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圣诞到春节,正是孩子们互送礼物的黄金季节,贺卡、橡皮泥、水彩笔、圣诞八音盒、动画片主人翁等礼物应接不暇,然而,其中也会有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
事例一:
为小朋友挑选圣诞卡礼物时,京京妈都是照着京京的意思给买的,包括翻折后能形成一座城堡、一个立体宫灯的贺卡、翻开后会唱《圣诞快乐》歌的贺卡。没想到回家后,京京自己比较来比较去,一张也舍不得送出去。
分析和对策:
依照孩子的趣味和喜好来挑选送给其他小朋友的贺卡,这种挑选的方式本身就出了问题:妈妈既没有给孩子“打预防针”说,送出去的礼物表达了我们对小伙伴的情谊,也没有特别对孩子讲明,礼物要顺应别的小朋友的心理需求,孩子应去观察、了解别的小朋友需要什么样的关怀,偏爱什么样的贺卡。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贺卡是为自己买的,只配自己“收藏”。此外,京京妈还可以辅导孩子为好朋友制作一些礼物,如树叶标本贺卡、剪纸娃娃贺卡、毛线画贺卡、拓印等。一般来说,孩子都乐于将亲手制作的作品送出去,因为作品需要“观众”的肯定,才能确立其价值。平时,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留神观察他人的需求很重要。
事例二:
半年前,江江妈助养了一个结对子的春蕾女童王莉,江江经常提到这个家境贫寒的小姐姐,不过他的话却让妈妈心里颇不是滋味。比如,江江会说:“这种巧克力太难吃了,去送给莉莉姐姐吧。”“我有米奇书包,那两个旧书包搁着也占地方,妈妈,你去送给莉莉姐姐。”
分析和对策:
江江妈在当初“结对子”的时候,是否主张将江江玩腻了的玩具、用得半旧的文具和书包,还有不爱吃的零食都打包送给“结对伙伴”王莉呢?如果父母曾经这么做过,怎能要求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想让孩子了解并尊重他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礼物并不是“雪中送炭”的恩施,而是“锦上添花”的心意。友爱的前提是尊重,缺了这一点,再好的礼物都成了居高临下的恩施,都是对对方的一种刺激。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表述这一点很关键。
事例三:
成成的爷爷中风后,需要一个步行练习器,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成成买了一个步行器,准备给康复中的爷爷当新年礼物。谁想,成成拿这步行器当成了得心应手的玩具,一会儿扛在肩上当“二郎神”的武器,一会儿用它在地上敲出各种声动,无论如何也不肯交还。
分析和对策:
3~5岁的孩子,会有将家中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康复医疗器械都当玩具来操控的倾向,这并非由于成成对爷爷感情不深或不孝,因此,千万不要将“不舍得送出步行器”与成成“对老人不孝”联系在一起。怎样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老人的痛苦并心甘情愿地交出步行器呢?让孩子在单侧腿上绑上一个沙袋走路,即能让他形象化地体会到中风老人的辛苦;此时,父母劝说他为礼物做包装——如给步行器绕上漂亮的彩带,并系上“祝爷爷早日康复”的心型卡片,让孩子去送上步行器,孩子就会发自肺腑地感受到:爷爷的喜出望外,就是对孙儿最自然的亲情流露;而亲人之间的这种互相关爱创造的其乐融融,比自己获得一样“新式玩具”重要多了。
事例一:
为小朋友挑选圣诞卡礼物时,京京妈都是照着京京的意思给买的,包括翻折后能形成一座城堡、一个立体宫灯的贺卡、翻开后会唱《圣诞快乐》歌的贺卡。没想到回家后,京京自己比较来比较去,一张也舍不得送出去。
分析和对策:
依照孩子的趣味和喜好来挑选送给其他小朋友的贺卡,这种挑选的方式本身就出了问题:妈妈既没有给孩子“打预防针”说,送出去的礼物表达了我们对小伙伴的情谊,也没有特别对孩子讲明,礼物要顺应别的小朋友的心理需求,孩子应去观察、了解别的小朋友需要什么样的关怀,偏爱什么样的贺卡。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贺卡是为自己买的,只配自己“收藏”。此外,京京妈还可以辅导孩子为好朋友制作一些礼物,如树叶标本贺卡、剪纸娃娃贺卡、毛线画贺卡、拓印等。一般来说,孩子都乐于将亲手制作的作品送出去,因为作品需要“观众”的肯定,才能确立其价值。平时,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留神观察他人的需求很重要。
事例二:
半年前,江江妈助养了一个结对子的春蕾女童王莉,江江经常提到这个家境贫寒的小姐姐,不过他的话却让妈妈心里颇不是滋味。比如,江江会说:“这种巧克力太难吃了,去送给莉莉姐姐吧。”“我有米奇书包,那两个旧书包搁着也占地方,妈妈,你去送给莉莉姐姐。”
分析和对策:
江江妈在当初“结对子”的时候,是否主张将江江玩腻了的玩具、用得半旧的文具和书包,还有不爱吃的零食都打包送给“结对伙伴”王莉呢?如果父母曾经这么做过,怎能要求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想让孩子了解并尊重他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礼物并不是“雪中送炭”的恩施,而是“锦上添花”的心意。友爱的前提是尊重,缺了这一点,再好的礼物都成了居高临下的恩施,都是对对方的一种刺激。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表述这一点很关键。
事例三:
成成的爷爷中风后,需要一个步行练习器,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成成买了一个步行器,准备给康复中的爷爷当新年礼物。谁想,成成拿这步行器当成了得心应手的玩具,一会儿扛在肩上当“二郎神”的武器,一会儿用它在地上敲出各种声动,无论如何也不肯交还。
分析和对策:
3~5岁的孩子,会有将家中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康复医疗器械都当玩具来操控的倾向,这并非由于成成对爷爷感情不深或不孝,因此,千万不要将“不舍得送出步行器”与成成“对老人不孝”联系在一起。怎样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老人的痛苦并心甘情愿地交出步行器呢?让孩子在单侧腿上绑上一个沙袋走路,即能让他形象化地体会到中风老人的辛苦;此时,父母劝说他为礼物做包装——如给步行器绕上漂亮的彩带,并系上“祝爷爷早日康复”的心型卡片,让孩子去送上步行器,孩子就会发自肺腑地感受到:爷爷的喜出望外,就是对孙儿最自然的亲情流露;而亲人之间的这种互相关爱创造的其乐融融,比自己获得一样“新式玩具”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