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思辨”的策略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下潜”——为思辨引入源头活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中生成思辨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从关键词入手,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理解体会关键词的妙处。其中,最有效果的无非是换词比较了。给学生一把梯子摘果实,要让他们伸一下手,立一下脚就能够到。如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王安石修改了很多遍之后才最终用了绿字。我们要引导学生换上王安石换掉的“过”“到”“吹”等字进行思辨,从中不仅领悟“绿”的妙处,更能体会江南春色之美,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思维的激发是从质疑开始的。有了质疑才有思辨的能力。我们要抓住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辨,解开其中的奥秘。如《祁黄羊》一文,祁黄羊举荐他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辨:“祁黄羊在举荐仇人或者亲人时难道就一点都没有犹豫过吗?”于是,学习活动真正进入高潮,学生很自然地在思辨中得出了正确结论,体会了文中人物的高尚思想。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辨,可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点火”—— 为思辨注入动力
  当学生有了思辨的意识之后,需要点燃他们思辨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辨的欲望,情境的创设、时机的把握、巧妙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如《江雪》教学片段(学生已经理解了古诗的含义):
  师:文中的老翁真的是寒冷的冬天钓鱼吗?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也可以分组探讨一下。
  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
  生2:也可能老翁认为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没有人和他抢夺收获了。
  师:你的意思是这名老翁在享受一份冬日的宁静吗?
  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
  生4:如果一个人过于执着就会放弃很多的东西,我想可能是老翁对钓鱼的热爱忘记了寒冷的冬天。
  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
  生:是不是作者触犯了法律被流放了呢?
  师:他也与老翁一样孤单了。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同学们再想想,你们说的哪一种心境与作者内心相符合呢?
  老师:有的同学说了解一首诗之前要先了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现在我们就了解一下柳宗元。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教师:同学们,大家对柳宗元已经了解了不少,那么,现在说说哪一种心境与作者内心相符合呢?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5: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柳宗元当时正值政治低谷,被贬永州时写的。(思考了一会)我想是柳宗元想通过钓鱼的老翁来表达他的孤独傲慢。
  此片段中,教师善创情境,伺机发问,巧作引导,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辨情境中达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飞天”——为思辨增添魅力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中的精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不仅能从表面了解文本,更能解剖文本,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风格等等。超越文本,就如飞天,通过思辨,全面把握文本的内涵与精髓。
  知识积累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学生积累得越多,显性或隐性的语文能力就越强。思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
  如《祁黄羊》课例(学完课文师生互动交流):
  师:祁黄羊推荐解狐和祁午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过思想斗争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1:应该没有,因为他一向是一个只考虑谁能胜任,没有私心的人。
  生2:有过,因为出于人的本能,谁都会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排斥自己的敌人。
  生3:有过,但是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面前,放开了私心。
  ……
  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祁黄羊,用一个成语说。
  生3:顾全大局。
  生1:一心为公。
  生4:是非分明。
  …………
  从上述能够看出,学生通过思辨再由教师总结,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祁黄羊的为人,不仅能让学生丰富语言知识,也能够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培养学生课堂思辨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小知道思辨,学会思辨,善于思辨。语文课堂是交流的课堂,思辨能够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成为有生命力的富有激情的优质绿色健康课堂。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思辨的睿智,启动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相信必能使学生充分而全面地感知、理解文本,创造性感悟文本。(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大明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集合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和光辉思想,经过这数千年的发展和丰富,让语文成为了一门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现在的教学不需要灌鸭式,而是要让学生学得活跃,要提倡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要领,学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一、有趣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取得圆满和成功的关键,课堂也莫过于如此,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述故事的方法,也可以设计悬念等方法导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避免因审题不当造成劳而无功,我总结出几种审题方法。  一、逐字酌题理范围  学生见到作文题,认识上往往出现两种误区:一是题目似曾相识,因而不假思索,草率动笔;二是以为题目很难,心里发慌,无从下笔。为此我告诉他们冷静分析,逐字斟酌题意,理清写作范围。  二、同中求异明题意  从临场作文命题讲,既要以平时训练的内容为基础,又要有区别,不能盲目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习作等同起来,要从类似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适应课改精神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思维的转变。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师内涵的转变。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在上每堂作文课中,尽管教师绞尽脑汁地备课、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在写作时仍然还是两手托腮,紧锁眉头,苦苦思索,无从下手。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也很头疼,经常在一起碰头,或个别交谈或共同商讨,总想把这只“拦路虎”赶一赶,结果呢?还是一个“难”字。上好作文课难,教学生写好作文更是件难事。而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
一、阅读古诗,体验韵律美  古诗不同于其他体裁的作品,它们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很适合学生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古诗,感受古诗表达的意境所在,同时也能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全诗表现的是诗人听到叛乱被平反,急于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诗歌的前半段我们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