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广州市荔湾区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实施对策。结果显示:广州市荔湾区在社区体育服务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富有“西关特色”的社区体育服务经验具有推广意义。建议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社区体育;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调整不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制定相关的政策,充分利用辖区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服务;广州市荔湾区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39-04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组织的转型引发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随着“单位体制”的松动和“单位体育”的受限制,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得到高度重视和民众的欢迎,公园体育、广场体育、晨晚练活动点遍布城市各处,身边的活动、身边的组织为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方便。街道社区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点,社区体育服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推进而不断完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体育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广州市荔湾区(指旧的荔湾区,下简称为荔湾区)是广东省体育先进社区,在13条行政街中有3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8个省市体育先进社区。在政府引导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相配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街、社区三级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大量调查,对广州市荔湾区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对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施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州荔湾区13个街道社区体育服务。为了便于研究,根据13个街道被评定的先进级别分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省市体育先进社区、普通社区3种类型社区。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与设计指标、研究内容的一致性,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再进行了修改。并邀请1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问卷全部回收,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完全或基本反映研究主题。
在相隔14天时间对金花街30名居民就同一问卷进行了两次测量,计算出2次测量的信度系数为R=0.76,P<0.01,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2005年10-11月,本研究采用了分层(国家先进体育社区、省市先进体育社区、普通社区)随机抽样调查,抽取荔湾区13个街道办事处的39个体育活动点,按比例对其社区居民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59份,回收率为92.50%,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89.57%。问卷的基本分布情况:调查对象中男105人,占40.5%;女154人,占59.5%。年龄20岁以下的5人,占1.88%;20-29岁的54人,占20.75%;30-39岁的34人,占13.2%;40-49岁的54人,占20.75%;50-60岁的44人,占16.98%。研究生学历的2人,占0.86%;大学(含大专)的78人,占30.17%;高中(含中专)125人,占48.27%;初中以下的53人,占20.6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荔湾区体育组织管理
(1)街道社区体育组织结构
从国外群众体育发展的经验来看,社区体育的组织性,已经作为评定体育活动经常性的一个指标。在所调查的荔湾区13街道社区中体育机构健全(见图1),都建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下设文化站和地区文体协会,分管体育项目协会和社区晨、晚练的活动站点。调查数据显示,荔湾区每条街道有文化站7.89个;晨、晚练点10.64个,高于200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晨、晚练点2.8个/街)。荔湾区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街道设立了5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形成区、街二级检测网络。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立了国民体质健康档案和国民数据库,组织体育指导员给予科学指导,居民体质得到提高。荔湾区国民体质合格率为83.9%,其中优秀率为13.4%,优良率为32.3%。可见,目前荔湾区内各类体育组织已初步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2)社区体育晨、晚活动点的组建
在荔湾区社区体育活动点组建方式中我们可看到,社区晨、晚活动点由街道及居委会帮助组建的占到绝大多数,基层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体育社区对社区晨、晚活动点的组建工作比较重视,由街道及居委会帮助组建的社区晨、晚活动点占90%,高于普通社区的44.46%。结果提示,对社区晨、晚活动点的组建,基层社区要给予重视、给予扶持,但要避免居民对基层社区的依赖,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晨、晚活动点,基层社区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经费支持,把这些自发组建晨、晚活动点逐步纳入到正式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中并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对骨干的培训,就可大大改善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水平,使社区体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度
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开展的反馈意见是社区体育服务进一步完善的重要依据。各类社区满意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全国体育先进社区(51.57%)、省市体育先进社区(50.00%)、普通社区(49.33%)。可见,居民对全国先进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荔湾区社区已建立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政府、社会、个人三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结构,组织网络健全,有制度和政策作法律保障。体育先进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较普通社区完善,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程度也高。
2.2社区体育的设施、经费保障服务现状
(1)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
我国群众体育经费包括国家各级财政拨款、社会团体或个人集资、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或赞助、群体部门经营性创收及其他形式等等。目前,荔湾区社区体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二是社区体育服务部分项目收入的再投入,三是各种社会捐助。总体看,2005年荔湾区群众体育经费投入(含体育设施建设、举办群众体育活动等)689.3万元,其中上级下拨119万,区级财政34.2万,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开发商等投入536.1万。可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开发商等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远远大于政府。
