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东软可能会尝试运营医院,帮助医院和医生赚钱。从技术提供者转变为客户的伙伴,从赚一次钱变为持续发展。技术价值已经需要更换为一种新的方式,未来我们要和客户共存,让技术变成股权,一起发展。”9月22日,东软集团在创业发源地沈阳举行“东软25周年庆典暨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6”。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博士在媒体沟通会上这样表示。
刚刚迎来25周岁生日的东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过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以平台为主的软件生态环境。
从创新微博到Ohwyaa
拿在东软的业务组成中占据了50%的社保业务为例,300多个城市的解决方案,在其后却并没有庞大的员工条线,这得益于知识复用的结果。
谈到知识管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非常有感触,她说,我这个CKO跟别的公司CKO不一样,很多公司都是从HR的角度去进行知识管理,而软件公司的CKO则要推动整个公司的软件复用和公司研发能力的提升。
在中国软件艰难发展的二十多年间,较早建立了研发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东软发展的重要一环。
对于软件公司来说,架构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有的架构师需要经历很多失败项目才能够成熟,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和软件研发架构就是软件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怎样将IT架构从项目的经验当中挖掘提炼,又怎样能形成体系形成规范落实到各个业务单元之中,这就需要知识管理体系来进行规范。
张霞表示,东软真正系统化进行知识管理是在2004年,最早搭建了创新微博供员工分享、交流,但人气总是不旺。在摸索中,张霞发现给员工创造一个平台,让他们能互相交流最重要。东软研发了Ohwyaa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将论坛上员工发布的内容和项目经历进行分析,把有共同咨询意向的人聚合在一起,让他们充分交流。然后再通过对后台分析的数据,将员工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和专家推送过去。
2002年东软的Ohwyaa平台获得了亚洲瑞德奖,2016年在知识密集性企业排名第19,在排名靠前的企业里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如今进入微服务阶段,业务建模后,项目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底层架构,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水平扩展等都由知识管理体系自动推荐。“比如说我们做企业级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都有不同的参考架构,参考架构规定了技术路线、产品选型等,然后将框架和最佳实践结合落实成为平台产品。”张霞说。此外,持续交付还会有动态测试工具进行自动化持续测试,定期的架构审计还可以看到各个部门是否遵照了参考设计。

打造创业平台
除了用知识管理将经验与知识进行复用,东软还通过鼓励员工创业来保持创新热情。图表秀和小牛助驾就是鼓励员工创业的典型案例。
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需求,面对多维的复杂数据不用再头疼,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并上传,自动生成的图表就会告诉你数据之间的关系了。
图表秀就是这样一款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实现复杂数据可视化,包括实时数据和可交互式数据。与企业内部ERP等系统连接后,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深入更专业化的实时数据可视化服务。
张霞表示,图表秀是基于东软现有平台产品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我们鼓励员工去创业,用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而东软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性公司,不仅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平台资源,还会为员工创业提供平台。
与图表秀一样,小牛助驾也是一款看上去针对消费者的产品,但其的主要目标群体却是企业用户。
当下几乎所有国内保险公司的车险保费都取决于新车购置价格。在美国开车的用户则可以申请UBI车险,下载一个软件到手机上,在使用该软件驾驶75天后保险公司会根据用户的驾驶行为提供个性化的报价。所谓UBI(Usage Based Insurance),是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通过车联网、智能手机和OBD等联网设备将驾驶者的驾驶习惯、驾驶技术、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等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人、车、路多维度模型进行定价。
小牛助驾利用手机里面的传感器和GPS定位仪去收集信息,在车的行驶过程中还会结合后台地图的数据,再加上汽车速度、里程、加速等相关数据,就可以分析驾驶者的驾驶习惯,提醒驾驶者改正不良驾驶行为,提升汽车性能。而不断采集的数据,也会不断地训练后台的数据分析模型,结合地图位置,可以提供很多分析指标,比如有没有急加速、急减速等,甚至哪些驾驶习惯会更加费油都可以分析出来。小牛助驾的诞生是因为保险公司、主车厂和大型的车队管理机构都有对驾驶行为信息的需求。
小牛助驾有一个专门的研发团队,有独立考核机制。目的是给这个团队的人员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以应对其未来的独立发展。张霞表示,未来会把这项业务分离出去,不仅是希望能够快速从资本市场融资,员工也可以及时得到创新激励。
平台为王,跟客户共担风险
