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学科新课改的要求,尝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树立朋辈榜样,发挥朋辈正能量,使之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增强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具体从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评价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教学实践。
学生资源朋辈正能量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必要性
(一)朋辈学习的理论依据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朋辈主要就是集中于同学这个群体中。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班杜拉等人认为,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习得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从而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朋辈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朋辈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他们对父母、教师的心理封闭的高峰同时也是与朋辈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这一阶段,他们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正确认识朋辈关系对初中生的影响,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其正能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促进教学实效增强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这正是新课程的宗旨。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的说教来解决的,朋辈教育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恰好能迎合这个问题。根据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通过学生的朋辈发挥正能量,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和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效。
3.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在新课改中,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资源,而是缺乏挖掘教学资源的理念。教学资源来自多方面,而其中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无穷的。潜心挖掘学生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吸引学生游离之心,将成为促使课程改革取得较高成效的捷径。因此,教师在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方面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具体教学实践
(一)从学习形式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课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挖掘学生资源,并使之产生积极影响,以利于达成最佳教学实效。
1.时政演讲提素质
通过设置课前时政演讲环节,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促使学生从不关心时事到习惯于了解时事再到能对时事和社会热点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自己的朋辈身上,可以学习如何选取新闻作为演讲素材、学习演讲的技巧、学习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语言的组织、学习关爱他人之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学生的素质必定有很大的提升。
2.合作互助展成果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中的“与友同行”
教师首先准备一个盒子“成长宝盒”,让学生将自己在同学交往中的烦恼无记名写在纸条上放进盒子,然后分组抽取这些纸条,以小组合作之力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堂课中,烦恼的素材来自学生,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解决的方案也来自学生,集学生集体之智慧,既解答了相关学生的烦恼困惑,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交友思路。同龄人提出的观点、提出的方案也特别容易让人接受。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日后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3.助手导学效果佳
朋辈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助手导学这种方法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青春期教育的话题是比较合适的。
课例:青春期教育
以往上这个话题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胆大的活跃的学生能够发言,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了解,或者害羞知道也不说。而一些内向的女孩更是有疑问也不敢说。因此,教师从班中选择一部分品行端正、有责任心的愿意承担起对同性同伴的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学生,对他们针对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先加以指导解惑。等到正式上课时,全班进行分组,并将这些导学小助手分配到各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游戏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交流,并将困惑在同性同伴前暴露出来。此时,导学小助手可以把以前学生们不愿多谈,而事实上又有了解必要的知识传达到更多的同学。从实际操作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从这些导学助手身上不仅学到了必要的对自身有用的知識,而且还学到了正确的看待青春期各种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4.辩论对质明道理
有些话题教师自己讲,尽管道理很正确,举例很震撼,但是学生就是觉得老师在说教,或者是将信将疑。而让学生自己来辩一辩,印象反而更深刻,更容易接受观点。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网络是把双刃剑” 课前,由学生自己组织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人为辩论双方,辩题为网络利大于弊和网络弊大于利。最后一部分学生为评判席成员。评判席的学生对辩论过程要进行点评并作总结发言。学生在课前查好资料,做好辩论分工。上课时,只见辩论双方你来我往,铿锵有力地开辩,讲道理摆事实,讲得远比教师生动,甚至有学生“牺牲自己”,拿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痛述当年自己玩网络游戏入迷导致成绩下降的过往史。而在传统由老师讲述的课上,没有学生站出来这样讲自己的过往史。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评判席宣布时间到,在总结中,评判席成员肯定了双方的辩论都是有理有据,并指出虽然双方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分寸”二字,能掌握好分寸,合理利用网络,是利大于弊;否则,是弊大于利。多么精彩的总结啊,课上到这里,教师已经无需多言。
(二)从学习内容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自编情境露真情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往往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有时,作为教师会发现,自己设置好的情景,学生觉得很无趣或者是跟他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此,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设置情景体现了同学们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从朋辈身上学到更多的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