但由于各街道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导致各街道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出现不平衡。为了平衡各街道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各街道的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实力较弱的街道,可采取社区体育服务部分收人再投入的方法,以有偿服务补无偿服务的经费筹集模式,使社区服务具有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 力。
(2)社区体育经费的利用
调查结果显示,荔湾区在“组织群众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占体育系统群众体育经费支出比例很大,其它方面却显得力度不足,如培训群众体育骨干、进行群体宣传和开展群众体育研究3项经费支出在年度群体事业支出总额中比例仅为0.1%左右。提示组织群体活动仍然偏重形式,与居民对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始终是居于前列相违背。
全民健身计划已经实施了10年,进入第二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不断加强,体育价值观发生变化,对体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不满足体育活动的形式,对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尤为迫切。所以政府要改变对社区体育经费的使用,更注重于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的投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分布
广州荔湾区是一个老城区,人口密集,尺土寸金。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纳入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区公共体育场馆面积已达214万m,其中学校体育场馆占40%,体育局体育场馆面积占36%。2003-2005年,公共体育场馆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5500万,人均体育经费1元以上,各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三点一苑一室”(三个健身点、一个健身苑、一个健身室)的社区活动场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健身的要求逐步提高,许多投资人把握了这个机遇,修建了一批经营性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健身需求,社区体育服务朝“运动就在家门口”的目标发展。
(4)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与效果
调查表明,不同社区的居民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略有差异:先进体育社区以街道居委会公共场地为主,普通社区以公共场馆、单位场地为主。对场地开放的满意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全国体育先进社区(52.72%)、省市体育先进社区(45.55%)、普通社区(34.24%)。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这比例不少的体育场地,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体育设施必须对外开放,这使得许多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娱乐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美国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在荔湾区的体育活动场地中学校场地占40%,目前只有一中、十二中、广雅中学、四中、沙面小学和华侨小学的体育设施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和群体活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部分设施对辖区内团体免费开放,不向社会开放。由于学校体育设施按照教学需要建设,与群众健身场所需要的条件有一定距离,而且收费标准又低于运营成本,要全面开放有一定难度。目前学校体育设施试行承包制和对辖区内单位免费开放两种形式,正在探索由街道物业管理处统一维护、收费管理,待相关管理、收费政策出台以后,将会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面,以解决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居民需要的矛盾。
2.3荔湾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服务现状
(1)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配置
配置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是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作为社区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街道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应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体育专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州市荔湾区街道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与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大中城市80.3%的管理者为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相比较略占优势。但其中64%的街道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为非体育专业人员,由于专业的不对口,一定程度上给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开展。因此,加强对现职街道办事处主管文体部负责人体育科学知识的培训,或吸收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街道办事处负责这一工作,是改善其专业结构、提高其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
(2)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配置
荔湾区根据省、市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13个(街道)社会体育指导站,同时在各社区居委会设立了136个社区体育指导点,形成区、街、社区三级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有98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每万人拥有社区指导员15.88人。全国先进体育社区的每个体育活动点可配1-2名社会指导员占85.14%,省市先进体育社区占69.25%,普通社区占59.62%,荔湾区社会体育指导力量居全国上游水平。
调查显示,广州荔湾区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结构呈“梯型”,国家级1人、一级16人、二级99人、三级871人,国家级与一级相差1.81%,二级与三级相差78.21%。总体结构看,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仍然过少。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着培训、指导低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务,缺乏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然影响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从而影响到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荔湾区已建立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政府、社会、个人三结合的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体育已形成“小社区,大体育”的格局,打造出,“西关特色”的社区体育服务,其中体育先进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较普通社区完善,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程度也高。