,活动表演又用另外的音乐,比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一些教师使用大量图片录像渲染了中华民族摇篮——长江的凝重,中间用诗文、填图、绘画等方法侧重于拓展长江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环保教育的大讨论,重“长江”轻“歌”,造成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孤立的。“听、说、动、唱、奏、表”等都应围绕能力这条主线进行,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从而在一节课中真正有所收获。
3.以音乐要素为主线。例如在高中《喜洋洋》欣赏教学的新授课中,我采用“铺垫—感知—二度创作—变化表现”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乐曲教学的知识点,通过各种教学渠道的渗透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铺垫”这一模块中,通过三个熟悉音乐片段听辨音乐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乐曲。在“感知”阶段,用生动有趣的范唱,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了解,受到情绪的感染,利用趣味视唱、对比音乐要素等多种手段初步解决乐曲欣赏的难点,并为扫清教学中有关障碍做好铺垫。在“二度创作”及“变化表现”阶段,基于掌握乐曲这一目标开展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乐曲结构,为乐曲片段填歌词,演唱自己的歌,按照乐曲结构用打舌、歌声、哼鸣等多种方式组合再现全曲的系列创作表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三、构建新型模式,突出主体性和创造性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把培养创新精神写入前言中,并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进一步体现。大纲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在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模块与互联主线走向,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交叉。各个模块在主线的连接作用下,从低到高,呈螺旋式上升,构成多维的、立体的造型,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形成流动的、非常和谐的立体画面。
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实践、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重点,以突出主体性和创新性为宗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应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发问,质疑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让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