2.现身说法学一学
在初中三年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坎,比如初一面临的新生适应问题;初二面临的学科难度骤然加大,两级分化开始产生,与父母、教师的摩擦增多了;进入初三后面临的升学压力等。这些适应方面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也是需要关注的。此时,教师不如从学生当中挖掘对策,对学生来说更贴切更实际。
3.关注生成巧设问
教师在挖掘和运用学生资源时,要注意设问环节,这关系到能多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资源以及资源起到的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课例:八年级思品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
教师在播放一段母子冲突的小品表演视频后,设问:(1)在视频中展示的母子冲突中存在哪些沟通上的具体问题?(2)分组讨论并模拟演示视频情景中母子双方可以如何沟通,从而避免母子冲突并实现双赢。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双赢”这个词实际上引导着同学的思考方向。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正向问题,而不是反向问题。假如题目直接设问成:你是怎么跟父母相处的?很有可能课堂上会演变成抱怨课,发泄课,充斥着负面情绪。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动态,及时抓住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有一次上这堂课时,起初大家都在介绍好的经验,中途有一个学生还是提到自己跟父母讲时父母听不进的情况,于是,其他学生也纷纷抱怨的确是这样。此时,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听不进我们讲的话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样一来,学生从单纯的抱怨父母变成理性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在设想多种原因后,教师又提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那么针对各种具体原因,我们有哪些具体办法可以跟父母沟通以解决问题呢?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原因分析是学生分析的,解决方案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的意外之问在教师的巧妙设问引导下反而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教师巧妙设问,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厘清思路,寻找问题的根结,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父母的感受,尝试从自己和朋辈的生活经验中总结有效的经验从而尝试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4.寻访身边好榜样
榜样是个中性的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自发选择榜样过程中的行为和行为趋向,引导学生寻找值得效法的榜样。尤其是在同龄人中发现好榜样,这样更具效仿性。
课题: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
在教材P18上,讲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时举的例子是:某中学的1200多名师生为地震灾区人民积极捐钱、捐物,奉献爱心。这则例子缺乏具体信息,学生看了之后感受不大。于是,我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经学生推荐最后选取了当年学校里初一(4)班的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零花钱合资捐助了建德大慈岩镇的贫困生吴雯同学并且去看望她的事例。“吴雯的家人去世的去世,生病的生病,家里的重担都由她和妈妈扛着。”“她的家住在半山腰上面,整栋房子就像“比萨斜塔”一般,呈倾斜状态,好似寒风一吹就会倒下来似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那扇半挂着的门。”“我们跟着吴雯,踏过了一条又一条崎岖的石子路,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似的。途中,许多同学都扭到了脚。”“教室并不大,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我们沒见过的最“古老”的设备”……
看着、听着与自己一起在校园里读书的同学讲述着捐助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讲述着自己真挚的感受,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被“震动”了:原来这样的尽自己绵薄之力助人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不仅体会到贫困山区学子的艰辛生活,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幸福的,更体会到初一(4)班同学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人间真情。这份正能量将鼓舞更多的人投入到积极助人的行列。
(三)从学习评价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从学生互评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非常在乎朋辈的评价,而且由于同学是在一起合作的,所以评价其实比教师评价更真实,更客观。同学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并在学生互评时,引导学生从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现场的表现、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规范,也更具引导性,促使学生观察和学习朋辈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如何有效查找资料、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如何提高现场的介绍感染力、认真做事的态度、细心负责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等。而这些正能量,是对学生一生有益的财富。
2.从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的重要他人除了朋辈以外,还有父母、教师等。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重要他人那里获得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挖掘学生资源,并使其发挥积极影响。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教师事先联系了家长,请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主题是请家长写写自己的孩子尊重孝敬自己或者家中老人的生活细节。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来念念家长的信。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父母关注自己的这一面,同时也听到了自己的朋辈是如何尊重孝敬父母和老人的,从而审视自身行为。当学生听到父母在信里夸奖自己时是无比欢欣的。从父母的信中,我们也发现了同学们平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比如,有一个学生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平平,通过父母的信,大家了解到原来她是一个很有爱心、孝敬父母的孩子。从父母的信中,也发现了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则趁热打铁:孝亲敬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罗列了很多,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在很多方面表达对父母和老人的孝心。
三、结语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树立朋辈榜样,发挥朋辈正能量,使之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学生前行并获得成功的动力,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实效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怀斯曼 著.李磊 译.正能量.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王洪胜.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3]袁海艳.浅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4]王建臣.浅谈政治课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1).
