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言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以言语感知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并作为准备阶段,然后进入言语解码的心理的语义重建过程。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受话人对言语的理解与发话人发出的言语内容、思想与意图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受话人对言语的理解要受到语言系统、言语环境、思想维度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发生表达与知悟的偏离甚至是完全背离的现象。
关键词:言语;理解;发话人;受话人
所谓言语交际,就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与知悟,即调动各种交际手段(包括语言手段)创造一个表达与知悟的空间,发话人利用这个空间表达,受话人利用这个空间知悟,从而完成人类信息的交流与交换。而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就在于人们所感知的对象是同一个外部世界,再加上感知器官和感知方式具有相似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所构建的内部世界结构的相似性与一致性,从而为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可能。虽然有了这个基础,但要想顺利地进行交际,还是远远不够的。言语交际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其中受话人对言语的理解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言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受话人先经过听觉器官的语言接收与辨认的生理过程,再转入对语句意义的了解和对发话人交际意图明确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所谓言语的理解就是受话人在接收到(听到或读到)发话人发来的信息语码(语音或文字)后,通过大脑的语言信息解码器,对信息语码进行参照对比,从而了解传来的语码的意义、所指和整体内容,即对发话人的话语(言语作品)有了认识。[1]当受话人的认识与发话人发出的言语内容、思想与意图达到一致时,这便是正确的言语理解;如果不一致或没有认同,这便是错误的理解。
言语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话语的辨认、分析和语义建立与认知的过程。在言语交际中,首先,发话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说出一句句的话语,此时的话语知识只是一些语音的组合,没有任何意义。然后,语音声波通过空气,传到受话人那里,这时受话人所接收到的并不是一个个完整的句子,而只是发话人发出的一连串的语音。当这些语音辗转进入受话人的大脑后,便转化为电化学脉冲,沿着听觉神经纤维传输到大脑的言语听觉中枢。这一阶段是语音信号的生理感知阶段,是一种纯生理性的运动。此时,语音信号在受话人的头脑中还没有与语义联系起来,还谈不到对话语的理解。话语的理解要到语音信号传到言语听觉中枢以后才真正开始。真正的言语理解是在受话人的头脑中建立起意义开始的,即接收来的语音信号唤起受话人头脑中的与之相关的内容,然后把这些语音信号分别填充进去不同的意义,并且把它们联结成一段一段的整体,即一句句的话语,赋予话语中个别信号即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使话语的意义成为一个整体,于是就理解了发话人所说的言语的意义了。[2]
语义的建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人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当这些信息进入人的内部世界后转化为生物电脉冲以及一些和生物电脉冲相关的化学物质储存在大脑中。另外,人经过长时间的语言习得(非自觉习得和自觉习得),将外部世界在人脑中形成的印象与语音、字形联系起来,即存储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符号——词和短语,同时也存储了词和短语的组合规则,即语法规律。语言符号在人脑中存储时,是将语言符号的形式(语音或字形)与语言符号所含有的意义和所指称对象在人脑中的印象整和在一起存储起来。[3]当人们不在交际的状态中或者不思考的时候,这些语言符号就处在一种休眠状态,以一些化学物质的形式潜存在人脑一定部位的细胞中,而当同别人交际,接收到信息语码时,这些休眠状态的语言符号,便被这些信号激活了,唤起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受话人大脑里存储有“yún”(在空气中悬浮的由水滴、水晶聚集形成的物体),“zhuōzi”(一种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以及包含有语法规律在内的短语和句子,如“guāfēngle”(刮风了)这一类的语言符号,当发话人发出“yún”、“zhuōzi”以及“guāfēngle”等语音符号,这时这些语音符号已经同语义脱离了,而在发话人进行言语编码时,它们是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只是在发话以后的传递过程中,语义脱离了,所以当声音传到受话人的大脑言语听觉中枢时,只是语音信号,需要重建语义才能理解,由于言语交际是信息的交换、思想的交流,语音信号只是载体,惟有依靠语义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那么受话人接收到语音信号后是怎样重建起语义的呢?关键是受话人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符号同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相对照,以原存储的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部分为参照系或对比相,当传来的信号与原信号对照之后,二者的模型相同,比如说“yún”、“zhuōzi”、“guāfēngle”,那么受话人便将自己原存储的语言符号的语义和对指称对象的印象移植或填充到传来的语音信号中去,使传来的语音信号“yún”具有了“在空气中悬浮的由水滴、水晶聚集形成的物体”的语义,“zhuōzi”具有了“一种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的语义,同样“guāfēngle”具有了“刮风了”的语义……于是传递到受话人大脑听觉中枢的语音信号便具有了语义的内容,也就是说语义获得了重建。受话人便根据重建的语义,去理解发话人传来的信息和思想,了解发话人的言语交际的意图。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话人编码时具有的、在传递中暂时脱离的语义与受话人接到的语音信号时重建的语义,二者是一致的。二者一致的基础是交际双方掌握与使用同一语言系统和人类所构建的内部世界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这些都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受话人重建的语义与发话人言语编码时赋予语音信号的语义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同一社会集团中的成员日常社会交往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虽然具有全民普遍性,但是社会集团中的个人在知识、文化各方面是有差异的,因而每个人头脑中所建立和掌握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多少个大小不等的相似形,即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和基本系统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非本质的差异,如词汇量的多少不同,语言符号系统的大小规模不同等等。