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日益紧张的伊朗局势牵动着世界各大国的神经,在2011年底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以色列也不断威胁要在必要的时候摧毁伊朗的核设施。面对西方的压力和制裁,目前伊朗在核技术方面仍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为了防备遭到空袭,伊朗还正在将核设施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在福尔多的地下核设施扩大铀浓缩生产。2012年4月7日,伊朗议员米斯巴希?穆加达姆表示,伊朗已经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生产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高浓缩铀。伊朗核危机似有失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伊朗与其周边国家以及美国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些复杂的局势,对于中国处理好同伊朗、阿拉伯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应对伊朗核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美伊交恶难以化解
伊朗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处于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伊朗的核计划从巴列维王朝时就已经开始,而美国正是帮助伊朗进行核开发的第一个国家。但是,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建立了反美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开始恶化,从此美国一直把伊朗视为心腹之患。在美国人的心目中,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是美国遭受的最大耻辱之一,而在一些美国政要的心目中,伊朗仍是当年扣押美国人质长达444天的那个“野蛮国家”。
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威慑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全面确立。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针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双重遏制”政策;1992和1996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制裁伊朗的《伊朗—伊拉克不扩散法案》和《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1]
虽然伊朗在“9?11”事件发生后迅速表示支持美国的国际反恐战争,但小布什政府一直怀疑伊朗与基地组织有联系。[2]美国还认为伊朗通过支持中东的激进势力破坏中东和平进程,威胁以色列的生存,通过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武装破坏伊拉克的稳定等等。[3]自2003年伊朗核问题再次凸显以后,小布什政府一直坚持对伊朗推行遏制政策,把伊朗与朝鲜和伊拉克并称为“邪恶轴心”国,对伊朗采取“制裁”加“武力威胁”的政策,以实现“政权变更”的战略目标,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2005年,伊朗总统内贾德上台后,在核问题上坚持更为强硬的立场。伊朗的核发展进程不断加速。2006年以来,在美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针对伊朗核问题已进行了四轮制裁。制裁范围包括:对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人员和公司的资产;要求各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等。在联合国通过制裁决议后,伊朗仍坚持扩大用于制造浓缩铀的离心机安装规模,从几百台迅速增至数千台。然而,尽管有国际原子能机构领导下的严密核查,但迄今国际社会仍没有找到伊朗核计划具有军事性质的确凿证据。
奥巴马政府在上任初期改变了对伊朗的强硬姿态,对美伊关系做出了与布什不同的表态。2009年2月9日,奥巴马在就职后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称,其国家安全团队正在重审对伊朗的现行政策,考虑在哪些领域可以同伊朗开展建设性对话和进行直接接触。他强调,美国将动用包括外交在内的“所有资源”同伊朗接触。[4]他还许诺将改变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声言,正如“我在我的就職演说中所说,像伊朗这样的国家如果愿意松开它们的拳头,就会发现我们向它们伸去的手”。[5]但是,奥巴马趋向缓和的政策调整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在2009年伊朗大选危机、美国国会坚持对伊朗实施制裁等事件之后,奥巴马逐渐回归到了对伊强硬的姿态,并重新运用起制裁工具来遏制伊朗。
对于美国政策的波动,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认为,“除非美国结束对伊朗的敌对态度,并在对外政策中有真正的改变,否则两国关系不会有任何变化”。他列举了美国对伊朗的一系列敌视行为:长期对伊朗进行制裁、1988年在波斯湾击落了伊朗客机、在两伊战争中支持萨达姆政权、指控伊朗发展核武器等。实际上,伊朗这个国家具有非常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意识,这种情结让伊朗对西方的压力难以轻言让步,更不容许给阿拉伯国家留下“服软”的印象。伊朗坚称核研究的目的就是民用,在它看来,如果向美欧让步,它就会丧失其一贯宣扬的独立精神,阿拉伯国家从此就会“小看”伊朗,这是伊朗所不能接受的。