[5]管怡博.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
学生资源朋辈正能量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必要性
(一)朋辈学习的理论依据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朋辈主要就是集中于同学这个群体中。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班杜拉等人认为,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习得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从而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朋辈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朋辈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他们对父母、教师的心理封闭的高峰同时也是与朋辈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这一阶段,他们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正确认识朋辈关系对初中生的影响,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其正能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促进教学实效增强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这正是新课程的宗旨。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的说教来解决的,朋辈教育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恰好能迎合这个问题。根据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通过学生的朋辈发挥正能量,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和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效。
3.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在新课改中,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资源,而是缺乏挖掘教学资源的理念。教学资源来自多方面,而其中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无穷的。潜心挖掘学生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吸引学生游离之心,将成为促使课程改革取得较高成效的捷径。因此,教师在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方面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具体教学实践
(一)从学习形式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课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挖掘学生资源,并使之产生积极影响,以利于达成最佳教学实效。
1.时政演讲提素质
通过设置课前时政演讲环节,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促使学生从不关心时事到习惯于了解时事再到能对时事和社会热点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自己的朋辈身上,可以学习如何选取新闻作为演讲素材、学习演讲的技巧、学习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语言的组织、学习关爱他人之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学生的素质必定有很大的提升。
2.合作互助展成果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中的“与友同行”
教师首先准备一个盒子“成长宝盒”,让学生将自己在同学交往中的烦恼无记名写在纸条上放进盒子,然后分组抽取这些纸条,以小组合作之力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堂课中,烦恼的素材来自学生,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解决的方案也来自学生,集学生集体之智慧,既解答了相关学生的烦恼困惑,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交友思路。同龄人提出的观点、提出的方案也特别容易让人接受。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日后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3.助手导学效果佳
朋辈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助手导学这种方法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青春期教育的话题是比较合适的。
课例:青春期教育
以往上这个话题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个胆大的活跃的学生能够发言,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了解,或者害羞知道也不说。而一些内向的女孩更是有疑问也不敢说。因此,教师从班中选择一部分品行端正、有责任心的愿意承担起对同性同伴的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学生,对他们针对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先加以指导解惑。等到正式上课时,全班进行分组,并将这些导学小助手分配到各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游戏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交流,并将困惑在同性同伴前暴露出来。此时,导学小助手可以把以前学生们不愿多谈,而事实上又有了解必要的知识传达到更多的同学。从实际操作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从这些导学助手身上不仅学到了必要的对自身有用的知識,而且还学到了正确的看待青春期各种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4.辩论对质明道理
有些话题教师自己讲,尽管道理很正确,举例很震撼,但是学生就是觉得老师在说教,或者是将信将疑。而让学生自己来辩一辩,印象反而更深刻,更容易接受观点。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网络是把双刃剑” 课前,由学生自己组织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人为辩论双方,辩题为网络利大于弊和网络弊大于利。最后一部分学生为评判席成员。评判席的学生对辩论过程要进行点评并作总结发言。学生在课前查好资料,做好辩论分工。上课时,只见辩论双方你来我往,铿锵有力地开辩,讲道理摆事实,讲得远比教师生动,甚至有学生“牺牲自己”,拿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痛述当年自己玩网络游戏入迷导致成绩下降的过往史。而在传统由老师讲述的课上,没有学生站出来这样讲自己的过往史。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评判席宣布时间到,在总结中,评判席成员肯定了双方的辩论都是有理有据,并指出虽然双方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分寸”二字,能掌握好分寸,合理利用网络,是利大于弊;否则,是弊大于利。多么精彩的总结啊,课上到这里,教师已经无需多言。
(二)从学习内容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自编情境露真情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往往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有时,作为教师会发现,自己设置好的情景,学生觉得很无趣或者是跟他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此,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设置情景体现了同学们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从朋辈身上学到更多的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
2.现身说法学一学
在初中三年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坎,比如初一面临的新生适应问题;初二面临的学科难度骤然加大,两级分化开始产生,与父母、教师的摩擦增多了;进入初三后面临的升学压力等。这些适应方面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也是需要关注的。此时,教师不如从学生当中挖掘对策,对学生来说更贴切更实际。
