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雁是中国古诗中吟咏较多的物象之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咏雁的诗句:“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小雅·鸿雁》)。”三国时魏国诗人应砀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则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首较早的以较大篇幅咏雁的诗。
雁为候鸟之一,秋凉之后往南飞,春暖时节向北归,《吕氏春秋》便有“季秋之月”“候雁来”,“孟春之月”“候雁北”的说法。唐代诗人韩愈的《鸣雁》诗也有“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的诗句。
雁在飞时,或排成“人”字形,所谓“结伴多依水,将书只写人”(明代雷思霈《雁至》);或排成“一”字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风翻自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吴融有“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新雁》。咏雁诗中有不少是吟咏雁行的,其中,元代谢宗可的《雁字》颇具特色:
芦花月底寄秋情,
阵影南飞势不停。
一画写开湘水碧。
半行草破楚天青。
云笺冷印虫书迹,
烟墨浓模乌篆形。
题尽子卿心事苦,
断文无数落寒汀。
开篇两句写秋来雁成群结队列阵南飞,语出天然,不加雕饰。中间四句以“一画”、“半行”、“虫书”、“鸟篆”状写雁行,取喻新颖贴切,而“写开湘水碧”与“草破楚天青”分别承接“一画”与“半行”咏雁行,则想象奇妙,堪称“神来之笔”。最后两句援引苏武“鸿雁传书”的典故,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相传雁在飞行途中住宿时千百成群,周围有负责警戒的雁,称之为“雁奴”。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惠崇芦雁》(三首之二)中吟咏“雁奴”警戒之苦:“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旧说南下越冬之雁至衡阳旧县城南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应场有“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侍五宫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的诗行,唐代诗人李峤也有“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雁》)的诗句。而宋代寇淮的《舂陵闻雁》则与前人的说法唱反调:
危栏秋尽偶来凭,
霜落秋山爽气澄。
谁道衡阳无雁过?
数声残日下舂陵。
前两句描绘秋高气爽之景象,后两句以诗人亲眼看见大雁飞过衡阳,越过舂陵(今尚在衡阳之南)的事实,否定了雁至衡阳不再南飞的旧说。其不同于前人之说的精神,令人击节赞赏。
北雁南归,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因而,诗人常以咏归雁来抒写自己的乡思。唐代诗人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可谓这方面的佳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归雁》与诗人钱起的《归雁》堪称这方面的代表诗作,前者为一首五言绝句: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此诗系诗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前两句写漂泊他乡之“客”,也即诗人自身,后两句写北归之“雁”。在这里,“客”与“雁”相对举,一漂泊,一北归,对照鲜明,且以“肠断”绾合二者,便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后者共28个字: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此诗采用设问笔法,自问自答。前两句问雁为何从“水碧沙明”那优美迷人的潇湘回来,后两句代雁作答,借助丰富的想象与优美的神话,言湘水江神在月夜鼓瑟,音调哀怨,从而借乡愁满腔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全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余味曲包。
诗人还常以孤雁来抒写、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或触景生情,由雁及人。如北周诗人庾信的《秋夜望单飞雁》:
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此诗触景生情,由秋夜望孤雁单飞,闻其“可怜”之声,而写到诗人自己,抒写其孤独寂寞之情,语短情长。
或以孤雁自喻,寓情于物。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中孤独、困苦,深切思念伴侣的失群孤雁,不正是流落异乡、希冀与离别的亲友相聚的诗人的真实写照吗?
