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的医疗设备、化学物质及高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医务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因此,充分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可有效防止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造成的各种危害。现报告如下。
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机械性因素 对全院426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医务人员均有针刺及锐器伤史,其中护士常见于针头扎伤或掰安瓿时玻璃划伤;外科医生最常见于缝合针扎伤、刀片割伤;其他人员也均因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不同的锐器伤。
1.2 物理性因素 ①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类仪器设备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有明显损伤,对心血管也同样有损害,可导致高血压,同时使人烦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②辐射及电击伤: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射线、光波、磁波等进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务人员接触各类射线的概率大大增多,长期接触这些射线及光波可致癌,而且还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由于大量的电器、仪器、设备投入临床,稍有不慎,可因短路、漏电、触电等发生意外事故。③紫外线侵害:紫外线灯辐射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电光性眼炎及皮肤色素沉着等。④负重伤: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部分工作需要医务人员长久站立,低头操作,来回奔走、穿梭,推拉、搬运车辆或重物,且工作无规律,加班加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
1.3 化学性因素
1.3.1 化学消毒剂污染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损害,长期吸入可引起皮炎、过敏、哮喘等;醛类可使细胞突变、致畸、致癌。
1.3.2 吸入麻醉药的污染 麻醉药主要有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气体可影响肝、肾功能,可引起胎儿畸形、自然流产等,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及操作能力也产生影响。
1.3.3 细胞毒性药物的污染 配制化疗药物时及回收肿瘤患者用后的注射器、输液管等废弃物和排泄物时,操作者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口腔、黏膜等途径而受到低浓度药物的影响,日常频繁小剂量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
1.4 生物性因素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飞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而且日常工作经常接触刀、剪、各种针头等锐器,由于传递、安装和拆卸,医务人员极易受到锐器伤,各种血源性传染病都可经医疗锐器伤传染给医务人员,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特强,一般0.004 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5 心理性因素 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医务人员每天精神都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加之整天面对痛苦不堪、忍受各种疾病折磨的患者,以及血淋淋甚至生死诀别场面的刺激,均可导致不良情绪,引起焦虑、烦躁、心理疲劳,甚至引起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消化道溃疡等。
2 防护措施
2.1 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锐器伤主要由针头、刀、剪造成,是引起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止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预防锐器伤的发生,操作中要做到:①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传递,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及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物品应放在固定的位置,术中传递利器时要放慢速度,术毕要将锐器物品放在锐器盒内。②处理针头时勿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使锐器面对着人,以免刺伤他人。③锐器物品使用后,不要放在操作台上,不将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不能将针头等锐器物丢弃于垃圾桶内,应将其放入专用的利器盒内,盒内装载不能超过3/4,并放在安全的地方。④一旦被锐器刺伤,要保持镇静,并迅速用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排出部分血液,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报告院感染管理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定时追踪,进行医学观察。
2.2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①防止或减少噪音。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各种仪器、设备,保持其性能良好,吸引器应做到即开即用,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保持室内安静[1]。②减少辐射和避免电击伤。接触各类电离辐射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人员应穿好铅衣,并在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人员的安排要合理适当,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量接受X线的照射,孕妇避免接触X线照射;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修,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③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眼睛,若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30 min方可入内。④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中应重视姿势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做到省时省力,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2]。
2.3 化学性损伤的防护 ①减少空气污染,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添置通风装置,完善排污系统,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有刺激性消毒剂时,首先要做到妥善储存,放于阴凉处,避光保存;在配制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液喷溅到皮肤、眼内或呼吸道,一旦溅入及时清水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应严密加盖。②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减少麻醉气体溢出,将排气管安装到室外排出废气。③制定统一的化疗药物配制操作规程、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操作时要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护士打开安瓿时应垫纱布,溶药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以防粉末逸出,溶解后的药瓶要回抽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在抽药时针栓不能超过针筒的2/3,若有外露即刻用碘伏擦拭或用清水冲净,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废弃物应当用坚固的防渗漏戴盖的容器收集,并注明细胞毒性废弃物,由专人专通道运送至废物暂存间。
2.4 生物性损伤的防护 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的意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视为传染源,都要进行隔离,都要执行标准预防。②对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③凡是诊断、治疗、术前均要做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的抗体检测,凡是阳性者均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④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规范收集、运送、暂存、处置流程。
2.5 心理性损伤的防护 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职业自豪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侯爱荣.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2007,5(12B):707.
[2] 熊乐平,郑瑞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122.