另一方面,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都会借助语义联想去理解对方的表达意图。虽然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思维习惯造成了共同的联想机制,形成了语义联想的趋同性,但是,言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言语环境和思想维度的影响,因而同样的话语形式,在不同的言语环境,对于不同的受话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做出不同的理解。[4]因为在言语交际中,语言虽然是构成表达和知悟空间的重要手段,但还要受言语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小到上下文,大到言语表达和知悟时的社会、时代、地点、场合、时间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了言语交际双方的经历、身份、性别、年龄等等都会对表达和知悟空间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意义的表达与知悟。例如,对小学生讲高等数学,对纺织工人讲炼钢技术等,多数情况下是达不到言语理解的。这是因为多数的交际特别是日常生活的交际,一致性是主要的,掩蔽了差异性,就产生了正确的言语理解,双方之间的信息和思想就得到了沟通,但有时由于语境的作用,言语的理解便不能全部实现或不能实现,造成“不解”或“误解”。而且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当时的思想情绪、知觉感受、思维状况、发话人的意谓能力和受话人的意悟能力的不同,也会对言语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交际是一个交际双方的动态过程,说话人虽然是信息的发出者,但受话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主体,受话人在接受发话人的信息时会产生某种位移与变形。因而表达与知悟固然会重合,但同时也会产生某种表达与知悟的偏离,甚至是表达与知悟的完全背离。例如,如果说话人并没有引起受话人的注意,那么就会对说话人的话语毫无反应或者是所问非所答。而且受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语音信号后还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联想,这直接影响到言语理解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所以同样的话语形式,同样的言语环境,受话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焦点来领略不同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意悟。[5]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要想获得正确的言语理解,就受话人而言,在接受话语信息时绝不能消极地充当信息的接受者,而要充分利用各种语境因素对发话人所提供的话语信息进行处理和补叙,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因素,获得发话人想要传递的全部信息,以便使言语表达的最佳效果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孙维张.论言语的理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23—24.
[3]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30.
[4]罗渊.话语接受中语义联想的趋同性和差异性[J].邵阳学院学报,2002(1):117—118.
[5]唐军.话语语境与语码的认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3):96—97.
关键词:言语;理解;发话人;受话人
所谓言语交际,就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与知悟,即调动各种交际手段(包括语言手段)创造一个表达与知悟的空间,发话人利用这个空间表达,受话人利用这个空间知悟,从而完成人类信息的交流与交换。而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就在于人们所感知的对象是同一个外部世界,再加上感知器官和感知方式具有相似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所构建的内部世界结构的相似性与一致性,从而为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可能。虽然有了这个基础,但要想顺利地进行交际,还是远远不够的。言语交际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其中受话人对言语的理解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言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受话人先经过听觉器官的语言接收与辨认的生理过程,再转入对语句意义的了解和对发话人交际意图明确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所谓言语的理解就是受话人在接收到(听到或读到)发话人发来的信息语码(语音或文字)后,通过大脑的语言信息解码器,对信息语码进行参照对比,从而了解传来的语码的意义、所指和整体内容,即对发话人的话语(言语作品)有了认识。[1]当受话人的认识与发话人发出的言语内容、思想与意图达到一致时,这便是正确的言语理解;如果不一致或没有认同,这便是错误的理解。
言语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话语的辨认、分析和语义建立与认知的过程。在言语交际中,首先,发话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说出一句句的话语,此时的话语知识只是一些语音的组合,没有任何意义。然后,语音声波通过空气,传到受话人那里,这时受话人所接收到的并不是一个个完整的句子,而只是发话人发出的一连串的语音。当这些语音辗转进入受话人的大脑后,便转化为电化学脉冲,沿着听觉神经纤维传输到大脑的言语听觉中枢。这一阶段是语音信号的生理感知阶段,是一种纯生理性的运动。此时,语音信号在受话人的头脑中还没有与语义联系起来,还谈不到对话语的理解。话语的理解要到语音信号传到言语听觉中枢以后才真正开始。真正的言语理解是在受话人的头脑中建立起意义开始的,即接收来的语音信号唤起受话人头脑中的与之相关的内容,然后把这些语音信号分别填充进去不同的意义,并且把它们联结成一段一段的整体,即一句句的话语,赋予话语中个别信号即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使话语的意义成为一个整体,于是就理解了发话人所说的言语的意义了。[2]
