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语文教学璀璨的智慧之花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一、 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教师若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语文课缺乏学时也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幽默的语言方式,避免使用死板的语言,以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知识水平与技能上都得到提升。
  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儒家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理论性,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底蕴和思想精髓,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影响。儒家文化在教育教学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儒家文化指引着学生德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去学习儒家文化,感受儒家文化的精神,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儒家文化中有“修身”“仁爱”等思想,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科学合理地将儒家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去,必然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从而遵循日常的行为规范,这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无疑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儒家文化,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儒家文化进行教学。
  总之,儒家文化之所以被传承和发扬,主要是因为她可以让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情感。所以,要把儒家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儒家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儒家文化,这样才会使儒家文化得以传承。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縣第二中学(235300) 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令人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知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教师多年的“棍棒”使他养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学生怕写作文,教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质变,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二、 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
  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师必须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在今天这个随时随地都可阅读的时代,广泛开展阅读具备从未有过的便利条件。所以,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智能手机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
  三、 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学生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头脑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好:“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显得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的倾诉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我们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教师要记住:“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思考。只能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思维唤醒了,就会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前行,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需要。21世纪,学会合作、促进合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合作学习近些年来被很多国内外学校大力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程改革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合作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深入的研究。  语文教学已不是仅仅为了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要扩展学生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主体意识,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人才。那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共生教学模式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这个过程往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彼此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就是共生效应。它要求教师成功完成角色转换,由引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现代诗歌作品,对课文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欣赏文章的内在美,体会作品的魅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一、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现代诗歌的学习是和一定的背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