应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社区体育,解决社区体育资金不足的困难;制定相关的政策,整合辖区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新路子;政府要改变对社区体育经费的使用,更注重于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的投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把荔湾区具有“西关特色”的社区体育服务作为经验推广,高起点地推进广州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黄波(197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编辑 李寿荣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服务;广州市荔湾区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39-04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组织的转型引发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随着“单位体制”的松动和“单位体育”的受限制,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得到高度重视和民众的欢迎,公园体育、广场体育、晨晚练活动点遍布城市各处,身边的活动、身边的组织为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方便。街道社区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点,社区体育服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推进而不断完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体育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广州市荔湾区(指旧的荔湾区,下简称为荔湾区)是广东省体育先进社区,在13条行政街中有3个全国体育先进社区,8个省市体育先进社区。在政府引导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相配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街、社区三级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大量调查,对广州市荔湾区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对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实施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州荔湾区13个街道社区体育服务。为了便于研究,根据13个街道被评定的先进级别分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省市体育先进社区、普通社区3种类型社区。
1.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与设计指标、研究内容的一致性,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再进行了修改。并邀请1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问卷全部回收,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完全或基本反映研究主题。
在相隔14天时间对金花街30名居民就同一问卷进行了两次测量,计算出2次测量的信度系数为R=0.76,P<0.01,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2005年10-11月,本研究采用了分层(国家先进体育社区、省市先进体育社区、普通社区)随机抽样调查,抽取荔湾区13个街道办事处的39个体育活动点,按比例对其社区居民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59份,回收率为92.50%,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89.57%。问卷的基本分布情况:调查对象中男105人,占40.5%;女154人,占59.5%。年龄20岁以下的5人,占1.88%;20-29岁的54人,占20.75%;30-39岁的34人,占13.2%;40-49岁的54人,占20.75%;50-60岁的44人,占16.98%。研究生学历的2人,占0.86%;大学(含大专)的78人,占30.17%;高中(含中专)125人,占48.27%;初中以下的53人,占20.6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荔湾区体育组织管理
(1)街道社区体育组织结构
从国外群众体育发展的经验来看,社区体育的组织性,已经作为评定体育活动经常性的一个指标。在所调查的荔湾区13街道社区中体育机构健全(见图1),都建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下设文化站和地区文体协会,分管体育项目协会和社区晨、晚练的活动站点。调查数据显示,荔湾区每条街道有文化站7.89个;晨、晚练点10.64个,高于200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晨、晚练点2.8个/街)。荔湾区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街道设立了5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形成区、街二级检测网络。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立了国民体质健康档案和国民数据库,组织体育指导员给予科学指导,居民体质得到提高。荔湾区国民体质合格率为83.9%,其中优秀率为13.4%,优良率为32.3%。可见,目前荔湾区内各类体育组织已初步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2)社区体育晨、晚活动点的组建
在荔湾区社区体育活动点组建方式中我们可看到,社区晨、晚活动点由街道及居委会帮助组建的占到绝大多数,基层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体育社区对社区晨、晚活动点的组建工作比较重视,由街道及居委会帮助组建的社区晨、晚活动点占90%,高于普通社区的44.46%。结果提示,对社区晨、晚活动点的组建,基层社区要给予重视、给予扶持,但要避免居民对基层社区的依赖,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晨、晚活动点,基层社区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经费支持,把这些自发组建晨、晚活动点逐步纳入到正式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中并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对骨干的培训,就可大大改善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水平,使社区体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度
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开展的反馈意见是社区体育服务进一步完善的重要依据。各类社区满意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全国体育先进社区(51.57%)、省市体育先进社区(50.00%)、普通社区(49.33%)。可见,居民对全国先进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度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荔湾区社区已建立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政府、社会、个人三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结构,组织网络健全,有制度和政策作法律保障。体育先进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较普通社区完善,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程度也高。
2.2社区体育的设施、经费保障服务现状
(1)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
我国群众体育经费包括国家各级财政拨款、社会团体或个人集资、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或赞助、群体部门经营性创收及其他形式等等。目前,荔湾区社区体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二是社区体育服务部分项目收入的再投入,三是各种社会捐助。总体看,2005年荔湾区群众体育经费投入(含体育设施建设、举办群众体育活动等)689.3万元,其中上级下拨119万,区级财政34.2万,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开发商等投入536.1万。可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开发商等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远远大于政府。
但由于各街道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导致各街道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出现不平衡。为了平衡各街道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各街道的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实力较弱的街道,可采取社区体育服务部分收人再投入的方法,以有偿服务补无偿服务的经费筹集模式,使社区服务具有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 力。
