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四个耳聋基因突变谱的筛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筛查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4个耳聋基因的9个位点的突变携带分布状况,以探讨维吾尔族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通过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和听力检测,选取维吾尔族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184例,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133例,用耳聋基因芯片对4个耳聋基因GJB2、GJB3、mtDNA12S rRNA、SLC26A4常见的9个突变位点35delG、176del16、235delC、299-300delAT、538C>T、1555A>G、1494C>T、2168A>G、IVS7-2A>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与汉族耳聋患者4个耳聋基因的9个位点总突变携带率分别为12.50%、30.83%,维吾尔族低于汉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2=16.092,P<0.01);GJB2在维吾尔族和汉族耳聋患者突变率分别为9.24%、14.29%,但2个民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λ2=1.953,P>0.05);SLC26A4在维吾尔族和汉族耳聋患者中的突变率分别为1.63%、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2=17.683,P<0.01);mtDNA 12S rRNA在维吾尔族和汉族耳聋患者中的突变率分别为1.63%、3.0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λ2=0.175,P>0.05);GJB3在2个民族中的携带率均低,分别为0.75%、0.结论 维吾尔族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率较低,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汉族;GJB2仍是维吾尔族耳聋患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235delC和35delG为其热点突变。

其他文献
期刊
1987年由Loimer等[1,2]建立了快速阿片类脱毒(ROD)技术,1992年西班牙的Legarda等[3]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超快速阿片类脱毒(UROD)治疗技术,大大减少了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撤药过程中所耐受"戒断症状"的痛苦,为快速顺利进入阿片受体拮抗剂的维持治疗奠定了基础.我们采用UROD法观察了88例患者,疗效令人振奋,为广泛开展此脱毒治疗法提供了有力依据。
期刊
期刊
目的 评价hs-cTnT的分析性能,了解其生物学变异,建立本实验室参考范围.方法 收集AMI患者100例及表面健康人474名的血清,评价hs-cTnT检测的功能灵敏度和批内、批间不精密度(以CV表示),并与目前使用的con-cTnT进行比较,检测表面健康人血清中hs-cTnT浓度,建立实验室参考范围;评估hs-cTnT短期及长期生物学变异.结果 hs-cTnT的功能灵敏度为0.005 μg/L,低
患者男,71岁.1989年因对油烟、冷热空气、花粉过敏,诊断"支气管哮喘"住院.以后反复发作,每年住院治疗2~4次,恢复期未治疗.200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为冠心病、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2001年接受全科医疗服务。
期刊
目的 分析近6年来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家大型医院2003-2008年6年间排除肝炎及相关病区共70 582例住院患者.采用AxSYM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5项,包括HBsAg、HBeAg、抗-HBc、抗-HBe和抗-HBs结果及相关资料,并将每例5项标志物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对各项标志物及模式检出率逐年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
第五届圣托里尼大会--功能基因组学与个体化医疗于2010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在希腊圣托里尼岛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名检验界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大会由生物前景和心血管基因组学组EA4373主办,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和美国临床化学学会也应邀参加组织了本次大会。
期刊
对69名中老年男性进行海水浴,4周后检测睾酮、雌二醇、促滤泡成熟激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促黄体生成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期刊
编辑同志:  就路秀文和吕锦读者对一文中提出的疑问做如下说明:  实验所用基质液为三氟乙酸(TFA)蒸馏水的肉桂酸(α-cyano-4-hydroxy-cinnamic acid)饱和溶液。
期刊
患者男,2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阵发性灼烧样腹痛半年就诊.既往有胆囊息肉、乙型病毒性肝炎史近10年.查体贫血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Hb 82 g/L,白细胞计数 7.72×109/L,网织红细胞 1.2%;粪尿常规(-);尿含铁血黄素试验(-);CD59-红细胞正常;丙氨酸转氨酶(ALT)50 U/L;HBsAg(+)、HBeA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