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觉阅读能力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的奠基石,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文章提出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抓阅读数量与质量、实现自主合作、掌握积累的方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自觉阅读 能力培养
自觉阅读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为基础,以自己的内在需求为核心,自觉确定阅读目标,自觉选择阅读内容,主动探求阅读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以获得主体充分发展为目标的阅读学习。激励学生自觉阅读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独特的价值。为此,我们营造读书环境、丰富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力求使学生形成为成长奠定基础的自觉阅读能力。
一、抓兴趣,促习惯,为“自觉阅读”扎深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感,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成长的养料。
1.在自主选择中培养热情。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当然就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中,甚至废寝忘食。在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阅读材料,精读或略读,多读或少读,部分读或全部读。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
2.通过课内阅读延伸热情。依托教材可以为身心尚幼的小学生搭建大量阅读的阶梯,架起泛观博取的桥梁,学生可以从纵向或横向上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为课外阅读奠基,又加大阅读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书籍成为学生的人生伴侣,提升生命意义和精神境界。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链接起来,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扩大到有益于学生语言、语感、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并为学生开发阅读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3.在聆听互动中保持热情。“亲近少年作家”:学生列出最喜欢的少儿作家,用同龄作家的故事、著作中同龄人物的故事激励自我……“走近著名作家”:金波、曹文轩、郑渊洁等著名作家也来到孩子们身边。曹文轩先生曾以“一本好书,是一轮太阳,许多好书就是灿烂千阳”激励学生与书为友。让孩子们走近大师,聆听大师,享受生命自由拔节的甘霖……“讲述读书人自己的故事”: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畅谈阅读心得。读书交流陶冶了学生性情,品味精妙处,忍不住拍案叫绝;读至伤心处,止不住潸然泪下……在书籍的情感河流中,时悲时喜时怒时哀,这样的时候,生命的小船驶愈行愈远,常常让读者沉醉不知归路。
4.在习惯养成中延续热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则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抓数量,求质量,为“自觉阅读”茂枝叶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总量是145万字。各学段分别是5、40、100万字。每学段课外阅读量的安排是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相匹配的。第一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宜与巩固识字相融合,奠定阅读基础。学生平均每天读150个字左右即可达到5万字的课外阅读目标,这150个字就是一篇简单的诗歌、寓言或童话的字数,达到阅读量并不难,多数学生可以超过这样的阅读要求。中、高年级的评价阅读量逐步增大,40万字、100万字的课外阅读目标,中年级每学期读一本书、高年级每学期读两本书即可达标。时间安排上可以平时以读短章为主,假期与读中长篇、读整本书结合。评价的阅读目标可分为上、下限。下限目标要求人人都能达到,上限目标鼓励学生超越。贴合学生实际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为学生成长茂枝繁叶。
读书活动多。全校每年为读书开设不同层次的活动:①班级内上好每周的阅读指导课,开好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展示会,总结交流读书体会和心得;②年级内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活动,如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等;③学校通过赛诗会、课本剧表演、读书征文、优秀诗文诵读展示、百科知识竞赛等集中活动,展示读书成果,评选书香个人、书香班级,总结推广阅读经验。
读书平台多。学校每周在百草亭电视台、广播台、《百草亭》报上开办“阅读小向导”“读书新星”“最酷书虫”“双语阅读天地”等栏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各具特色,文学社的“读书party”清新活泼,“少儿书室”的“读书俱乐部”总是人很多。
三、抓自主,促合作,为“自觉阅读”烙印记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组建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开竞赛,等等。
发挥阅读小组的功能。如“文学社”“书友会”“阅读组”等,学生自己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发挥书香家庭的功能。家长和教师自己爱书,多读书,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耳濡目染,时间一长,学生皆被感染。倡导亲子共读,尤其是低年级,要求父母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共读书,同成长。