无论是图表秀,还是小牛助驾,目前关注的都是解决人们工作场景下遇到的问题,帮助职场人士提高工作效率的产品。这也是东软平台产品目前关注的焦点,张霞透露,2014年起东软开始把焦点投注到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因为现在大数据非常火爆,但很多用户却并不知道大数据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分析了几个大数据最典型的,有共性的应用场景,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产品,这些产品不是面向大数据科学家团队的,而是直接面向业务人员的。”
负责平台云服务的彭中宝表示,2016年东软正式启动平台产品的云服务,云服务的定位是应用与工作场景的服务。一方面由于价值驱动的客户服务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下出现了大量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较多会选择轻资产运营模式。同时,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推动了云服务的需求攀升。在基础设施层面,数据中心经过多年发展越来越成熟,网络带宽也不再成为瓶颈。云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期。
彭中宝用应用开路、平台搭桥、生态融合三个词来概括东软的平台产品云服务未来路线图。
所谓的应用开路就是首先推出一些优秀的,能够让客户直接使用的高价值产品。比如图表秀是免费向大众提供服务的,通过这种方式聚拢人气吸引用户。
而平台搭桥是希望在客户、合作伙伴和东软之间搭建一座互联互通的立交桥,通过东软的平台产品构建一个支撑轻应用、快速开发的云服务平台,让合作伙伴与东软一起分享东软过去十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资产。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使东软与客户、东软与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与客户之间,甚至合作伙伴之间都达到融合。“我们期望通过一种价值驱动方式构建一个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平台和系统,实现我们与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一起分享价值创造的结果。” 彭中宝说。
正是因为如此,东软并不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家服务供应商,而是更希望成为平台的提供者,成为客户的资源,成为客户的基础设施,成为客户的一部分。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IT技术为支撑的新的软件服务模式快速侵蚀传统软件开发商的生存空间。IT技术的快速更迭,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服务模式的迭代式创新,致使IT企业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正因如此,创立25年的东软每隔3~5年就会尝试一种新活法,从最初的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到行业解决方案、从外包到BBC商业模式,从人力资源驱动到知识资产驱动成长,东软已连续多次成功实现业务转型发展。如今,创业25年的东软,站在新的起跑线,再次提出创新发展思路,高调宣布下一个十年发展战略。
正如刘积仁所说,东软未来会更加关注软件的最终价值,未来收入主要依靠产品、服务、知识产权三个领域。他指出,要以互联、智能、融合作为技术发展的主线,以合作、激励、国际化作为业务模式的支撑,把东软打造成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与垂直业务融合发展的创业平台公司,开创下一个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十年。
刚刚迎来25周岁生日的东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过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以平台为主的软件生态环境。
从创新微博到Ohwyaa
拿在东软的业务组成中占据了50%的社保业务为例,300多个城市的解决方案,在其后却并没有庞大的员工条线,这得益于知识复用的结果。
谈到知识管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非常有感触,她说,我这个CKO跟别的公司CKO不一样,很多公司都是从HR的角度去进行知识管理,而软件公司的CKO则要推动整个公司的软件复用和公司研发能力的提升。
在中国软件艰难发展的二十多年间,较早建立了研发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东软发展的重要一环。
对于软件公司来说,架构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有的架构师需要经历很多失败项目才能够成熟,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和软件研发架构就是软件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怎样将IT架构从项目的经验当中挖掘提炼,又怎样能形成体系形成规范落实到各个业务单元之中,这就需要知识管理体系来进行规范。
张霞表示,东软真正系统化进行知识管理是在2004年,最早搭建了创新微博供员工分享、交流,但人气总是不旺。在摸索中,张霞发现给员工创造一个平台,让他们能互相交流最重要。东软研发了Ohwyaa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将论坛上员工发布的内容和项目经历进行分析,把有共同咨询意向的人聚合在一起,让他们充分交流。然后再通过对后台分析的数据,将员工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和专家推送过去。
2002年东软的Ohwyaa平台获得了亚洲瑞德奖,2016年在知识密集性企业排名第19,在排名靠前的企业里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如今进入微服务阶段,业务建模后,项目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底层架构,什么时候可以进行水平扩展等都由知识管理体系自动推荐。“比如说我们做企业级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都有不同的参考架构,参考架构规定了技术路线、产品选型等,然后将框架和最佳实践结合落实成为平台产品。”张霞说。此外,持续交付还会有动态测试工具进行自动化持续测试,定期的架构审计还可以看到各个部门是否遵照了参考设计。

打造创业平台
除了用知识管理将经验与知识进行复用,东软还通过鼓励员工创业来保持创新热情。图表秀和小牛助驾就是鼓励员工创业的典型案例。