从美国方面看,近年来,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议员都在伊朗问题上态度强硬。共和党人倾向于把伊朗看做是“邪恶的”,而民主党人则经常把伊朗当做表现自己立场强硬的工具。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坚决反对伊朗开发核技术。这样,美国国会便不断更新制裁伊朗的议案,而对这些做法是否会影响伊朗核问题的谈判却显得漠不关心。[6]
从美伊关系的角度看,两国交恶具有结构性冲突的特征,两国的领导层都没有足够的战略紧迫感来调整对各自核心利益的认知。同时,伊朗核问题是美伊改善关系的主要障碍。美国对伊朗的核计划怀有深刻的怀疑,认为它是在追求拥有核武器。奥巴马总统多次表示,美国决不能接受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7]而伊朗则将核计划看成是实现其科技强国梦想的标志,停止浓缩铀生产几乎没有可能性。这样一来,双方都无法在伊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
伊朗目前的经济和政治局势
近年来,随着西方制裁力度的不断加大,伊朗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汇率失控和贫富差别扩大的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年底签署了法案,把伊朗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纳入制裁范围,允许对与伊朗央行结算石油进口费用的外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2012年1月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伊朗国有商业银行德佳拉特银行。至此,美国已把伊朗所有主要国有银行置于惩罚措施之下。2012年2月6日,美国又宣布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措施,冻结伊朗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伊朗政府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向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告,如果它们同伊朗央行有业务往来,就有可能面临美国的严厉制裁。[8]美国正在通过这些手段来加紧在金融和贸易领域对伊朗的攻势,想要一举掐断伊朗石油贸易与外界的联系。在美国的鼓动下,欧盟的27个成员国也于2012年1月份确定了制裁伊朗石油产品的具体细则及时间表。欧盟的制裁条款包括:欧盟成员国不得再进口伊朗原油及石油产品;对现有合同,欧盟成员国必须在2012年7月1日前完成交易。[9] 美国和欧盟的这些做法使得其他国家进口伊朗原油、燃料油和铁矿石的进口商的支付行为变得更加复杂。伊朗被迫更多地依赖非现金货币进行结算,这将提高贸易成本,也对伊朗货币造成了压力。2012年3月15日,位于比利时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宣布,根据欧洲联盟制裁伊朗金融业的决定,将终止30家伊朗银行使用这一国际银行合作组织提供的跨境支付服务。[10]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号称是“全球银行业的神经中枢”,联结着210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跨行交易、金融信息交换服务。
美国还希望大量进口伊朗原油的所有国家能进一步减少进口伊朗石油的数量,为此,美国不断派遣高官前往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和土耳其等国游说,鼓动这些国家减少对伊朗原油的依赖。其中,日本由于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将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
由于伊朗的石油收入占全部伊朗外汇收入的85%以上,伊朗出口到欧盟国家的石油占伊朗石油出口总量的18%,欧盟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将会进一步削弱伊朗出口换汇的能力,可以说,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四轮制裁相比,2012年以来美国发起的新制裁对伊朗经济的打击尤为明显。伊朗当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伊朗普通百姓的生活费用不断上涨,当地货币里亚尔贬值严重,伊朗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失业率明显上升,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的各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
然而,伊朗领导人自认为,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已经遭受了33年的制裁,积累了应付制裁的丰富经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躲避制裁的手段。伊朗人民也逐渐适应了受制裁的生活方式。目前美国的制裁并未彻底中止伊朗向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石油消费大国出口石油,伊朗也仍然是欧洲、中国的商品出口市场。对于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伊朗官方表示有信心应对。他们认为希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之中,因此欧洲国家很难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储藏国和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仍是诸多石油消费国难以割舍的贸易伙伴,伊朗可以为其石油找到新的买家。
