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民俗不再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视点:
  藏族采用天葬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藏族人把已死者的肉身喂食“神鹰”秃鹫视为吉祥。西藏共有1075座天葬台和近百名天葬师,目前仍是西藏占主导地位的丧葬方式,有八成以上的藏族人在死后采用天葬的形式。
  2006年1月10日,西藏自治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国政府自1985年以来第三次专门发布关于保护西藏天葬文化的公告和通知,足以说明天葬这种藏族已沿袭了上千年的独特丧葬习俗日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就连青藏铁路的施工也在避免影响到天葬。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天葬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禁止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围观、拍照、摄影、录像;禁止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上刊登、播放与天葬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报道等。
  《规定》还指出,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天葬台及周边进行射击、爆破、鸣号或者采石、取土、挖沙等活动,禁止在天葬台及周边储存和堆放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放射性物品或者堆放垃圾,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因中毒、暴病或者因传染病死亡的,其尸体不得送往天葬台进行天葬。
  《规定》还首次指出,天葬师是从事天葬职业的专业人员,应当受到尊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
  天葬是藏民族特有的丧葬方式。藏族天葬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八成以上的藏族人依旧遵从天葬的丧葬习俗。
  旅游开发与民俗保护向来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对于天葬这种藏族独有的丧葬形式是否已经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甚至破坏,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现状是,“神鹰”秃鹫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天葬台周边的环境污染以及人为射杀等构成了对秃鹫的最大威胁。据说秃鹫很惧怕生人,每当有旅行者聚集在天葬台时,秃鹫就会在空中盘旋良久,迟迟不敢落在地面上猎食。更有某些旅行者完全是以猎奇的心态对待天葬,甚至将天葬现场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广为散播。他们以此作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或者作为标榜自己户外经历的砝码,这样的行为无疑有悖于户外精神。借助网络快速传播的优势,旁观、拍摄天葬场面一时间大有跟风之势,无怪乎此次的《天葬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禁止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任何报道。
  其实,此前在西藏就已经先后两度颁发过相关布告,严禁无关人员到天葬台参观,更不允许拍摄,可总有好事者对此规定置若罔闻,三番五次混入禁地,并将所拍摄的天葬照片肆意发布在网络上。姑且不论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如何,单单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违反了规定,有的甚至伤害到藏族同胞的感情。我们除了用猎奇和满足虚荣心来给拍摄天葬的好事者们定性以外,似乎再也找不出合适的第二理由。因为对于天葬的形式和过程众所周知,所以不用去现场围观也都可以想见。如果仅仅是为了亲眼目睹天葬的血腥场面,那么这样的心态未免有所扭曲。当然,商业化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是某些天葬台对游客开放的原因所在。有些地方的天葬台甚至明码标价,拍摄一次天葬的门票150元!即便这样,仍旧不乏步后尘者。
  由此可见,本来很神圣的天葬确已受到外界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要不然也不会上升到用法律来保护的高度,保护天葬已经刻不容缓。天葬是藏传佛教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葬的文化内涵是深远的,保护天葬也就是在保护藏族文化和藏族的民风民俗。
  再由天葬说开去。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并且与自然风景和自我挑战一样,是户外旅行中最能吸引旅行者的所在。旅行的意义正在于旅行者可以用异乡人好奇的眼光去欣赏和感受那些另类、陌生的迷人风光和灿烂人文。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同等重要。环保是每个热衷于旅行的人所不可或缺并必须遵守的旅行原则,而环保的大范畴除自然环境的保护之外,还应包括诸如天葬一类的风俗文化在内。一旦异乡的山水和民俗被改变或消失殆尽,那么,旅行的魅力和吸引力又从何谈起?假如所有的“他乡”都变作了“故乡”,假若民俗不再,我想也就不再有人愿意踏上毫无意义的旅途。
  经常会听到有驴友发出如此的感叹:“某某地方已经开发过度,某某地方已不再适合驴行”等等。细想一下,作为旅行者和过客的我们在慨叹某地民风不古的同时,是否也该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千百年来恒久的民风民情发生了质变?这是否多少又与众多旅行者的“文化入侵”有关呢?