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需求,面对多维的复杂数据不用再头疼,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并上传,自动生成的图表就会告诉你数据之间的关系了。
图表秀就是这样一款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实现复杂数据可视化,包括实时数据和可交互式数据。与企业内部ERP等系统连接后,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深入更专业化的实时数据可视化服务。
张霞表示,图表秀是基于东软现有平台产品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我们鼓励员工去创业,用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而东软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平台性公司,不仅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平台资源,还会为员工创业提供平台。
与图表秀一样,小牛助驾也是一款看上去针对消费者的产品,但其的主要目标群体却是企业用户。
当下几乎所有国内保险公司的车险保费都取决于新车购置价格。在美国开车的用户则可以申请UBI车险,下载一个软件到手机上,在使用该软件驾驶75天后保险公司会根据用户的驾驶行为提供个性化的报价。所谓UBI(Usage Based Insurance),是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通过车联网、智能手机和OBD等联网设备将驾驶者的驾驶习惯、驾驶技术、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等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人、车、路多维度模型进行定价。
小牛助驾利用手机里面的传感器和GPS定位仪去收集信息,在车的行驶过程中还会结合后台地图的数据,再加上汽车速度、里程、加速等相关数据,就可以分析驾驶者的驾驶习惯,提醒驾驶者改正不良驾驶行为,提升汽车性能。而不断采集的数据,也会不断地训练后台的数据分析模型,结合地图位置,可以提供很多分析指标,比如有没有急加速、急减速等,甚至哪些驾驶习惯会更加费油都可以分析出来。小牛助驾的诞生是因为保险公司、主车厂和大型的车队管理机构都有对驾驶行为信息的需求。
小牛助驾有一个专门的研发团队,有独立考核机制。目的是给这个团队的人员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以应对其未来的独立发展。张霞表示,未来会把这项业务分离出去,不仅是希望能够快速从资本市场融资,员工也可以及时得到创新激励。
平台为王,跟客户共担风险
无论是图表秀,还是小牛助驾,目前关注的都是解决人们工作场景下遇到的问题,帮助职场人士提高工作效率的产品。这也是东软平台产品目前关注的焦点,张霞透露,2014年起东软开始把焦点投注到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因为现在大数据非常火爆,但很多用户却并不知道大数据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分析了几个大数据最典型的,有共性的应用场景,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产品,这些产品不是面向大数据科学家团队的,而是直接面向业务人员的。”
负责平台云服务的彭中宝表示,2016年东软正式启动平台产品的云服务,云服务的定位是应用与工作场景的服务。一方面由于价值驱动的客户服务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下出现了大量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较多会选择轻资产运营模式。同时,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推动了云服务的需求攀升。在基础设施层面,数据中心经过多年发展越来越成熟,网络带宽也不再成为瓶颈。云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期。
彭中宝用应用开路、平台搭桥、生态融合三个词来概括东软的平台产品云服务未来路线图。
所谓的应用开路就是首先推出一些优秀的,能够让客户直接使用的高价值产品。比如图表秀是免费向大众提供服务的,通过这种方式聚拢人气吸引用户。
而平台搭桥是希望在客户、合作伙伴和东软之间搭建一座互联互通的立交桥,通过东软的平台产品构建一个支撑轻应用、快速开发的云服务平台,让合作伙伴与东软一起分享东软过去十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资产。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使东软与客户、东软与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与客户之间,甚至合作伙伴之间都达到融合。“我们期望通过一种价值驱动方式构建一个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平台和系统,实现我们与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一起分享价值创造的结果。” 彭中宝说。
正是因为如此,东软并不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家服务供应商,而是更希望成为平台的提供者,成为客户的资源,成为客户的基础设施,成为客户的一部分。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IT技术为支撑的新的软件服务模式快速侵蚀传统软件开发商的生存空间。IT技术的快速更迭,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服务模式的迭代式创新,致使IT企业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正因如此,创立25年的东软每隔3~5年就会尝试一种新活法,从最初的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到行业解决方案、从外包到BBC商业模式,从人力资源驱动到知识资产驱动成长,东软已连续多次成功实现业务转型发展。如今,创业25年的东软,站在新的起跑线,再次提出创新发展思路,高调宣布下一个十年发展战略。
正如刘积仁所说,东软未来会更加关注软件的最终价值,未来收入主要依靠产品、服务、知识产权三个领域。他指出,要以互联、智能、融合作为技术发展的主线,以合作、激励、国际化作为业务模式的支撑,把东软打造成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与垂直业务融合发展的创业平台公司,开创下一个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