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利用可食用植物素抑制致病菌生物被膜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分析白藜芦醇对水产品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重要的调控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95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5C200001);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3100XJ151413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可食用植物素抑制致病菌生物被膜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分析白藜芦醇对水产品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重要的调控基因。【方法】研究测定亚抑菌浓度白藜芦醇对V.parahaemolyticus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多糖分泌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分析白藜芦醇作用下V.parahaemolyticus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白藜芦醇对V.parahaemolyticus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μg/m L,亚抑菌浓度5μg/m L和10μg/m L作用下能显著抑制该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胞外多糖产量(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菌的粘附量和胞外分泌物显著减少。V.parahaemolyticus在10μg/m L白藜芦醇作用下共检测到106个基因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中上调基因约占22.6%,下调基因约占77.4%。这些基因主要在7条代谢通路中被显著富集,其中外膜蛋白(W,Yed S,Omp K)、群体感应(Lux S)、鞭毛蛋白(Fla A)、菌毛蛋白(Pil Q)、溶血素分泌蛋白等14个调控基因可能与V.parahaemolyticus生物被膜有关,呈现显著下调表达。荧光定量PCR发现lux S、trh、tlh和fla A 4个基因在白藜芦醇作用后表现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结论】白藜芦醇抑制V.parahaemolyticus生物被膜形成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个生物过程协同调控的过程,其主要通过干扰V.parahaemolyticus新陈代谢过程、群体感应系统、膜蛋白分泌通路,抑制细胞的粘附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为揭示白藜芦醇抗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工具或计量模型,经济学术界甚至以数学方法的运用程度作为经济学研究水平的评判标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数学使经济学
目的对比哌罗匹隆与喹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
研究了锌、锰助剂对CuFe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低温N2吸附、X射线衍射(XR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结果表明,锌的添加导致催化剂比表面下降,不利于活性相的分
垫层区是混凝土面板的支撑体,又是坝体抗渗的第二道防线,对大坝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垫层料在长期低温条件下的工作性能,采用改进的单向固结装置,进行了不同初始含
在以水或甲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纯单斜相或四方相氧化锆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X射线衍射手段研究了硝酸氧锆(ZrO(NO3)2·2H2O)和尿素的溶剂热反应产物——水合ZrO2的
从海洋文化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构成视角,探讨了福建侨乡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表明:福建侨乡的形成是伴随海洋文化的兴起而出现的,特殊的地脉条件是促成闽海洋文化、海外移民和
作为一部活形态的口头史诗,《玛纳斯》在漫长的口耳相传和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入古老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母题以及新的历史事实的内容,在古老的叙事层面上不断叠加新的内容,规
研究土壤构造对毛细管水上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通过观测并分析不同构造的土壤其毛细管水上升速度和高度,成层性构造土壤,当下部土壤层厚度小于该层毛细管水上升最大高度,毛
实施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信息技术师资。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还存在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
<正>1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的保险企业大多数还处在一种推销或者说推销营销转变的阶段,营销观念还处在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国保险市场