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画面”,品悟细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aaaa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第十册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记叙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样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的爱。特别是文章第9小节病房中那温馨的一幕特别感人,爸爸紧握的双手、妈妈恬静的微笑、温暖的阳光、淡淡的花香无不浸润着生命的芬芳与光泽,传递着爱的讯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脉搏,深入领悟文章抓住细节、文脉前后相承等表情达意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准确与凝练。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课文第9小节及课文插图
  这幅静谧美好的图画,把感人的细节聚集在了一起,如果你是一个摄影师,你想给画面中的哪个细节来一个特写?
  赏析:“细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转变角色,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摄影师的身份去捕捉镜头,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细节阅读文本的方法,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导到文本描写的细节中来,使细节成为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角色的转换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兴致盎然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中。
  <紧握的手>
  我们先将目光聚焦到爸爸紧握的手上。
  大屏幕出示句子: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请你读一读)
  1.爸爸睡的姿势和我们平常有哪些不同?
  2.如果让你这么睡一整夜,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种滋味真不好受。课文中有没有地方让你感受到爸爸一夜没睡好?
  (睡眼蒙眬、布满血丝的眼睛、打哈欠)
  3.这一整夜啊,爸爸就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他仿佛用心在对妈妈说着什么。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夜深了,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看着妈妈因生病而憔悴的脸,握着妈妈因操劳而粗糙的手,默默地想:“映儿她妈,……”)
  然而,爸爸什么也没有说,这满满的爱就藏在爸爸紧握的双手中了。来,我们再读这一句,体会“紧握”的深情。
  赏析:爸爸紧握的双手中浓缩了爸爸对妈妈深沉的爱,教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聚焦这一细节细细品味,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想一想爸爸这样睡会有怎样的感觉,换位体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这一点辐射下文,到下文中找找爸爸一夜没睡好的表现,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文脉的自然连贯,前后相承,掌握联系上下文阅读的读书方法。最后再让学生想象说话,化无声的爱为有声的语言,丰富文本内涵,使爸爸对妈妈的爱在学生的语言中得以固化、充实、有声化、有形化,同时在说话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恬静的微笑>
  1.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
  你是从妈妈说的话里知道的,请你读一读妈妈说的话。
  这样朴实的话,爸爸不也说过吗?
  大屏幕出示:“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轻轻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轻轻拨动了你的心弦?
  2.一夜没睡好,妈妈嘴角为什么还挂着恬静的微笑呢?
  妈妈睡在爸爸的爱里,心里是幸福的。还因为什么?
  (能让心爱的人睡个好觉,也是幸福的。)
  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
  3.让我们再回到那充满爱的病房,齐读第9小节。
  赏析: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是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上的高级目标。换言之,我们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除了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不仅要交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的内心以信心、力量和方向,丰盈孩子的心灵、丰润孩子的生命。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围绕“妈妈的脸上为什么会挂着恬静的微笑”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学生从一开始仅仅认为妈妈的笑是因为感受到爸爸的爱,到后来认识到能让爸爸睡个好觉也让妈妈感到幸福,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地总结:“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这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不断升华,对爱的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初升的阳光>
  除了映子,还有谁也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探”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射、照……)
  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探”让我们感觉阳光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慈祥的老人……)
  真的是阳光有了人的感情吗?
