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ACPS-BOMPC偶联物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脑膜炎奈瑟菌(Nm)A群荚膜多糖和B群外膜蛋白复合物(ACPS-BOMPC)偶联物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通过小鼠和家兔免疫试验、ELISA和杀菌力试验,测定了偶联物的免疫原性和稳定性.通过小鼠和豚鼠毒性试验及热原性试验测定了BOMPC与偶联物的安全性.结果免疫后87.5%的小鼠抗偶联物的抗体滴度达到1∶7240~1∶20480;81.25%小鼠抗偶联物中的ACPS抗体滴度达1∶320以上,偶联后抗ACPS的抗体滴度比未偶联的ACPS的抗体滴度提高了8~128倍.偶联物免疫家兔产生了较高的
其他文献
我们经常会听到舞蹈业内人士评价,某某学生在跳舞时很有表现力,又或者说舞蹈感觉好、情绪好、表现力强,相反也会有人说,这个学生跳舞时没有激情,内心没有东西等等。到底什么是舞蹈的表现力?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去用心感受舞蹈,而非作出外壳的表现、不深入人的心理,并且能够深层次地解读作品或者综合表达和进行组合呢?核心要素是以下几点:    一、舞蹈表现力的解读:    1、舞蹈的外部特征的把握——
摘要 贝多芬作为维也纳乐派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创作了无数音乐作品。在他五部钢琴协奏曲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最具热情、内容最丰富的一首曲子,而且贝多芬本人对这首曲子也是十分喜爱,认为这是最符合他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的一首曲子。本文试从作品演奏中的指法艺术、装饰音艺术、踏板艺术和速度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独特的演奏艺术。  关键词:贝多芬 《G大调第四钢琴协
摘要:声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间的互动。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在声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在教学互动中陶冶学生的心灵,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教师 学生 互动 陶冶    引言    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