虽然在经济上面临困难,伊朗仍可以保持国内政局的基本稳定。目前伊朗的内部争执主要存在于保守派之中,而改革派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2012年3月2日举行的伊朗议会选举显示了伊朗保守派内部的一些矛盾,内贾德总统的支持者遭遇失败。伊朗议会不久前还传唤了内贾德,要求他就关于政府违规、经济改革计划实施不利以及总统经常频繁更换内阁等问题回答议员的质询。这表明伊朗国内的政治路线之争依然存在。不过,虽然哈梅内伊与内贾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都并非实质性的。西方国家寄希望于伊朗普通民众推翻伊朗政府的想法很难实现,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反而会加强伊朗国内的凝聚力。绝大多数伊朗民众支持政府发展核技术,不少伊朗人甚至认为即使伊朗发展核武器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伊朗的安全环境太恶劣了。由于吸取了2009年大选危机的教训,伊朗政府目前非常注意防范出现社会动荡。
伊朗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
伊朗的人口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它与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难解的宗教派别矛盾和历史恩怨,双方极端的宗教观念都将对方视为异教徒。令伊朗人自豪的还有其波斯帝国的悠久历史,以及自公元7世纪以来历经入侵和战败至今仍能保持的独特的民族特性。如今,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基本是由家族所统治的,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共和制。在阿拉伯世界,执政的逊尼派家族始终对什叶派穆斯林保持着戒心。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今天伊朗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当今伊朗与阿拉伯邻国的关系整体上是消极的,特别是与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的关系非常紧张。
自2010年12月“阿拉伯之春”运动发生以来,以埃及为首的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趋于下降,伊朗的战略地位有所增强。2011年,埃及的穆巴拉克政府下台后,伊朗军舰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首次驶过苏伊士运河,彰显了伊朗不断提升的地区影响力。[11]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一直以建立伊斯兰世界为己任,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运动组织如“真主党”、“哈马斯”和“杰哈德”等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叙利亚是伊朗的盟友,双方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建立了同盟关系。黎巴嫩真主党长期以来得到了伊朗的重要支持。此外,伊朗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以及也门、巴林、科威特、沙特的什叶派聚居地也具有一定影响,对阿富汗的局势有较强的影响。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使什叶派政治力量在伊拉克获得了主导地位,这在美国看来,极大地改善了伊朗的周边环境。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伊朗与沙特的敌对关系也变得激烈起来。沙特宣称,如果发现有德黑兰支持下的什叶派武装使伊拉克逊尼派陷入危险境地,沙特将进行军事介入来保护伊拉克的逊尼派组织,并与伊朗日益上升的影响力进行对抗。[12]伊朗对沙特阿拉伯近期在中东的行为也保持高度警惕,认为沙特在努力成为逊尼派穆斯林的中心。
伊朗近来频繁的军事和外交行动既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压力,也是为了策应叙利亚,为叙利亚的困境解围。[13] 近来,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对伊朗而言至关重要。叙利亚人口绝大多数是逊尼派,但领导权却长期控制在什叶派手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叙伊之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十分紧密,兩国都坚决扶持什叶派的黎巴嫩真主党,支持巴勒斯坦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如果叙利亚的什叶派统治者垮台,伊朗便会失去最重要的盟友,黎巴嫩真主党也会更加孤立无援,伊朗的力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削弱。为了避免这种孤立和被动的局面出现,伊朗想尽各种方法来帮助叙利亚的巴沙尔总统保住政权,以确保其战略攻防纵深。这就是为什么伊朗非常关注正在发展中的叙利亚形势,反对任何干涉叙利亚局势的外国势力,并表示伊朗完全支持叙利亚进行改革,强调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最好方式是对话。伊朗还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中东局势,并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赴伊参加伊斯兰革命33周年纪念活动,希望保持伊朗在什叶派穆斯林中的影响。
