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习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人类对大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当今科学家发明的许多东西,无一不是史无前例凭空想象的结果。没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电视电话,没有“嫦娥奔月”的想象,就没有人造卫星上天。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看图想象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在指導学生看懂图意后,让学生想象画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周围所处的环境,以静制动,进行合理想象,以此丰富画面的内容,补充画面的情节。
  1.想象人物的动作,让图中人物“动”起来
  图画中的人物是不动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一个动作,图中的这些姿势是再现人物动作连续性的最好依据。我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表象,紧扣画面上人物的姿势,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行动,让人物活起来。如教学《雪地里》这幅图,图中画了小明与小华两位小朋友打雪仗的情景。图上只有小明一个甩手动作,如何让小明“动”起来呢?我问:“小明在干什么?他是怎样‘打’的?”在学生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动作了,而是同学打雪仗时的活动场面,人物是运动着的。
  2.想象人物的心里,让图中人物“活起来”
  任何一位画家创作的作品,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中心,然而,画面本身是无法把人物内心活动直接反映出来的,可人们都能从图中体会出画家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结合图中人物的样子、神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活”起来。如,教学《送伞》这幅图,图上画了快下雨,小强手里拿着一把伞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口,老师正在里面批改作业。此时此刻,小强心里是百感交集的。为了让小强“活”起来,我提问:“小强站在办公室门口看见了什么?他会怎么想呢?”如今的小强给大家的印象再也不是一个平面人物形象了,而是一个爱戴老师、关心老师的思想、有感情的人。
  3.想象人物的语言,让图中人物“说”起来
  在图中,无论画面人物的感情色彩多么强烈,他(她)都是一个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说话的“无声”者。而声音语言是能体现人物性格、丰富画面内容的手段。这需要学生从积累的丰富表象中进行再造想象,把图中的无声者变为有声的可感受、可接触的人,让人物开口“说”。如教学《献给老师的礼物》这幅图,图上画了小红手里拿着一幅画着小白鸽的图画,对面的小林用手指着小红的画。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话镜头,应指导学生想象他俩会说些什么。我提问:“小红展开自己的小白鸽,在和谁说话?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小林会怎么回答?”这些言语都是小朋友平时的生活语言,亲切、朴实,把它们运用到说话中,妙趣横生,更富有感染力,人物形象有声有色。
  4.想象开头,让事情向前扩展
  一般来说,一幅图画显示的是一个关键情节,有其独立性,也有一定的跳跃性。在画面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往往没有表现出来,只有故事中的一个情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这幅图出发,引导想象开头,让事情向前发展。如教学《尊师爱生》这幅图,图上画了下雨天,老师在马路上为小红披雨衣,至于小红怎样会在下雨天没带雨具冒雨回家的,图上并没有反映出来。为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象,思索这种事情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推想出故事开头。我提问:小红为什么没带伞?她怎么冒雨回家呢?可见,通过想象事情的开头,扩展内容浑然一体,对叙述画面内容也有一个交代。
  5.想象细节,让事情变得鲜活
  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是鲜明的、生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所要反映的主旨,抓住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排列、重组,独立构思,创造出某种别出心裁的新形象。这些新形象点缀于学生看图说话中,让事情发展过程尤为鲜活。如教学《学游泳》这幅图,图中反映教师教游泳只有一个“托”的动作,表现学生学游泳只是两手向前伸,后脚伸直。难道在学游泳的过程中,只有这个动作吗?这就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具体想象是怎么教的?我提问:“老师是怎样教小丽的,请用上一些动作的词说一说?”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游泳的知识说说老师会向学生讲些什么?小丽听了,是不是试了一遍就成动了,她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老师又会怎样教?后来练得怎样?加上补充的细节后,情节起伏,思想更饱满。
  6.想象结尾,让事情向后延伸
  往往一个好的结尾能耐人寻味,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小鸭得救了》这幅图,图上画了小鸭子掉进坑中。小猴拿着一根细细的竹竿,小熊手里提着小水桶,大象把鼻子伸向坑中。从图上看,并没有反映小鸭子怎么被救出来的?而这正是故事的结尾。如何指引学生让故事向后延伸呢?我提问:“小猴子是怎样救小鸭子的?(他把竿伸进坑里,用竹竿把小鸭拉上来。)小鸭子一下子被拉上来了吗?为什么?(竹竿那么细那么滑小鸭子抓不住)小熊是怎么救小鸭子的?(他把满满的一桶水倒进坑里,让小鸭子浮上来。)小熊一下子能把小鸭子救上来吗?为什么?(小熊往坑里倒几桶水,可坑太深,小鸭子怎么也浮不上来。)大象会怎么救?(他把长长的鼻子伸进坑里。大象的鼻子真长啊,一直伸到坑底。一下就把小鸭卷上来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小猴、小熊、大象救小鸭子的办法那种最好,最合情合理?为什么?”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我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内,内容大多机械抄记、重复套用,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这种恶果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初中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方式,通过自主性作业、人文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趣味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及想象型作业,还语文作业以活力,使之焕发无穷魅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语文教学 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既不是个人独立的阅读行为,又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本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与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立信息通道,进行信息沟通,产生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在这三者中,学生的自主实践、读书探究是阅读的中心。对于构建新的自主读书实践过程,我试举如下实践课例。  —、让文本“开口说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隨着大众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普通话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注重发音标准、感情表达的培养。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仍然不够重视。本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朗读训练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朗读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其中学生的朗读环节是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
摘 要: 文章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法制教育内容;指导课外阅读,丰富法制知识;开展语文活动,实践法制内容。  关键词: 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途径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和成长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期是决定青少年一生的关键期。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德行符合社会要求,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普遍认可,获得幸福。这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法制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法
摘 要: 在閱读中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其感悟人间真情,吐露真实感受;阅读内容的选择应有浅入深,同时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情感因素 阅读内容 阅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不渝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摘 要: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尺码,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好的课堂练习要目标明确,抓住重点;题目新颖,力求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适当,练习适量;兼顾课余实践,得益于课外,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让老师教得轻松自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练习 设计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摘 要: 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艺术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出发,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强化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优秀、合理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方法上作出有重大转变,教师要针对创新教育及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演示仪、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电脑等设备辅助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要把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素质结合起来。对于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应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