(2)社区体育经费的利用
调查结果显示,荔湾区在“组织群众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占体育系统群众体育经费支出比例很大,其它方面却显得力度不足,如培训群众体育骨干、进行群体宣传和开展群众体育研究3项经费支出在年度群体事业支出总额中比例仅为0.1%左右。提示组织群体活动仍然偏重形式,与居民对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始终是居于前列相违背。
全民健身计划已经实施了10年,进入第二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不断加强,体育价值观发生变化,对体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不满足体育活动的形式,对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尤为迫切。所以政府要改变对社区体育经费的使用,更注重于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的投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分布
广州荔湾区是一个老城区,人口密集,尺土寸金。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纳入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区公共体育场馆面积已达214万m,其中学校体育场馆占40%,体育局体育场馆面积占36%。2003-2005年,公共体育场馆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5500万,人均体育经费1元以上,各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三点一苑一室”(三个健身点、一个健身苑、一个健身室)的社区活动场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健身的要求逐步提高,许多投资人把握了这个机遇,修建了一批经营性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健身需求,社区体育服务朝“运动就在家门口”的目标发展。
(4)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与效果
调查表明,不同社区的居民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略有差异:先进体育社区以街道居委会公共场地为主,普通社区以公共场馆、单位场地为主。对场地开放的满意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全国体育先进社区(52.72%)、省市体育先进社区(45.55%)、普通社区(34.24%)。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这比例不少的体育场地,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体育设施必须对外开放,这使得许多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娱乐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美国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在荔湾区的体育活动场地中学校场地占40%,目前只有一中、十二中、广雅中学、四中、沙面小学和华侨小学的体育设施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和群体活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部分设施对辖区内团体免费开放,不向社会开放。由于学校体育设施按照教学需要建设,与群众健身场所需要的条件有一定距离,而且收费标准又低于运营成本,要全面开放有一定难度。目前学校体育设施试行承包制和对辖区内单位免费开放两种形式,正在探索由街道物业管理处统一维护、收费管理,待相关管理、收费政策出台以后,将会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面,以解决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居民需要的矛盾。
2.3荔湾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服务现状
(1)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配置
配置社区体育管理人员是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作为社区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街道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应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体育专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州市荔湾区街道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与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大中城市80.3%的管理者为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相比较略占优势。但其中64%的街道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为非体育专业人员,由于专业的不对口,一定程度上给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开展。因此,加强对现职街道办事处主管文体部负责人体育科学知识的培训,或吸收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街道办事处负责这一工作,是改善其专业结构、提高其专业素质的有效措施。
(2)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配置
荔湾区根据省、市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13个(街道)社会体育指导站,同时在各社区居委会设立了136个社区体育指导点,形成区、街、社区三级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有98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每万人拥有社区指导员15.88人。全国先进体育社区的每个体育活动点可配1-2名社会指导员占85.14%,省市先进体育社区占69.25%,普通社区占59.62%,荔湾区社会体育指导力量居全国上游水平。
调查显示,广州荔湾区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结构呈“梯型”,国家级1人、一级16人、二级99人、三级871人,国家级与一级相差1.81%,二级与三级相差78.21%。总体结构看,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仍然过少。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担着培训、指导低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务,缺乏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然影响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从而影响到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荔湾区已建立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政府、社会、个人三结合的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体育已形成“小社区,大体育”的格局,打造出,“西关特色”的社区体育服务,其中体育先进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较普通社区完善,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的满意程度也高。应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社区体育,解决社区体育资金不足的困难;制定相关的政策,整合辖区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新路子;政府要改变对社区体育经费的使用,更注重于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的投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把荔湾区具有“西关特色”的社区体育服务作为经验推广,高起点地推进广州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黄波(197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编辑 李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