伊朗将何去何从 在美国有一种分析认为,如果伊朗政府做出生产核武器的决定,便有能力在六个月内生产出核武器。而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会变得更为咄咄逼人,并将迫使其他海湾国家也争相发展核武器。但是,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不久前在3月份公开表示,生产核武器不会给伊朗带来更多的安全,这相当于以宗教禁令的方式禁止伊朗拥有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仍然会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谈判桌上。伊朗方面也声称,如果西方国家同意取消对伊朗的所有制裁并接受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朗愿意与之合作,而且如果西方愿意向伊朗提供它所需的浓缩铀的话,伊朗仍可以考虑停止生产丰度为20%的浓缩铀。目前,伊朗与伊核问题相关六国在2012年4月至6月间已进行了三轮会谈。第三轮会谈于2012年6月19日在莫斯科结束,虽然两天的对话第一次触及了实质性的问题,但最终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的分歧是:伊朗视铀浓缩为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希望国际社会能够承认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签署书面文件。而六国则要求伊朗停止提炼丰度为20%的浓缩铀,彻底冻结福尔多铀浓缩工厂的铀浓缩活动,甚至关闭该工厂,并出口现在贮存的丰度为20%的浓缩铀。最后,各方唯一达成的协议是2012年6月3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专家级别会谈。[14]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对讨论伊朗核问题的莫斯科会谈未能就“具体、互惠措施”达成一致表示遗憾。因此,当前谈判的有效性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伊朗完全不信任,以至不能相信伊朗发展核技术真的是以民用为目的。
美国方面一再表示,如果谈判不能达成解决方案,美国将视伊朗核技术的进展情况来寻求其他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途径:要么对伊朗进行全面遏制,要么走向战争。美国目前依然不断加强制裁力度。2012年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新法案要对伊朗实施更多的制裁。该法案规定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实施制裁,并要求在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公司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告任何同伊朗有关的业务,法案还加大了对同伊朗建立能源和铀矿开采合资企业的惩罚力度,规定对向伊朗提供催泪弹、橡皮子弹和监控设备等技术装备的公司和个人实施制裁。6月15日,美国44名两党参议员联名致信总统奥巴马,要求其加快行动,并在一旦莫斯科谈判无法取得直接进展的情况下,“重新评估进一步谈判的作用”。[15]
在进行武力威胁方面,美国认为如果对伊朗的战争威胁非常真实可信,伊朗可能会在压力下临时改变其政策。但从根本上说,很难设想美国真的想要对伊朗发动一场战争,尤其是一场地面战争。因为美国不能确定战争的效果如何,也不能确定其他国家将会做出何种反应。更何况美国在2014年才能从阿富汗撤军,而且在债务危机的压力下,在未来的十年中还必须大幅度缩减军费预算,此时的美国很难下决心真正对伊朗动武。此外,国际油价可能会因战争而发生剧烈上涨。尽管有人认为上涨只会是暂时的,但也有人认为这会使油价长期保持在灾难性的200美元以上。因此,美国将尽量避免直接发动对伊朗的战争,但也不排除如果有确切的情报显示伊朗接近于拥有核武器,美国有可能考虑通过武力来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
伊朗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近来似乎受到了更大的关注。毫无疑问,以色列担心会被拥有核武器的伊朗一举消灭,因此认为伊朗核问题构成了对以色列的生存威胁,不会任由其发展。由于以色列的政治精英们对犹太人在历史上遭受的灾难记忆深刻,以色列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国手中,甚至不能接受美国替以色列做出决策。奥巴马执政后,以色列就一直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忧心忡忡。[16]美国同以色列在中东和平进程、伊朗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分歧。目前以色列认为伊朗核危机的发展正在超出其控制范围,担心仅靠以色列的空袭无法完全消灭伊朗的地下核设施。
对于以色列近来的战争威胁,伊朗则一贯予以强硬回应。伊朗认为以色列虽然拥有武器优势,但其2006年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和2009年对巴勒斯坦哈马斯的军事行动都遭受了失败,从而打破了以往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如果以色列敢于发动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军事行动不但缺乏中东国家支持的基础,而且黎巴嫩真主党每当在伊朗遭遇困境时,总能与巴勒斯坦的哈马斯联手行动,挑起与以色列的武装冲突,使以色列的国内安全环境遭到恶化。
鉴于近来以色列对伊朗核问题的表态日趋强硬,奥巴马政府希望能够说服以色列推迟可能的对伊朗动武的计划,给制裁和外交手段以更多时间。2012年3月5日,奥巴马在白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伊朗核问题进行了备受瞩目的会谈。双方正在加紧沟通,一方面要观察制裁等非军事手段能否迫使伊朗“服软”,另一方面开始在军事和情报层面上进行协调,为突发情况制订应急预案。奥巴马明确表示,美国的政策就是阻止伊朗获取核武器,而不会考虑如何去遏制“拥有核武器的伊朗”。而内塔尼亚胡则强调,在面对伊朗核威胁时,以色列会同美国“站在一起”,但“以色列保留在面对任何威胁时保卫自己的权利”,“当事关以色列安全时,以色列有做出自己决定的主权”。[17]
总的来看,可以预测,伊朗在短期内还不会跨过核门槛,也不会贸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在未来几个月内,西方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的声音依然会不绝于耳,但除非伊朗被证明已经开始发展核武器,否则以色列单独或者与美国及西方国家联手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伊朗在核问题上依然保持高调,但在与美国和西方的较量中还是会注重策略的。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第二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海娜)