  我们在原本民风淳朴的异乡能否真正做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我们的旅行是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带去了文化上的破坏?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严格地说来,旅行者不应仅仅将“入乡随俗”当作一个流于形式的口号,而应该踏踏实实地将其付诸行动,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许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天人合一”的美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宁愿西藏的天葬能够永远地神秘下去;也愿各地的民风民俗都能一如既往地延续到未来。
  (观察员/巴戈)
  
其他文献
“完美心情”是北京白河一条204米九个PINTCH的结组线路,对于许多CLIMBER来说,完攀它就如同线路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完美的体验。可是,当我的朋友Z讲起他们那次近四个小时的攀爬时,“完美心情”曾被重新定义了。因为水没有携带充分,随着气温的升高身体的大量出汗,最后的几个PITCH,他们变得不仅仅是疲倦,焦躁、易怒,甚至出现了短暂的幻觉,其实他们已经处于脱水状态了。  户外运动是一项以有氧为主、持
策划 泰田    当鲁滨逊带着星期五在海岛上遇到007开着AB系列的豪华车(阿斯顿·马丁或者BMW)带着美女的时候,也就表明了分属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精英男人对待自然海岛截然不同的态度——对鲁滨逊这个被命运抛回到原始社会的人来讲,海岛是他的家,但他强烈地想离开;对007这个来自现代社会的偶像来说,海岛基本就是他度假的地方,他很不想离开。  对于我们普通人,不一定像鲁滨逊一样面临命运的极端考验,也不一定
在旅途中万一没钱了怎么办——上一次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法国。当我看到蓬皮杜艺术中心那个摆摊给法国佬起中文名的女孩,一个收取2.5欧元,大抵是一瓶可乐的价格。当时我就明白了老人家的话总是不假,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在我眼里,那些兴高采烈拿着“让驴”,“屁爱尔”之类中文名离开的法国佬,一个个都像不小心买到了发霉面包还以为是新品种新口味的那些倒霉蛋一样,除了他们的中文名,赠送一个“霉”字给
喀什噶尔,一段流淌在中世纪的耐光。俗话说。没到过喀什,等于没游过新疆。走进喀什,你不仅走到了中国最西端的边陲重镇,更深入到了中亚细亚的腹地。喀什随便一样风情:比如一个蒙面的女人和一件宫廷风格的乐器,就能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著《朝着斯旺家》——“序幕”所文:“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启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式的感慨。喀什的空气中弥漫着的是烤馕和烤肉的
贵州,一个山与水交融,山寨与古镇同在,多民族共存的神秘地方。大自然造就了这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也造就了这里纯朴的少数民族风情。苗族是贵州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黔东南地区。这两年,我多次来到黔东南,把镜头对准苗人的平凡生活,但我却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他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之间,他们既想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习俗,但又始终被外来文化所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只能寻找,寻找那些即将消失的苗人传奇
策划 马德民 编译 李大为    从2005年开始,今年我们已经是第三次报道年度金冰镐奖评选活动,我也因此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顶尖攀登者交流,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  在我们的眼里,他们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张扬个性,狂放不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他们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生活永远在山上不停地攀登,从一座峰顶到另一座峰顶。  他们是性情中人,这种性情和理想源于独立自尊的气概与自由平等的风尚。他们赋予攀登诗意
顺利到达成都时登山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缺少的东西也在唐超和吴晓江那里补齐。晚上,当我们大家正坐在一起吃冷锅鱼的时候,凌峰带着他标志性的得意笑容,拖着长长的单板包出现了。  冷锅鱼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大块朵颐的美味,还有随之而来的腹泻,吃得最多的我,凌峰、王冰若干次地捂着肚子冲向厕所,这事让我觉得不爽,不过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按计划进行,我们找到了藏族协作罗罗,加上刃脊探险公司的泽榔头我们就有两名协作。
滑雪是一项让人上瘾的冬季户外运动。每到冬天,我的“毒瘾”就会发作。何以解“毒”,惟有滑雪。飞在蓝天之下,白雪之上,沿着山坡高速滑行的感觉令人陶醉。虽然县城里的主干道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旅馆、酒店,但一到雪季仍是供不应求,为了不在滑雪旺季跟大伙抢房间,我们在崇礼置房,以保证能及时过白色鸦片的瘾。    主人  跳哥,跳姐:滑雪发烧友,户外活动的爱好者,喜欢带着狗狗自驾车去旅行……    主人说    
珠峰是世界上所有力量的象征。征服它就是用人类精神与之进行较量。可以想像出他的成功会给攀登伙伴带来的兴奋,为英格兰赢得的荣耀。这将让全世界瞩目,为他带来名气,使他产生一种经久不衰的满足感,使他的生活变得富有意义……或许,他不能确切地表达这一切,但他心中一定植根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在转身退下和从容倒下这两种选择中,后者对马洛里可能更容易些,而前者带来的莫大痛苦会令他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登山者和艺术
谁也无法断定是谁开启了14座8000米高峰的攀登历史。期间只看见那些首次登顶的历史英雄在世俗的媒体上流传。这是最后的天空里的竞赛,登山高手在高处拼争,第一个登顶的人在登山历史上垂青……有趣的是在人类懵懂之间就将最高以及相对最危险的几个山峰先攀登完毕,这就是1950年到1955年的黄金时代。一场比赛,一个游戏,一种国家荣誉,一场攀登者的梦想与野心,这就是14座8000米,也是一场生命的赌博,一种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