  是作者的感情藏在阳光里了!这时候的景蕴含着情,这就是借景抒情。
  2.(出示第9小节文字、插图,播放音乐)因为爱,爸爸即使在梦中也不会松开妈妈的手;因为爱,妈妈的微笑才会如此恬静而幸福。爱使这个画面格外温馨,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谁来读?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让我们带着心灵的触动再读这段文字,学生齐读。
  赏析:“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探”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阳光的轻柔与温和,教者通过替换练习,在对比、交流、琢磨、发现中激活学生思维,使阳光具象化,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使阳光这一意象趋于立体和丰满,让学生更接近语言的真象;教师的小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话总结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未曾感受或感受不深的东西。
  学到这里,你怎么理解课文中说的“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师总结:是啊,爸爸紧握的双手、妈妈恬静的微笑,因为有了爱的滋润,都好像散发出茉莉的芬芳、闪耀着太阳的光泽,这就是弥漫在我们生命中的芬芳与光泽。
  赏析:“生命的芬芳与光泽”对学生来说是个理解上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即使能意会也很难言传,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回避难点,在前面对体现爸爸妈妈之间爱的细节的品味和揣摩之后,教师适时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的延伸既基于文本又服务于文本,使文本情感因素得以充分挖掘和展示,至此,难点得以突破。
其他文献
摘要: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是寻找一种普遍的至上的道德法则,相关的理论延展分为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三个维度,这种先验论的伦理学遭到了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穆勒无情的批判,认为这种先验存在于人心目中的道德律无法起到规范人行为的有效作用,反而有可能陷入全人类的道德危机,穆勒主张以“最大幸福原理”核心的道德观。那么,当这两位重量级伦理学家的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少火花呢?  关键词
常读低年级孩子的作文,就会发现一种语病,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尤其常见。那就是写人物语言或对话时,学生往往只会把“你说”“我说”“他说”放在引用人物语言前面作提示,而且不懂得对话应该分段写。于是,有时整篇文章都是这样“某某”说对“某某”说一说到底,不仅读来无味,眼睛看着也很累。虽然语感会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中自然地慢慢形成,但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起步阶段的孩子,掌握一定的写作规范,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
【摘要】课前预习是教师们经常安排学生开展的一项任务,而任务完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敷衍了事地将书本浏览一下,略知一二即可,或是直接将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通过网上查阅得到结论。显然,这样的预习方式和结果有悖于老师布置、开展预习任务的初衷,不仅无效反而变相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事与愿违。可是。如何才能让课前预习落地生根,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应该对“预习”概念重新认识、思考和定
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9-0035-01  最近50年,由于高强度的遗传选择和营养方案的强化,肉鸡的生长速度取得了显著提高。快速生长对肌肉骨骼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这会导致运动损伤以及跛行。  跛行会降低动物的健康水平,并且会因为生长不良、死淘增加、胴体废弃增多以及屠宰时评分降级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  跛行的病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理解各种不同
摘 要 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经济驱动战略刺激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政府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同时,深化双向并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时代主题悄然由“和平与发展”转向“改革与创新”,以上三大变化构成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整体背景。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级工程师人才的摇篮,在新形势下同时肩负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两大新职能,是部分中下游研究型大学转型、应用型
缘起——咬定复述不放松  接到区域语文主题研讨活动的通知,我心中忐忑地申请上一堂课。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自己想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样的活动对年轻的我来之不易。  课堂练习设计,简单吗?似乎很简单。不简单吗?练什么,怎么练,练的时机,练的引导,都需要我们去把握,这就让人困惑了。带着这样简单和不简单的冲动,我选择了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反反复复地读,一字一句地读,神奇、丰富、
【摘要】以素养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过程,它还包括促进主体情感发展的意义。以此看“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唤醒经验、激活经验、丰富经验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与策略选择的依据。教学中,回归生活,借助与生活“联接”;运用经验,自主解释理解“吨”的基本含义则是基本路径。  【关键词】素养发展 数学活动 吨的认识 经验  关于学习,《辞海》有两个解释:“①学,效;习,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
翁弗勒附近有一个农场,画家们经常聚集在这里。这是在1867年,莫奈创作第一个雪景系列的最后一幅画。这幅画也许是莫奈1872年在别处创作的,可无论是这幅画的风格还是格调都非常接近翁弗勒派。  真正的大自然派画家有两大特点:一是他们喜欢孤独,二是他们愿意忍受艰苦的环境。莫奈喜欢孤独,艰苦的自然环境磨练出执著的狩猎者和渔夫,也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大自然诠释者。55岁时的莫奈在寒冷的冬日,或是工作在挪威的郊外
入选理由 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世界职教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我国召开,是我国向世界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学习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重要平台,大会通过的《上海共识》作为深刻影响未来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理念和行动的纲领性文献,将和会议一道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事件回放 2012年5月14日,第三届
摘要:《河湾》作为后殖民主义的杰作之一,想传递出什么样的情感一直是众人研究的重点。对于殖民地国家而言,最大的噩梦已经不在于曾被殖民,而在于殖民期结束后仍久久找不到自我,甚至是在无意义的模仿中周而复始,停滞不前。《河湾》就展现了这样的一个非洲小镇,表达出作者对殖民地命运的悲哀与无奈。  关键词:“圆”;无意义循环;停滞不前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