[1] 以上政策和法案的内容可参见Anthony Lake, “Confronting Backlash States,” 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2, (March/April, 1994), pp. 45-55; Iran-Iraq Arms Non-Proliferation Act of 1992; Iran and Libya Sanctions Act of 1996. [2] 9/11 Commission,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 W. Norton
美伊交恶难以化解
伊朗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处于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伊朗的核计划从巴列维王朝时就已经开始,而美国正是帮助伊朗进行核开发的第一个国家。但是,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建立了反美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开始恶化,从此美国一直把伊朗视为心腹之患。在美国人的心目中,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是美国遭受的最大耻辱之一,而在一些美国政要的心目中,伊朗仍是当年扣押美国人质长达444天的那个“野蛮国家”。
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威慑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全面确立。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针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双重遏制”政策;1992和1996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了制裁伊朗的《伊朗—伊拉克不扩散法案》和《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1]
虽然伊朗在“9?11”事件发生后迅速表示支持美国的国际反恐战争,但小布什政府一直怀疑伊朗与基地组织有联系。[2]美国还认为伊朗通过支持中东的激进势力破坏中东和平进程,威胁以色列的生存,通过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武装破坏伊拉克的稳定等等。[3]自2003年伊朗核问题再次凸显以后,小布什政府一直坚持对伊朗推行遏制政策,把伊朗与朝鲜和伊拉克并称为“邪恶轴心”国,对伊朗采取“制裁”加“武力威胁”的政策,以实现“政权变更”的战略目标,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2005年,伊朗总统内贾德上台后,在核问题上坚持更为强硬的立场。伊朗的核发展进程不断加速。2006年以来,在美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针对伊朗核问题已进行了四轮制裁。制裁范围包括:对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人员和公司的资产;要求各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等。在联合国通过制裁决议后,伊朗仍坚持扩大用于制造浓缩铀的离心机安装规模,从几百台迅速增至数千台。然而,尽管有国际原子能机构领导下的严密核查,但迄今国际社会仍没有找到伊朗核计划具有军事性质的确凿证据。
奥巴马政府在上任初期改变了对伊朗的强硬姿态,对美伊关系做出了与布什不同的表态。2009年2月9日,奥巴马在就职后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称,其国家安全团队正在重审对伊朗的现行政策,考虑在哪些领域可以同伊朗开展建设性对话和进行直接接触。他强调,美国将动用包括外交在内的“所有资源”同伊朗接触。[4]他还许诺将改变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声言,正如“我在我的就職演说中所说,像伊朗这样的国家如果愿意松开它们的拳头,就会发现我们向它们伸去的手”。[5]但是,奥巴马趋向缓和的政策调整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在2009年伊朗大选危机、美国国会坚持对伊朗实施制裁等事件之后,奥巴马逐渐回归到了对伊强硬的姿态,并重新运用起制裁工具来遏制伊朗。
对于美国政策的波动,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认为,“除非美国结束对伊朗的敌对态度,并在对外政策中有真正的改变,否则两国关系不会有任何变化”。他列举了美国对伊朗的一系列敌视行为:长期对伊朗进行制裁、1988年在波斯湾击落了伊朗客机、在两伊战争中支持萨达姆政权、指控伊朗发展核武器等。实际上,伊朗这个国家具有非常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意识,这种情结让伊朗对西方的压力难以轻言让步,更不容许给阿拉伯国家留下“服软”的印象。伊朗坚称核研究的目的就是民用,在它看来,如果向美欧让步,它就会丧失其一贯宣扬的独立精神,阿拉伯国家从此就会“小看”伊朗,这是伊朗所不能接受的。
从美国方面看,近年来,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议员都在伊朗问题上态度强硬。共和党人倾向于把伊朗看做是“邪恶的”,而民主党人则经常把伊朗当做表现自己立场强硬的工具。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坚决反对伊朗开发核技术。这样,美国国会便不断更新制裁伊朗的议案,而对这些做法是否会影响伊朗核问题的谈判却显得漠不关心。[6]
从美伊关系的角度看,两国交恶具有结构性冲突的特征,两国的领导层都没有足够的战略紧迫感来调整对各自核心利益的认知。同时,伊朗核问题是美伊改善关系的主要障碍。美国对伊朗的核计划怀有深刻的怀疑,认为它是在追求拥有核武器。奥巴马总统多次表示,美国决不能接受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7]而伊朗则将核计划看成是实现其科技强国梦想的标志,停止浓缩铀生产几乎没有可能性。这样一来,双方都无法在伊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