语义的建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人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当这些信息进入人的内部世界后转化为生物电脉冲以及一些和生物电脉冲相关的化学物质储存在大脑中。另外,人经过长时间的语言习得(非自觉习得和自觉习得),将外部世界在人脑中形成的印象与语音、字形联系起来,即存储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符号——词和短语,同时也存储了词和短语的组合规则,即语法规律。语言符号在人脑中存储时,是将语言符号的形式(语音或字形)与语言符号所含有的意义和所指称对象在人脑中的印象整和在一起存储起来。[3]当人们不在交际的状态中或者不思考的时候,这些语言符号就处在一种休眠状态,以一些化学物质的形式潜存在人脑一定部位的细胞中,而当同别人交际,接收到信息语码时,这些休眠状态的语言符号,便被这些信号激活了,唤起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受话人大脑里存储有“yún”(在空气中悬浮的由水滴、水晶聚集形成的物体),“zhuōzi”(一种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以及包含有语法规律在内的短语和句子,如“guāfēngle”(刮风了)这一类的语言符号,当发话人发出“yún”、“zhuōzi”以及“guāfēngle”等语音符号,这时这些语音符号已经同语义脱离了,而在发话人进行言语编码时,它们是同语义结合在一起的,只是在发话以后的传递过程中,语义脱离了,所以当声音传到受话人的大脑言语听觉中枢时,只是语音信号,需要重建语义才能理解,由于言语交际是信息的交换、思想的交流,语音信号只是载体,惟有依靠语义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那么受话人接收到语音信号后是怎样重建起语义的呢?关键是受话人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符号同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相对照,以原存储的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部分为参照系或对比相,当传来的信号与原信号对照之后,二者的模型相同,比如说“yún”、“zhuōzi”、“guāfēngle”,那么受话人便将自己原存储的语言符号的语义和对指称对象的印象移植或填充到传来的语音信号中去,使传来的语音信号“yún”具有了“在空气中悬浮的由水滴、水晶聚集形成的物体”的语义,“zhuōzi”具有了“一种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的语义,同样“guāfēngle”具有了“刮风了”的语义……于是传递到受话人大脑听觉中枢的语音信号便具有了语义的内容,也就是说语义获得了重建。受话人便根据重建的语义,去理解发话人传来的信息和思想,了解发话人的言语交际的意图。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话人编码时具有的、在传递中暂时脱离的语义与受话人接到的语音信号时重建的语义,二者是一致的。二者一致的基础是交际双方掌握与使用同一语言系统和人类所构建的内部世界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这些都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受话人重建的语义与发话人言语编码时赋予语音信号的语义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同一社会集团中的成员日常社会交往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虽然具有全民普遍性,但是社会集团中的个人在知识、文化各方面是有差异的,因而每个人头脑中所建立和掌握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多少个大小不等的相似形,即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和基本系统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非本质的差异,如词汇量的多少不同,语言符号系统的大小规模不同等等。另一方面,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都会借助语义联想去理解对方的表达意图。虽然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思维习惯造成了共同的联想机制,形成了语义联想的趋同性,但是,言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言语环境和思想维度的影响,因而同样的话语形式,在不同的言语环境,对于不同的受话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做出不同的理解。[4]因为在言语交际中,语言虽然是构成表达和知悟空间的重要手段,但还要受言语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小到上下文,大到言语表达和知悟时的社会、时代、地点、场合、时间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了言语交际双方的经历、身份、性别、年龄等等都会对表达和知悟空间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意义的表达与知悟。例如,对小学生讲高等数学,对纺织工人讲炼钢技术等,多数情况下是达不到言语理解的。这是因为多数的交际特别是日常生活的交际,一致性是主要的,掩蔽了差异性,就产生了正确的言语理解,双方之间的信息和思想就得到了沟通,但有时由于语境的作用,言语的理解便不能全部实现或不能实现,造成“不解”或“误解”。而且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当时的思想情绪、知觉感受、思维状况、发话人的意谓能力和受话人的意悟能力的不同,也会对言语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交际是一个交际双方的动态过程,说话人虽然是信息的发出者,但受话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主体,受话人在接受发话人的信息时会产生某种位移与变形。因而表达与知悟固然会重合,但同时也会产生某种表达与知悟的偏离,甚至是表达与知悟的完全背离。例如,如果说话人并没有引起受话人的注意,那么就会对说话人的话语毫无反应或者是所问非所答。而且受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语音信号后还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联想,这直接影响到言语理解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所以同样的话语形式,同样的言语环境,受话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焦点来领略不同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意悟。[5]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要想获得正确的言语理解,就受话人而言,在接受话语信息时绝不能消极地充当信息的接受者,而要充分利用各种语境因素对发话人所提供的话语信息进行处理和补叙,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因素,获得发话人想要传递的全部信息,以便使言语表达的最佳效果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孙维张.论言语的理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23—24.
[3]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30.
[4]罗渊.话语接受中语义联想的趋同性和差异性[J].邵阳学院学报,2002(1):117—118.
[5]唐军.话语语境与语码的认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