或以孤雁之鸣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以孤雁的叫声衬托思乡诗人的孤寂之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人所推崇。宋代词人陈允平的词句“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塞垣春》),便由“一雁度南楼”点化而来。
“劝君莫打枝头鸟。”古代咏雁诗中也有一些倡导爱雁之作写得别具一格。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鸣雁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倡导爱雁的诗:“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增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首先,诗人极力铺陈北雁南飞历程之艰险,以及雁对弓箭的畏惧心理;然后,以“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结束全诗,并与上文相互映衬,从而鲜明地表现了诗的爱雁主题。沈询的《酒令》则写得别有一番韵味:“莫打南来雁,从他向北飞。打时双打取,莫遣两分离。”前两句直说不要打雁,后两句则言倘若要打雁则打一双,使之生死不分离,曲笔抒发爱雁之情,较之前两句的直抒胸臆,诗意更进一层,也更能动人心弦。此诗构思新巧,出语不同凡响,堪称倡导爱雁诗的力作。
总而言之,古代咏雁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犹如飞动的音符,余音经久不绝,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雁为候鸟之一,秋凉之后往南飞,春暖时节向北归,《吕氏春秋》便有“季秋之月”“候雁来”,“孟春之月”“候雁北”的说法。唐代诗人韩愈的《鸣雁》诗也有“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的诗句。
雁在飞时,或排成“人”字形,所谓“结伴多依水,将书只写人”(明代雷思霈《雁至》);或排成“一”字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风翻自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吴融有“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新雁》。咏雁诗中有不少是吟咏雁行的,其中,元代谢宗可的《雁字》颇具特色:
芦花月底寄秋情,
阵影南飞势不停。
一画写开湘水碧。
半行草破楚天青。
云笺冷印虫书迹,
烟墨浓模乌篆形。
题尽子卿心事苦,
断文无数落寒汀。
开篇两句写秋来雁成群结队列阵南飞,语出天然,不加雕饰。中间四句以“一画”、“半行”、“虫书”、“鸟篆”状写雁行,取喻新颖贴切,而“写开湘水碧”与“草破楚天青”分别承接“一画”与“半行”咏雁行,则想象奇妙,堪称“神来之笔”。最后两句援引苏武“鸿雁传书”的典故,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相传雁在飞行途中住宿时千百成群,周围有负责警戒的雁,称之为“雁奴”。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惠崇芦雁》(三首之二)中吟咏“雁奴”警戒之苦:“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旧说南下越冬之雁至衡阳旧县城南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应场有“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侍五宫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的诗行,唐代诗人李峤也有“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雁》)的诗句。而宋代寇淮的《舂陵闻雁》则与前人的说法唱反调:
危栏秋尽偶来凭,
霜落秋山爽气澄。
谁道衡阳无雁过?
数声残日下舂陵。
前两句描绘秋高气爽之景象,后两句以诗人亲眼看见大雁飞过衡阳,越过舂陵(今尚在衡阳之南)的事实,否定了雁至衡阳不再南飞的旧说。其不同于前人之说的精神,令人击节赞赏。
北雁南归,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因而,诗人常以咏归雁来抒写自己的乡思。唐代诗人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可谓这方面的佳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归雁》与诗人钱起的《归雁》堪称这方面的代表诗作,前者为一首五言绝句: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此诗系诗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前两句写漂泊他乡之“客”,也即诗人自身,后两句写北归之“雁”。在这里,“客”与“雁”相对举,一漂泊,一北归,对照鲜明,且以“肠断”绾合二者,便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后者共28个字: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此诗采用设问笔法,自问自答。前两句问雁为何从“水碧沙明”那优美迷人的潇湘回来,后两句代雁作答,借助丰富的想象与优美的神话,言湘水江神在月夜鼓瑟,音调哀怨,从而借乡愁满腔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全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余味曲包。
诗人还常以孤雁来抒写、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或触景生情,由雁及人。如北周诗人庾信的《秋夜望单飞雁》:
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此诗触景生情,由秋夜望孤雁单飞,闻其“可怜”之声,而写到诗人自己,抒写其孤独寂寞之情,语短情长。
或以孤雁自喻,寓情于物。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中孤独、困苦,深切思念伴侣的失群孤雁,不正是流落异乡、希冀与离别的亲友相聚的诗人的真实写照吗?
或以孤雁之鸣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以孤雁的叫声衬托思乡诗人的孤寂之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人所推崇。宋代词人陈允平的词句“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塞垣春》),便由“一雁度南楼”点化而来。
“劝君莫打枝头鸟。”古代咏雁诗中也有一些倡导爱雁之作写得别具一格。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鸣雁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倡导爱雁的诗:“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增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首先,诗人极力铺陈北雁南飞历程之艰险,以及雁对弓箭的畏惧心理;然后,以“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结束全诗,并与上文相互映衬,从而鲜明地表现了诗的爱雁主题。沈询的《酒令》则写得别有一番韵味:“莫打南来雁,从他向北飞。打时双打取,莫遣两分离。”前两句直说不要打雁,后两句则言倘若要打雁则打一双,使之生死不分离,曲笔抒发爱雁之情,较之前两句的直抒胸臆,诗意更进一层,也更能动人心弦。此诗构思新巧,出语不同凡响,堪称倡导爱雁诗的力作。
总而言之,古代咏雁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犹如飞动的音符,余音经久不绝,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