伊朗目前的经济和政治局势
近年来,随着西方制裁力度的不断加大,伊朗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汇率失控和贫富差别扩大的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年底签署了法案,把伊朗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纳入制裁范围,允许对与伊朗央行结算石油进口费用的外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2012年1月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伊朗国有商业银行德佳拉特银行。至此,美国已把伊朗所有主要国有银行置于惩罚措施之下。2012年2月6日,美国又宣布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措施,冻结伊朗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伊朗政府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向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告,如果它们同伊朗央行有业务往来,就有可能面临美国的严厉制裁。[8]美国正在通过这些手段来加紧在金融和贸易领域对伊朗的攻势,想要一举掐断伊朗石油贸易与外界的联系。在美国的鼓动下,欧盟的27个成员国也于2012年1月份确定了制裁伊朗石油产品的具体细则及时间表。欧盟的制裁条款包括:欧盟成员国不得再进口伊朗原油及石油产品;对现有合同,欧盟成员国必须在2012年7月1日前完成交易。[9] 美国和欧盟的这些做法使得其他国家进口伊朗原油、燃料油和铁矿石的进口商的支付行为变得更加复杂。伊朗被迫更多地依赖非现金货币进行结算,这将提高贸易成本,也对伊朗货币造成了压力。2012年3月15日,位于比利时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宣布,根据欧洲联盟制裁伊朗金融业的决定,将终止30家伊朗银行使用这一国际银行合作组织提供的跨境支付服务。[10]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号称是“全球银行业的神经中枢”,联结着210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跨行交易、金融信息交换服务。
美国还希望大量进口伊朗原油的所有国家能进一步减少进口伊朗石油的数量,为此,美国不断派遣高官前往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和土耳其等国游说,鼓动这些国家减少对伊朗原油的依赖。其中,日本由于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将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
由于伊朗的石油收入占全部伊朗外汇收入的85%以上,伊朗出口到欧盟国家的石油占伊朗石油出口总量的18%,欧盟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将会进一步削弱伊朗出口换汇的能力,可以说,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四轮制裁相比,2012年以来美国发起的新制裁对伊朗经济的打击尤为明显。伊朗当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伊朗普通百姓的生活费用不断上涨,当地货币里亚尔贬值严重,伊朗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失业率明显上升,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的各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
然而,伊朗领导人自认为,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已经遭受了33年的制裁,积累了应付制裁的丰富经验,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躲避制裁的手段。伊朗人民也逐渐适应了受制裁的生活方式。目前美国的制裁并未彻底中止伊朗向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石油消费大国出口石油,伊朗也仍然是欧洲、中国的商品出口市场。对于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伊朗官方表示有信心应对。他们认为希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之中,因此欧洲国家很难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储藏国和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仍是诸多石油消费国难以割舍的贸易伙伴,伊朗可以为其石油找到新的买家。
虽然在经济上面临困难,伊朗仍可以保持国内政局的基本稳定。目前伊朗的内部争执主要存在于保守派之中,而改革派的力量已经非常弱小。2012年3月2日举行的伊朗议会选举显示了伊朗保守派内部的一些矛盾,内贾德总统的支持者遭遇失败。伊朗议会不久前还传唤了内贾德,要求他就关于政府违规、经济改革计划实施不利以及总统经常频繁更换内阁等问题回答议员的质询。这表明伊朗国内的政治路线之争依然存在。不过,虽然哈梅内伊与内贾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都并非实质性的。西方国家寄希望于伊朗普通民众推翻伊朗政府的想法很难实现,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反而会加强伊朗国内的凝聚力。绝大多数伊朗民众支持政府发展核技术,不少伊朗人甚至认为即使伊朗发展核武器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伊朗的安全环境太恶劣了。由于吸取了2009年大选危机的教训,伊朗政府目前非常注意防范出现社会动荡。
伊朗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