3.关注生成巧设问
教师在挖掘和运用学生资源时,要注意设问环节,这关系到能多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资源以及资源起到的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课例:八年级思品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
教师在播放一段母子冲突的小品表演视频后,设问:(1)在视频中展示的母子冲突中存在哪些沟通上的具体问题?(2)分组讨论并模拟演示视频情景中母子双方可以如何沟通,从而避免母子冲突并实现双赢。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双赢”这个词实际上引导着同学的思考方向。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正向问题,而不是反向问题。假如题目直接设问成:你是怎么跟父母相处的?很有可能课堂上会演变成抱怨课,发泄课,充斥着负面情绪。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动态,及时抓住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有一次上这堂课时,起初大家都在介绍好的经验,中途有一个学生还是提到自己跟父母讲时父母听不进的情况,于是,其他学生也纷纷抱怨的确是这样。此时,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听不进我们讲的话可能有哪些原因?这样一来,学生从单纯的抱怨父母变成理性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在设想多种原因后,教师又提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那么针对各种具体原因,我们有哪些具体办法可以跟父母沟通以解决问题呢?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原因分析是学生分析的,解决方案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的意外之问在教师的巧妙设问引导下反而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教师巧妙设问,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厘清思路,寻找问题的根结,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父母的感受,尝试从自己和朋辈的生活经验中总结有效的经验从而尝试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4.寻访身边好榜样
榜样是个中性的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自发选择榜样过程中的行为和行为趋向,引导学生寻找值得效法的榜样。尤其是在同龄人中发现好榜样,这样更具效仿性。
课题: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
在教材P18上,讲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时举的例子是:某中学的1200多名师生为地震灾区人民积极捐钱、捐物,奉献爱心。这则例子缺乏具体信息,学生看了之后感受不大。于是,我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经学生推荐最后选取了当年学校里初一(4)班的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零花钱合资捐助了建德大慈岩镇的贫困生吴雯同学并且去看望她的事例。“吴雯的家人去世的去世,生病的生病,家里的重担都由她和妈妈扛着。”“她的家住在半山腰上面,整栋房子就像“比萨斜塔”一般,呈倾斜状态,好似寒风一吹就会倒下来似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那扇半挂着的门。”“我们跟着吴雯,踏过了一条又一条崎岖的石子路,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似的。途中,许多同学都扭到了脚。”“教室并不大,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我们沒见过的最“古老”的设备”……
看着、听着与自己一起在校园里读书的同学讲述着捐助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讲述着自己真挚的感受,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被“震动”了:原来这样的尽自己绵薄之力助人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不仅体会到贫困山区学子的艰辛生活,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幸福的,更体会到初一(4)班同学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人间真情。这份正能量将鼓舞更多的人投入到积极助人的行列。
(三)从学习评价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从学生互评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非常在乎朋辈的评价,而且由于同学是在一起合作的,所以评价其实比教师评价更真实,更客观。同学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并在学生互评时,引导学生从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现场的表现、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规范,也更具引导性,促使学生观察和学习朋辈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如何有效查找资料、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如何提高现场的介绍感染力、认真做事的态度、细心负责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等。而这些正能量,是对学生一生有益的财富。
2.从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的重要他人除了朋辈以外,还有父母、教师等。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重要他人那里获得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挖掘学生资源,并使其发挥积极影响。
课例: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教师事先联系了家长,请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主题是请家长写写自己的孩子尊重孝敬自己或者家中老人的生活细节。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来念念家长的信。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父母关注自己的这一面,同时也听到了自己的朋辈是如何尊重孝敬父母和老人的,从而审视自身行为。当学生听到父母在信里夸奖自己时是无比欢欣的。从父母的信中,我们也发现了同学们平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比如,有一个学生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平平,通过父母的信,大家了解到原来她是一个很有爱心、孝敬父母的孩子。从父母的信中,也发现了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则趁热打铁:孝亲敬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罗列了很多,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在很多方面表达对父母和老人的孝心。
三、结语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树立朋辈榜样,发挥朋辈正能量,使之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学生前行并获得成功的动力,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实效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怀斯曼 著.李磊 译.正能量.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王洪胜.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3]袁海艳.浅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4]王建臣.浅谈政治课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1).
[5]管怡博.思想政治课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