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规范化外科手术以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对胃癌外科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队列研究方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行胃癌外科手术治疗的4 51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依据治疗时间段分为第1时期段组(2000—2006年,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探索阶段,967例);第2时期段组(2007—2012年,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应用阶段,1 962例)
【机 构】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 胃癌研究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 胃癌研究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 胃癌研究室,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规范化外科手术以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对胃癌外科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方法采用单中心队列研究方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行胃癌外科手术治疗的4 51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依据治疗时间段分为第1时期段组(2000—2006年,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探索阶段,967例);第2时期段组(2007—2012年,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应用阶段,1 962例);第3时期段组(2013—2016年,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策略优化与多学科治疗体系应用阶段,1 587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之间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随访预后信息更新截止至2020年1月1日。全组病例最终随访率88.9%(4 016/4 516),中位随访时间51.58个月。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绘制,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间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第1、第2和第3时期段组D2/D2+淋巴结清扫比例分别为14.4%(139/967)、47.2%(927/1 962)和75.4%(1 197/1 58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210,P<0.001);近端胃切除比例分别为19.8%(191/967)、16.6%(325/1 962)和8.2%(130/1 58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20,P<0.001);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 ml、100 ml和100 ml,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H=1 126.500,P<0.001)。同时还发现,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第1、第2和第3时期段组分别为14枚、26枚及30枚,3组呈显著增加趋势(H=987.100,P<0.001)。生存分析显示,第1、第2和第3时期段组患者预期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5.3%、55.2%和62.8%,且第3时期段组与第1时期段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期段(第3时期段组比第1时期段组,HR=0.820,95%CI:0.708~0.950,P=0.008)、接受术后辅助治疗(HR=0.696,95%CI:0.631~0.768,P<0.001)以及非上部肿瘤(HR=0.884,95%CI:0.804~0.973,P=0.01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积极因素,而患者发病年龄≥65岁(HR=1.189,95%CI:1.084~1.303,P<0.001)、姑息性手术切除(HR=1.538,95%CI:1.333~1.776,P<0.001)、肿瘤长径≥5 cm(HR=1.377,95%CI:1.239~1.529,P<0.001)、肿瘤大体分型为Ⅲ~Ⅳ型(HR=1.165,95%CI:1.063~1.277,P<0.001)及肿瘤TNM分期Ⅱ~Ⅳ期(Ⅱ/Ⅰ:HR=1.801,95%CI:1.500~2.162,P<0.001;Ⅲ/Ⅰ:HR=3.588,95%CI:3.028~4.251, P<0.001;Ⅳ/Ⅰ:HR=6.114,95%CI:4.973~7.516,P<0.001)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通过规范化外科手术治疗技术的实施以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提高了胃癌外科诊疗质量,改善了胃癌患者的治疗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肛周克罗恩病(PCD)患者在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747例C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PCD患者293例,分析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变化趋势。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D确诊前后肛周病变的相关
目的比较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与改良Marshall评分评估急性胰腺炎(AP)器官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AP电子数据库,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3 95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修订版亚特兰大AP分类与定义标准诊断AP并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别采用改良Marshall评分和SOF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器官功能,分析SOFA评分与死
目的探究机器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病理诊断确诊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8 cm;(3)术前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未见远处转移;(4)接受机器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排除标准:(1)术中中转开腹;(2)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3)术中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根
我国机器人胃癌外科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存在普及率低、手术尚不够规范、缺乏高质量研究等问题。本文总结我国机器人胃癌手术开展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纵观我国机器人胃癌外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探索期(2013年之前,我国的机器人胃癌手术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探讨机器人胃癌手术的手术方法、操作流程、安全性及可行性)、稳步推进期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在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胃镜活检证实胃癌,肿瘤位置适合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2)经影像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结肠;(3)术后病理分期Ⅰ~Ⅲ期;(4)手术期间无中转开腹或更换术式;(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
机器人手术系统自引入国内以来发展迅速,带来了胃肠外科的新潮流。尽管临床试验已证明其安全有效,但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胃肠手术在术后短期效果和长期生存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加上显著增加的手术费用未获得相应的临床获益,限制了机器人手术成为胃肠外科的主流选择。本文回顾机器人胃肠手术临床研究结果,呼吁当下应理性看待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胃肠外科的应用。广大胃肠外科医生不应以所谓的"先进设备"为垄断资本,而应选
消化道肿瘤和急腹症、腹部外伤、消化道出血患者是胃肠外科日常收治的主要病患,发病率高且病情危急,多需急诊或限期手术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兼顾这类患者的医疗需求,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胃肠外科逐渐有序恢复了日常诊疗工作。在日常诊疗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强化院前筛查、围手术期防控、医护人员防护、病区管理四大环节的管控策略,主要措施包括
目的初步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IS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9例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次全ISR手术的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起门诊随访检查吻合口、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截至2018年8月31日。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18~80岁;(2)病理证实为直肠癌;(3)肿瘤距肛缘<10 cm;(4)采用机器人直肠癌前切除术。排除既往有结直肠癌手术史者、合并远处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者以及急诊手术、严重腹腔粘连未行微创手术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
目的分析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行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术前未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术前影像学等检查发现肺、肝脏等远处转移征象,或行姑息性手术;(3)术中中转开腹;(4)术后病理证实为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