本文编辑:徐 杰 2010-09-01收稿
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机械性因素 对全院426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医务人员均有针刺及锐器伤史,其中护士常见于针头扎伤或掰安瓿时玻璃划伤;外科医生最常见于缝合针扎伤、刀片割伤;其他人员也均因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不同的锐器伤。
1.2 物理性因素 ①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类仪器设备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有明显损伤,对心血管也同样有损害,可导致高血压,同时使人烦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②辐射及电击伤: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射线、光波、磁波等进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务人员接触各类射线的概率大大增多,长期接触这些射线及光波可致癌,而且还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由于大量的电器、仪器、设备投入临床,稍有不慎,可因短路、漏电、触电等发生意外事故。③紫外线侵害:紫外线灯辐射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电光性眼炎及皮肤色素沉着等。④负重伤: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部分工作需要医务人员长久站立,低头操作,来回奔走、穿梭,推拉、搬运车辆或重物,且工作无规律,加班加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
1.3 化学性因素
1.3.1 化学消毒剂污染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损害,长期吸入可引起皮炎、过敏、哮喘等;醛类可使细胞突变、致畸、致癌。
1.3.2 吸入麻醉药的污染 麻醉药主要有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气体可影响肝、肾功能,可引起胎儿畸形、自然流产等,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及操作能力也产生影响。
1.3.3 细胞毒性药物的污染 配制化疗药物时及回收肿瘤患者用后的注射器、输液管等废弃物和排泄物时,操作者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口腔、黏膜等途径而受到低浓度药物的影响,日常频繁小剂量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
1.4 生物性因素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飞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而且日常工作经常接触刀、剪、各种针头等锐器,由于传递、安装和拆卸,医务人员极易受到锐器伤,各种血源性传染病都可经医疗锐器伤传染给医务人员,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特强,一般0.004 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5 心理性因素 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医务人员每天精神都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加之整天面对痛苦不堪、忍受各种疾病折磨的患者,以及血淋淋甚至生死诀别场面的刺激,均可导致不良情绪,引起焦虑、烦躁、心理疲劳,甚至引起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消化道溃疡等。
2 防护措施
2.1 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锐器伤主要由针头、刀、剪造成,是引起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止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预防锐器伤的发生,操作中要做到:①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传递,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及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物品应放在固定的位置,术中传递利器时要放慢速度,术毕要将锐器物品放在锐器盒内。②处理针头时勿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使锐器面对着人,以免刺伤他人。③锐器物品使用后,不要放在操作台上,不将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不能将针头等锐器物丢弃于垃圾桶内,应将其放入专用的利器盒内,盒内装载不能超过3/4,并放在安全的地方。④一旦被锐器刺伤,要保持镇静,并迅速用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排出部分血液,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报告院感染管理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定时追踪,进行医学观察。
2.2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①防止或减少噪音。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各种仪器、设备,保持其性能良好,吸引器应做到即开即用,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保持室内安静[1]。②减少辐射和避免电击伤。接触各类电离辐射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人员应穿好铅衣,并在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人员的安排要合理适当,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量接受X线的照射,孕妇避免接触X线照射;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修,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③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眼睛,若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30 min方可入内。④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中应重视姿势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做到省时省力,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2]。
2.3 化学性损伤的防护 ①减少空气污染,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添置通风装置,完善排污系统,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有刺激性消毒剂时,首先要做到妥善储存,放于阴凉处,避光保存;在配制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液喷溅到皮肤、眼内或呼吸道,一旦溅入及时清水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应严密加盖。②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减少麻醉气体溢出,将排气管安装到室外排出废气。③制定统一的化疗药物配制操作规程、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操作时要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护士打开安瓿时应垫纱布,溶药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以防粉末逸出,溶解后的药瓶要回抽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在抽药时针栓不能超过针筒的2/3,若有外露即刻用碘伏擦拭或用清水冲净,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废弃物应当用坚固的防渗漏戴盖的容器收集,并注明细胞毒性废弃物,由专人专通道运送至废物暂存间。
2.4 生物性损伤的防护 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的意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视为传染源,都要进行隔离,都要执行标准预防。②对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③凡是诊断、治疗、术前均要做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的抗体检测,凡是阳性者均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④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规范收集、运送、暂存、处置流程。
2.5 心理性损伤的防护 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职业自豪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侯爱荣.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2007,5(12B):707.
[2] 熊乐平,郑瑞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122.
本文编辑:徐 杰 2010-09-0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