伊朗的人口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它与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难解的宗教派别矛盾和历史恩怨,双方极端的宗教观念都将对方视为异教徒。令伊朗人自豪的还有其波斯帝国的悠久历史,以及自公元7世纪以来历经入侵和战败至今仍能保持的独特的民族特性。如今,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基本是由家族所统治的,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共和制。在阿拉伯世界,执政的逊尼派家族始终对什叶派穆斯林保持着戒心。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今天伊朗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当今伊朗与阿拉伯邻国的关系整体上是消极的,特别是与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的关系非常紧张。
自2010年12月“阿拉伯之春”运动发生以来,以埃及为首的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趋于下降,伊朗的战略地位有所增强。2011年,埃及的穆巴拉克政府下台后,伊朗军舰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首次驶过苏伊士运河,彰显了伊朗不断提升的地区影响力。[11]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一直以建立伊斯兰世界为己任,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运动组织如“真主党”、“哈马斯”和“杰哈德”等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叙利亚是伊朗的盟友,双方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建立了同盟关系。黎巴嫩真主党长期以来得到了伊朗的重要支持。此外,伊朗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以及也门、巴林、科威特、沙特的什叶派聚居地也具有一定影响,对阿富汗的局势有较强的影响。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使什叶派政治力量在伊拉克获得了主导地位,这在美国看来,极大地改善了伊朗的周边环境。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伊朗与沙特的敌对关系也变得激烈起来。沙特宣称,如果发现有德黑兰支持下的什叶派武装使伊拉克逊尼派陷入危险境地,沙特将进行军事介入来保护伊拉克的逊尼派组织,并与伊朗日益上升的影响力进行对抗。[12]伊朗对沙特阿拉伯近期在中东的行为也保持高度警惕,认为沙特在努力成为逊尼派穆斯林的中心。
伊朗近来频繁的军事和外交行动既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压力,也是为了策应叙利亚,为叙利亚的困境解围。[13] 近来,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对伊朗而言至关重要。叙利亚人口绝大多数是逊尼派,但领导权却长期控制在什叶派手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叙伊之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十分紧密,兩国都坚决扶持什叶派的黎巴嫩真主党,支持巴勒斯坦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如果叙利亚的什叶派统治者垮台,伊朗便会失去最重要的盟友,黎巴嫩真主党也会更加孤立无援,伊朗的力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削弱。为了避免这种孤立和被动的局面出现,伊朗想尽各种方法来帮助叙利亚的巴沙尔总统保住政权,以确保其战略攻防纵深。这就是为什么伊朗非常关注正在发展中的叙利亚形势,反对任何干涉叙利亚局势的外国势力,并表示伊朗完全支持叙利亚进行改革,强调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最好方式是对话。伊朗还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中东局势,并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赴伊参加伊斯兰革命33周年纪念活动,希望保持伊朗在什叶派穆斯林中的影响。
伊朗将何去何从 在美国有一种分析认为,如果伊朗政府做出生产核武器的决定,便有能力在六个月内生产出核武器。而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会变得更为咄咄逼人,并将迫使其他海湾国家也争相发展核武器。但是,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不久前在3月份公开表示,生产核武器不会给伊朗带来更多的安全,这相当于以宗教禁令的方式禁止伊朗拥有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仍然会将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谈判桌上。伊朗方面也声称,如果西方国家同意取消对伊朗的所有制裁并接受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朗愿意与之合作,而且如果西方愿意向伊朗提供它所需的浓缩铀的话,伊朗仍可以考虑停止生产丰度为20%的浓缩铀。目前,伊朗与伊核问题相关六国在2012年4月至6月间已进行了三轮会谈。第三轮会谈于2012年6月19日在莫斯科结束,虽然两天的对话第一次触及了实质性的问题,但最终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的分歧是:伊朗视铀浓缩为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希望国际社会能够承认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签署书面文件。而六国则要求伊朗停止提炼丰度为20%的浓缩铀,彻底冻结福尔多铀浓缩工厂的铀浓缩活动,甚至关闭该工厂,并出口现在贮存的丰度为20%的浓缩铀。最后,各方唯一达成的协议是2012年6月3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专家级别会谈。[14]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对讨论伊朗核问题的莫斯科会谈未能就“具体、互惠措施”达成一致表示遗憾。因此,当前谈判的有效性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伊朗完全不信任,以至不能相信伊朗发展核技术真的是以民用为目的。