发挥书香校园的功能。面向全体,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其他同学看到课外阅读成功者的成果,提高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整体的阅读水平。
在教师、家长、同学的合作共读,实现经验共享的同时,把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公之于众”,最大限度地凸显思维的碰撞和振荡,合作中大家把问题越讲越明,把困惑越说越少。从“要你读”到“我们一起读”,阅读共同体的关注影响能促进学生自发自愿阅读。
四、学积累,会方法,为“自觉阅读”提效率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大量的课外阅读是积累的过程。积累需要长期努力,非一蹴而就之事。大量的阅读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直觉领悟能力,即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学生碰到喜欢的文字,会反复玩味、体会、揣摩,这是语感形成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积累的终极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在阅读过程中,碰到自己喜欢的字、词语、句子时,要让学生考虑这个字、词语、句子用在什么语境中、什么情况下可以起到一语惊人的作用,能否仿写一段这样话,可不可以从中仿出新意。学生将自己心得体会表达出来,无疑可起到提高表达能力的作用。这样,儿童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挖掘,课外阅读的功效得到了提升。教师适时搭建倾吐的桥梁,强化运用,促进读写迁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享受课外阅读的成功体验,培养积极心态,形成良好态度、积极情感、坚定信心及美好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阅读指导:①阅读前判别书的不同种类,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阅读目的。②在阅读过程中提供阅读方法,如以点带面法、分类阅读法、迁移法、角色体验法等,为学生的认知、理解、吸收和鉴赏阅读架设桥梁;即时和学生讨论学生读书日志上记载的最近读的书,确定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阅读,阅读时有什么收获,遇到了什么困难;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书目、阅读时间管理、阅读态度等情况。③展示阅读成果,学生可以提供阅读日志中自己记录的阅读的时间、进度或感悟,书中人物竞猜、书中情节描述、科学现象释疑、情景表演猜历史事件、讲故事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学生是否阅读、阅读面宽窄的有效形式。这样为其积极主动阅读架设桥梁,激发强烈的动机,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同时,蓄积起新一轮的读书热情与经验,使其持之以恒。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进行学习,并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态度,阅读必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自觉阅读 能力培养
自觉阅读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为基础,以自己的内在需求为核心,自觉确定阅读目标,自觉选择阅读内容,主动探求阅读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以获得主体充分发展为目标的阅读学习。激励学生自觉阅读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独特的价值。为此,我们营造读书环境、丰富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力求使学生形成为成长奠定基础的自觉阅读能力。
一、抓兴趣,促习惯,为“自觉阅读”扎深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感,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成长的养料。
1.在自主选择中培养热情。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当然就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中,甚至废寝忘食。在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阅读材料,精读或略读,多读或少读,部分读或全部读。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
2.通过课内阅读延伸热情。依托教材可以为身心尚幼的小学生搭建大量阅读的阶梯,架起泛观博取的桥梁,学生可以从纵向或横向上寻找同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为课外阅读奠基,又加大阅读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书籍成为学生的人生伴侣,提升生命意义和精神境界。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链接起来,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扩大到有益于学生语言、语感、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并为学生开发阅读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3.在聆听互动中保持热情。“亲近少年作家”:学生列出最喜欢的少儿作家,用同龄作家的故事、著作中同龄人物的故事激励自我……“走近著名作家”:金波、曹文轩、郑渊洁等著名作家也来到孩子们身边。曹文轩先生曾以“一本好书,是一轮太阳,许多好书就是灿烂千阳”激励学生与书为友。让孩子们走近大师,聆听大师,享受生命自由拔节的甘霖……“讲述读书人自己的故事”: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畅谈阅读心得。读书交流陶冶了学生性情,品味精妙处,忍不住拍案叫绝;读至伤心处,止不住潸然泪下……在书籍的情感河流中,时悲时喜时怒时哀,这样的时候,生命的小船驶愈行愈远,常常让读者沉醉不知归路。
