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写作的源头活水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的两句诗,引发了我作文教学之中的一些疑问。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的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学生厌作文、恨作文的现状依然很严重。在写作教学的探索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找到“源头活水”。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实际上忽略了兴趣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特别感兴趣、容易生发感慨的一些话题,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开拓思维,提高写作兴趣。例如我们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很有趣味的阅读中感受社会生活。学生在兴致勃勃的阅读中,往往心有感悟,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每到这时,喜欢写代替了讨厌写,写出的文章自然很有精神,就连批改作文都是一种享受。
  
  二、由点到面,从模仿入手,增强对行文技巧的感悟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历代名家成名之前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更何况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呢!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名篇很多,充分利用好课本篇章可使学生作文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边城》中对翠翠和爷爷等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抓住这点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来刻画本班的一个同学的生活特征。《祝福》的神态和环境描写,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焦点。同时有的放矢地加强写作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学生作文能力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这样的片段训练多到几百字,少到几十字,篇幅短小,写作容易,首先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再者学生对自己的同学非常熟悉,取材广泛,有话可说。写作完后及时批改,讲评,让学生自己朗读,写得好的和被写到的同学都很自豪,这无形之中又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兴趣。
  
  三、“我手写我口”,教学生写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感受
  
  作文是真实生活的表现,学生作文最终还要关注自己的生活。关键的是要抓住学生情感集聚的问题。爱好足球的同学可以抒写足球中的人生,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抒写音乐人生,每个同学都会有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多样感受,把这些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足可以形成一篇优美的文字。而这样的作文绝对胜于外表华丽、无病呻吟的文字。
  一位天生爱好京剧的学生曾经在作文中写出了真实的感人的自己,没有丝毫造作,浑然天成,获得学生好评。介绍经验时,他对大家说:“我不会写作文,没有经验,只因为这次作文的话题符合我的爱好,感到有话说。”
  
  四、消除思想内容的条条框框,取消作文不必要的限制
  
  平时学生的作文训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宽泛的条件,如果不是考试,大可不必限制学生作文的内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善的、恶的;吃的、喝的都应该是作文的内容。等写作兴趣激发起来,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甚至形成一定的文风之后,再进行严格要求,逐步规范思想内容,也来得及。
  一位同学说他也想认真学习,但是总是拒绝不了电脑和网络的诱惑。我告诉他,这很正常,谁不会有点诱惑呢?如果正确对待诱惑,诱惑反而会成为发展的动力。于是,我就问他:怎样才能抵制电脑和网络的诱惑呢?这个学生在作文本上用五张纸进行了思考。他最后说:网络的诱惑只能给我学习的动力,因为我找到了一生的方向,做一名优秀的电脑工程师。自此后,这个学生不但作文水平逐渐有了提高,就连学习态度也非常端正了。
  总之,经典的课文、多姿多彩的生活,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教师要引领着孩子走进课文,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一句话,就是让语文课与孩子心灵相通,让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很高……    一、语文教师要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
用双阀推挽式的P调节去控制差压铸造的液面加压过程,解决该控制上的系统惯性大、滞后严重等一些难题。不仅可简化调节过程、降低成本,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控制精度。
为降低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生产成本,以玉米秸秆和玉米粉不同配比筛选,并通过添加氮源、碳源等单因子试验及玉米秸秆、玉米粉、米糠、硫酸铵等4个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淡
小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以曲折起伏的情节、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叙写和深邃宏阔的思想内涵吸引着学生,最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发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在鉴赏力的培养还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鉴赏目标和要求显示了这一点:“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形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