美国方面一再表示,如果谈判不能达成解决方案,美国将视伊朗核技术的进展情况来寻求其他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途径:要么对伊朗进行全面遏制,要么走向战争。美国目前依然不断加强制裁力度。2012年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新法案要对伊朗实施更多的制裁。该法案规定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实施制裁,并要求在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公司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告任何同伊朗有关的业务,法案还加大了对同伊朗建立能源和铀矿开采合资企业的惩罚力度,规定对向伊朗提供催泪弹、橡皮子弹和监控设备等技术装备的公司和个人实施制裁。6月15日,美国44名两党参议员联名致信总统奥巴马,要求其加快行动,并在一旦莫斯科谈判无法取得直接进展的情况下,“重新评估进一步谈判的作用”。[15]
在进行武力威胁方面,美国认为如果对伊朗的战争威胁非常真实可信,伊朗可能会在压力下临时改变其政策。但从根本上说,很难设想美国真的想要对伊朗发动一场战争,尤其是一场地面战争。因为美国不能确定战争的效果如何,也不能确定其他国家将会做出何种反应。更何况美国在2014年才能从阿富汗撤军,而且在债务危机的压力下,在未来的十年中还必须大幅度缩减军费预算,此时的美国很难下决心真正对伊朗动武。此外,国际油价可能会因战争而发生剧烈上涨。尽管有人认为上涨只会是暂时的,但也有人认为这会使油价长期保持在灾难性的200美元以上。因此,美国将尽量避免直接发动对伊朗的战争,但也不排除如果有确切的情报显示伊朗接近于拥有核武器,美国有可能考虑通过武力来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
伊朗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近来似乎受到了更大的关注。毫无疑问,以色列担心会被拥有核武器的伊朗一举消灭,因此认为伊朗核问题构成了对以色列的生存威胁,不会任由其发展。由于以色列的政治精英们对犹太人在历史上遭受的灾难记忆深刻,以色列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国手中,甚至不能接受美国替以色列做出决策。奥巴马执政后,以色列就一直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忧心忡忡。[16]美国同以色列在中东和平进程、伊朗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分歧。目前以色列认为伊朗核危机的发展正在超出其控制范围,担心仅靠以色列的空袭无法完全消灭伊朗的地下核设施。
对于以色列近来的战争威胁,伊朗则一贯予以强硬回应。伊朗认为以色列虽然拥有武器优势,但其2006年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和2009年对巴勒斯坦哈马斯的军事行动都遭受了失败,从而打破了以往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如果以色列敢于发动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军事行动不但缺乏中东国家支持的基础,而且黎巴嫩真主党每当在伊朗遭遇困境时,总能与巴勒斯坦的哈马斯联手行动,挑起与以色列的武装冲突,使以色列的国内安全环境遭到恶化。
鉴于近来以色列对伊朗核问题的表态日趋强硬,奥巴马政府希望能够说服以色列推迟可能的对伊朗动武的计划,给制裁和外交手段以更多时间。2012年3月5日,奥巴马在白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伊朗核问题进行了备受瞩目的会谈。双方正在加紧沟通,一方面要观察制裁等非军事手段能否迫使伊朗“服软”,另一方面开始在军事和情报层面上进行协调,为突发情况制订应急预案。奥巴马明确表示,美国的政策就是阻止伊朗获取核武器,而不会考虑如何去遏制“拥有核武器的伊朗”。而内塔尼亚胡则强调,在面对伊朗核威胁时,以色列会同美国“站在一起”,但“以色列保留在面对任何威胁时保卫自己的权利”,“当事关以色列安全时,以色列有做出自己决定的主权”。[17]
总的来看,可以预测,伊朗在短期内还不会跨过核门槛,也不会贸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在未来几个月内,西方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的声音依然会不绝于耳,但除非伊朗被证明已经开始发展核武器,否则以色列单独或者与美国及西方国家联手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伊朗在核问题上依然保持高调,但在与美国和西方的较量中还是会注重策略的。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第二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海娜)
[1] 以上政策和法案的内容可参见Anthony Lake, “Confronting Backlash States,” 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2, (March/April, 1994), pp. 45-55; Iran-Iraq Arms Non-Proliferation Act of 1992; Iran and Libya Sanctions Act of 1996. [2] 9/11 Commission,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 W. 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