4.在习惯养成中延续热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则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抓数量,求质量,为“自觉阅读”茂枝叶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总量是145万字。各学段分别是5、40、100万字。每学段课外阅读量的安排是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相匹配的。第一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宜与巩固识字相融合,奠定阅读基础。学生平均每天读150个字左右即可达到5万字的课外阅读目标,这150个字就是一篇简单的诗歌、寓言或童话的字数,达到阅读量并不难,多数学生可以超过这样的阅读要求。中、高年级的评价阅读量逐步增大,40万字、100万字的课外阅读目标,中年级每学期读一本书、高年级每学期读两本书即可达标。时间安排上可以平时以读短章为主,假期与读中长篇、读整本书结合。评价的阅读目标可分为上、下限。下限目标要求人人都能达到,上限目标鼓励学生超越。贴合学生实际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为学生成长茂枝繁叶。
读书活动多。全校每年为读书开设不同层次的活动:①班级内上好每周的阅读指导课,开好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展示会,总结交流读书体会和心得;②年级内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活动,如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等;③学校通过赛诗会、课本剧表演、读书征文、优秀诗文诵读展示、百科知识竞赛等集中活动,展示读书成果,评选书香个人、书香班级,总结推广阅读经验。
读书平台多。学校每周在百草亭电视台、广播台、《百草亭》报上开办“阅读小向导”“读书新星”“最酷书虫”“双语阅读天地”等栏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各具特色,文学社的“读书party”清新活泼,“少儿书室”的“读书俱乐部”总是人很多。
三、抓自主,促合作,为“自觉阅读”烙印记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组建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展开竞赛,等等。
发挥阅读小组的功能。如“文学社”“书友会”“阅读组”等,学生自己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发挥书香家庭的功能。家长和教师自己爱书,多读书,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耳濡目染,时间一长,学生皆被感染。倡导亲子共读,尤其是低年级,要求父母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共读书,同成长。
发挥书香校园的功能。面向全体,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其他同学看到课外阅读成功者的成果,提高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整体的阅读水平。
在教师、家长、同学的合作共读,实现经验共享的同时,把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公之于众”,最大限度地凸显思维的碰撞和振荡,合作中大家把问题越讲越明,把困惑越说越少。从“要你读”到“我们一起读”,阅读共同体的关注影响能促进学生自发自愿阅读。
四、学积累,会方法,为“自觉阅读”提效率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大量的课外阅读是积累的过程。积累需要长期努力,非一蹴而就之事。大量的阅读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直觉领悟能力,即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学生碰到喜欢的文字,会反复玩味、体会、揣摩,这是语感形成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积累的终极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在阅读过程中,碰到自己喜欢的字、词语、句子时,要让学生考虑这个字、词语、句子用在什么语境中、什么情况下可以起到一语惊人的作用,能否仿写一段这样话,可不可以从中仿出新意。学生将自己心得体会表达出来,无疑可起到提高表达能力的作用。这样,儿童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挖掘,课外阅读的功效得到了提升。教师适时搭建倾吐的桥梁,强化运用,促进读写迁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享受课外阅读的成功体验,培养积极心态,形成良好态度、积极情感、坚定信心及美好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阅读指导:①阅读前判别书的不同种类,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阅读目的。②在阅读过程中提供阅读方法,如以点带面法、分类阅读法、迁移法、角色体验法等,为学生的认知、理解、吸收和鉴赏阅读架设桥梁;即时和学生讨论学生读书日志上记载的最近读的书,确定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阅读,阅读时有什么收获,遇到了什么困难;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书目、阅读时间管理、阅读态度等情况。③展示阅读成果,学生可以提供阅读日志中自己记录的阅读的时间、进度或感悟,书中人物竞猜、书中情节描述、科学现象释疑、情景表演猜历史事件、讲故事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学生是否阅读、阅读面宽窄的有效形式。这样为其积极主动阅读架设桥梁,激发强烈的动机,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同时,蓄积起新一轮的读书热情与经验,使其持之以恒。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进行学习,并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态度,阅读必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