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精彩绽放.
  一、在新授知识尝试时组织小组合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在教“三位数加法运算”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347 256,再让他们用简图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1)先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和合起来;(2)把256分成200,50和6,再算347 200 50 6;(3)把347分成300,40和7,再算256 300 40 7.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游戏来创设情景:首先是请两名学生从讲台的两边各拿一物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至相遇交换物品的全过程,使运动过程由静变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相背”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这种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从心底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在教学难点解决时组织小组合作
  对于学习的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解法,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而且学生的记忆也不会太深刻. 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教有余数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 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们,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 (然后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个小组的糖果数量均不相同. )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三名同学当客人,一名同学分糖果. 之后,让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 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 然后我再进行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个人了. ”在分糖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动手分配,并且研究分得的结果,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在探究多种答案时组织小组合作
  每一名学生身上都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能,在教学时,能放手就得放手,要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有些数学问题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回答全面,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每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互相启发,可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快速生成.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在3,5,7,( ),( ),( )后面的括号里填数,使这些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发现、疑惑、讨论中得到了启发,找到了规律,这样就学到了知识. 可以在括号里依次填入9,11,13,使这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2;还可在括号里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学生在和谐的讨论氛围中,激发了参与学习的欲望,学会了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使他们尝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四、在创设开放课堂时组织小组合作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新理念要求创设开放性的课堂. 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法. 当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和从不同纬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拓展解题思路,对出现的各种方法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在“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永辉纸箱厂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硬纸箱,要求能装24个棱长一分米的小正方体纸盒,你能设计出最佳的方案吗?”老师先让学生独立设计3分钟,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经过小组之间的评比,就找出了最佳的方案.
  五、在整理归纳知识时组织小组合作
  对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整理复习时,应该有别于新授课和复习课.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要领,进行生生、师生合作,应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每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在讨论中学会思辨. 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提纲或图形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规律整理出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安排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有别于其他知识的传授,强调突出思维的训练,培养良好思维习惯,逐步达到一定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一、课前思考  1. 教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旨在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学会应用这种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人很欣赏,他们将这句话译成英语就是:“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 time.”看来他们是读懂了——前者只能使人一日受益,后者却能使人一生受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的教材中增设了“解决问题策略”这一大板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调控与反思,从而形成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感觉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就题论题”, 过分注重解题的结果,忽视了策略的形成. 教师马不停蹄地罗列各类题型,学生埋头苦干于题海之中,学生只会解决做过的类似问题,一旦碰到更
2010年3月19日,舟山、嘉兴、绍兴、湖州、衡州五地市数学高考复习研讨会在衢州高级中学举行,五地市的数学教研员及高三数学教师近36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紧紧围绕“高考数学创新题的命题特点与导向”这一主题,由教学观摩和专家讲座两个部分组成19日上午,该校贾林义老师为研讨会奉上了一堂颇受好评的教学观摩课,随后,五地市教师代表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就高考数学命题特点与导向、备考信息等做了畅所欲言的交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数学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 然而,对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促进学生发展,大部分教师关注的并不多. 教师往往使用现成
【摘要】 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个别教师将教学情境仅仅设置在有趣的层面,而忽略了对教学情境本身的思考,反而对教学的开展起了阻碍作用. 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将数学知识的内涵与数学的探索性结合起来.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一、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创设问题
课堂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提升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在当前实施新的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圆满顺畅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落实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精心预设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  课前的精心准备,可让课堂活动有章可循,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
【摘要】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学科,但由于数学课堂往往较为枯燥乏味,这使得好动、好奇心重的小学生难以投入. 新课导入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习氛围的关键. 如何在新课导入中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目光,调动学生思维成为了教师们头疼的问题. 本文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数学课程,对四种课程导入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摘要】 所谓空灵的美丽就是让教师教得灵巧,学生学得灵动. 在数学课中要想有效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牵引,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细心挖掘、相机引导,从而正确指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兴趣、观念,让数学教学也能充满人性,充满感情.  【关键词】 空灵的美丽;尊重;探索;思想;人文  空灵,从美学的角度讲,是一种意境,一种空旷辽远的灵动空间,如同庄子说的“無极之境”. 数学的空灵之境,应该是一种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